《紅寡婦血案》

《紅寡婦血案》

《紅寡婦血案》是由約翰·狄克森·卡爾所寫的小說,2009年10月1日由吉林出版集團發行。小說線索隱蔽,解答驚人,具有超乎尋常的邏輯性、趣味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紅寡婦血案紅寡婦血案

神秘的宅邸,神秘的房間。某夜,八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輪流抽取撲克牌,點數最大者必須走進那個房間,獨處兩小時。一名男子抽到了黑桃A,按規定進屋、上鎖。其他人候在門外,每隔十五分鐘就喊一次他的名字。每一次都聽到了應答。哪知兩小時後,當他們開門走進房間之時,卻只看見了一個死人。

一個因中毒而死了超過一個小時的人。

而這間殺人之屋,其名字赫然竟是——紅寡婦。

編輯推薦

約翰·狄克森·卡爾系列:亨利·梅利維爾爵士探案系列,古典推理文庫

媒體推薦

現今的偵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爾總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爾確可躋身英語系國家繼愛倫·坡之後三四位最偉大的偵探小說家之列。

——著名推理小說評論家愛德蒙·克里斯賓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爾就是天王。

——藩名推理小說評論家、作家安東尼·布徹

作者簡介

約翰·狄克森·卡爾(1906-1977),史上最偉大的推理小說作家之一,舉世公認的“密室推理之王”。其小說素以公平著稱,線索隱蔽,解答驚人,具有超乎尋常的邏輯性、趣味性。他一生共設計了超過五十種密室,幾乎每個都是構思精巧、無以復加;又兼其小說一貫具有的濃郁哥特風格,以及其謀篇布局的架構能力之強,自會讓讀者大呼過癮,競相傳讀。讀推理,豈能不讀密室;讀密室,豈能不讀卡爾!

寫作背景

約翰·狄克森·卡爾是一個喜歡講故事的作者,這不僅是指他本人講故事,同時他也願意讓自己小說中的人來講故事。《紅寡婦血案》里的“故事中的故事”卻是我讀過的最精彩的一個了。

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從巴黎人民起義、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輪流執政,到路易十六被砍死在斷頭台下,交織了政治、愛情、冒險、懸疑和恐怖,令人熱血沸騰的革命配上那一絲絲扎入內心的恐怖經歷,荒誕不經又詼諧幽默。如此詳盡地交代一件案子的背景,本來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事情,但輔以吸引人的歷史事件,既噦唆,又不讓人嫌冗長,可以說半本書的精華都在於此了。

“紅寡婦”這個稱呼的來歷,早在阿瑟·柯南·道爾的某篇歇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中就出現了。《波希米亞醜聞》一案所提到的“阿恩沃斯城堡‘紅寡婦奇案’”,後被柯南·道爾的兒子亞德里安·柯南·道爾寫進了《福爾摩斯的功績》一書。巧合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作者正是卡爾。這也算是一種宿命之緣吧。

一些有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本《紅寡婦血案》和“古典推理文庫”推出的另一部名著《分足先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極其相似。多年來連續死人的兩間房間、想打破宿命的兩撥人、抽牌儀式、被監視著的房間、定時或不定時反饋、又和宿命攪和到一塊兒的兩撥人……

推理小說時而推陳出新,時而也會和前人的作品碰撞擦出火花。有時候,小說家會採取挑戰(譬如《爬蟲類館殺人事件》)或致敬(譬如《九九神咒》)的方法,來對自己喜愛或尊重的作家表達心中敬意。海倫·麥克洛伊《分足先生》是不是向約翰·狄克森·卡爾的《紅寡婦血案》致意,此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其形式相似若此。總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做做比較,未嘗不可。

兩起案件的核心都是密室殺人,而且密室外面都有人監視。兩次試驗都出現了發信號的交流方式——《紅寡婦血案》是應答,《分足先生》則是搖鈴鐺。可以說從密室到應答,各個方面兩部作品全不相同。要說孰優孰劣,不僅是單純的解答問題,還得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

《紅寡婦血案》是1935年的作品,《分足先生》是1968年的作品,前後差了三十三年。這不是簡單的三十三年,在這三十三年間,歐美推理小說由興至衰,經歷了巨大的起伏動盪。無數優秀的作品誕生,精妙的詭計被開發殆盡,各種寫作手法無一不被嘗試。大師們已經把推理小說寫得爐火純青。但凡出手必是精品。這就像現代籃球和喬治·麥肯那個時代之間的差距一樣。相比《紅寡婦血案》,《分足先生》有著更緊湊的情節、更出彩的詭計,這些都是時代所賦予的。

因此,雖說《分足先生》比《紅寡婦血案》更符合現代人對推理小說的審美,但後者必然是一部能承前啟後的經典,此事毋庸置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