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先生》

《紀念孫中山先生》

這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寫的文章。刊載於《人民日報》。

簡介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在20世紀中國,站在時代前列,領導中華民族奮勇鬥爭、走向振興的,有三個領袖人物: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

1956年11月12日,適逢孫中山誕辰九十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對孫中山作出崇高的、科學的歷史評價。繼承者對先行者的科學評價,為我們正確地理解歷史,繼承前人開創的偉業,並把它推向前進,提供了思想與行動的指南。

195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90周年。中國政府舉辦了一次規格極高的紀念活動,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都出席了會議,13個國家的代表在會上講話。

同一天,毛澤東還在《人民日報》上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為題發表文章,對孫中山的一生作了概括總結:“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澤東自豪地寫道:“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看法整齊劃一,因為毛澤東對孫中山的功過做出了概括,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哲學思想以及他早期的思想和活動,在研究成果中,幾乎都是正面文章,少有提出問題的。

歷史背景

這是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寫的文章。文章寫作的時間是1956年11月12日。在這一年,我們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華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在勝利完成了近代中國所提出的第一個歷史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後,又開始為完成第二個歷史任務,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於是,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與民主革命的經驗相比,黨缺乏充分的理論和思想準備,更沒有實踐的經驗,再加上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國只能在建國初期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在政治上站到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在經濟上學習蘇聯的經驗,並獲得來自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經濟援助。這在當時是非常必要的。

但蘇聯經驗並不都是成功的,蘇聯成功的經驗並不都適合中國的情況。實踐證明,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毛澤東提出紀念孫中山先生,就是要學習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實現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全文內容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
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事物總是發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四十五年之後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
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其內涵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1、毛澤東科學評價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對孫中山的歷史貢獻作了充分的概括。主要是:第一,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孫中山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第二,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第三,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毛澤東還高度評價了孫中山對後來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毛澤東指出: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在這種影響下,我們完成了孫中山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這樣,毛澤東就把孫中山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而奮鬥的一生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和歷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把舊民主主義性質的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係深刻地揭示出來了,從而科學地評價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
2、毛澤東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進行了全面地客觀地評價。毛澤東闡明了辛亥革命的進步意義: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毛澤東號召和鼓勵大家努力奮鬥,開闢美好的未來,說“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3、毛澤東對孫中山先生進行了客觀地科學地評價。他指出: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孫中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一些錯誤。毛澤東指出:“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評價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50餘年過去了。我們今天來看毛澤東這篇名文,仍然不得不由衷佩服毛澤東此文高屋建瓴的磅礴氣勢,斬釘截鐵的利落行文,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深刻內涵。全文700來字,可謂短小精悍,但行文汪洋恣肆,揮灑自如,戛金斷玉,擲地有聲。亦文亦詩,亦贊亦論,是以詩為文,以論為贊。不說其思想的深湛,就是從文章寫作的藝術而言,也是毛澤東著作中特出之作。

需要說明的是,毛澤東對孫中山的高度評價,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已經如此。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毛澤東第一個充分地、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和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這份政治思想遺產的寶貴价值。要知道,由於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背叛了三大政策,對共產黨和革命人民實行血腥屠殺,一部分共產黨員存有“不喜歡孫中山”的思想情緒,但毛澤東沒有被黨內的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和情緒所左右。
毛澤東對孫中山的稱謂有:偉大領袖、處在半殖民地國家的大革命家、偉大革命家、中國民族革命的領袖、中國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中國大革命家、我們的先輩等。這些稱謂,均是在偉大人物這個層面上評價孫中山的。毛澤東不僅從總體上對孫中山作出崇高的評價,並且具體說明了孫中山的“偉大”之所在。

早在1938年孫中山逝世13周年時,毛澤東就在延安舉行的紀念大會上提出:孫中山的偉大,“在於他的三民主義的綱領,統一戰線的政策,艱苦奮鬥的精神”,“三民主義綱領與統一戰線政策”,是孫中山“對於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同時他又能把革命的主義和政策與革命的毅力和精神相結合,使主義和政策得到貫徹。40年艱難曲折的奮鬥中,“孫先生總是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當著多少追隨者在困難與誘惑面前表現了灰心喪志乃至投降變節的時候,孫先生總是堅定的”。“他始終堅持了三民主義,並且發展了三民主義”,“不但堅持了而且發展了統一戰線”。

兩年後,毛澤東在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義論》中,又指出:“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這裡強調孫中山的偉大之處,一在領導了辛亥革命,二在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同時還指出他有與時俱進的精神。

相關評論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早在五十三年前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概括了先生的三大歷史貢獻:一是“在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二是“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豐功偉績”;三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指出“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也有他缺點方面”。

