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九首》

《竹枝詞九首》是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之一。

簡介

由於劉禹錫酷愛《竹枝詞》,他離開朗州、被貶夔州以後還繼續創作《竹枝詞》。《全唐詩》和《劉夢得集》中保存的《竹枝詞九首》,就是