先生在後來總結辛亥革命的教訓時說:首先“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又如先生雖然提出“平均地權”的民生主義綱領,但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從而得不到農民的支持。“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第三,沒有建立一個堅強團結的領導政黨,沒有提出正確的反帝反封建綱領,“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為了克服革命勝利後“革命軍起,革命黨亡”的失誤,先生在1914年建立中華革命黨時,採取黨員要按手印絕對效忠他的不當做法,致使黨內分裂渙散。護法運動時期,先生還試圖聯合西南軍閥反對北洋軍閥,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使他覺悟到“南與北實一丘之貉”等等,所有這些缺點和失誤,“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毛澤東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我認為基本上是實事求是的,也是正確的。但是,目前學術界流行著一種見農民起義就罵,見革命就批的“告別革命”思潮。它們要全面否定孫中山領導的包括辛亥革命在內的近代一切革命運動,聲稱要把“革命是褒義詞改良是貶義詞的現象明確顛倒過來”。近年來有人寫了《孫文與百年憲政教訓》和《孫文在辛亥革命後十年的迷誤》兩篇文章,全面否定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前一篇文章引章太炎為孫中山寫的輓聯,即“舉國盡蘇聯,赤化不如陳獨秀;滿朝皆義子,碧雲應繼魏忠賢”,最後的結論是:中山不僅不是二十世紀三大偉人之一,而且是像佞臣魏忠賢那樣,是“二十世紀的亂臣賊子”。後一篇文章以總結辛亥革命後的失誤為名,否定中山領導二次革命、反袁鬥爭和護法運動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對先生晚期主張“以俄為師”,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功績隻字不提。這也是不夠公正的。
事實上,這種全面否定孫中山歷史功績的觀點,並不是什麼“新見”,早在先生去世後第二天,有人就指責他“為目的而不擇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針對這種否定先生的觀點,魯迅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記得去年逝世後不久,甚至就有論客說些風涼話,是憎惡中華民國呢,是所謂責備賢者呢,是賣弄自己的聰明呢,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中山先生的一生俱在。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也沒有滿足過,仍然繼續著進向近於完全的革命工作。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嚴復也認為孫中山“是無價值之人”。

對中山評價高低是可以展開討論的一個問題,清末著名實業家張謇在《追悼孫中山》一文中說:“昔孫中山者,我認為歷史上確有可紀念之價值,其個人不貪財聚蓄不自諱短處,亦確可以矜式人民,今中山死矣,其功其過,我國人以地方感受,觀念之別,大抵絕不能同。然能舉非常大事人,苟非聖賢而賢哲為之左右,必有功過互見之處。鄙人原我國人以公平之心思遠大之眼光對孫中山勿愛其長而因護其短,勿恨其過而並沒其功,為天下惜人才,為萬世存正論。”但是借為歷史翻案之名,行恢復上世紀初清朝統治者加在中山頭上的攻擊誣衊之事,顯然是不對的,是一種新影射史學,謂予不信,請看史實。
這種“告別革命”論,正如有的學者所概括的那樣:“一切災難多少與革命有關,堅定地把革命拋進歷史垃圾堆,以此來觀察並解答中國的當下現代化難題。他們想當然地構想,如果中共不革國民政府的命,中國命運可能會好些,因為事實上中共的統治不如國民政府的統治。如果孫文不革袁世凱的命,中國命運可能還會好一些,因為事實上中國已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如果孫中山不革滿清政府的命,中國命運可能會更好,因為當時清帝國已經預備立憲,等等。所以革命是罪惡的淵藪。”
恩格斯指出,包括革命在內的“任何政治鬥爭都是為著經濟解放而進行的”。革命是人民大眾為了擺脫封建專制壓迫剝削被迫採取爭生存和謀幸福的一種手段。正如中山所說,革命“就是要除人民的那些憂愁,替人民謀幸福”,這就說明革命是一種應當受到普遍承認的人權。

意義深遠

《紀念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

毛澤東在對中共七大報告作口頭解釋時說,我在報告裡儘量把孫中山的好東西抓出來了。“這是我們應該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們死了,還要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因為孫中山這面旗幟,是由孫中山幾十年奮鬥的歷史和貢獻樹立起來的,是一面革命的旗幟,一面振興中華的旗幟,在整箇中華民族,包括廣大海外華僑華人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舉起這面旗幟,無論對推進中國的革命事業還是革命勝利後的建設事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且意義深遠。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不論在長期革命鬥爭過程中,還是在革命取得勝利之時和勝利之後,都一向把自己視作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在莊嚴的籌備建立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毛澤東說:“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志。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

1955年10月,毛澤東對工商業界代表談話說:“從孫中山起就為建立民主共和國而奮鬥。後來我們接手,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1961年9月,毛澤東同蒙哥馬利談話中,蒙哥馬利問:你所講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不是指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毛澤東答:“對,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孫中山沒有完成這個革命,我們接過來,到1949年把它完成了。”

毛澤東還注意從孫中山奮鬥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先行者的失敗可以為後來者提供寶貴的教訓,使後來者減少前進途中的挫折、彎路和失敗,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之一。毛澤東正是善於吸取前輩教訓,將先人的失敗變成後人成功之母的卓越領導人。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始終是從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的歷史接力運動的意義上,把自己、把中國共產黨人看作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的。
因為孫中山這面旗幟,是由孫中山幾十年奮鬥的歷史和貢獻樹立起來的,是一面革命的旗幟,一面振興中華的旗幟,在整箇中華民族,包括廣大海外華僑華人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舉起這面旗幟,無論對推進中國的革命事業還是革命勝利後的建設事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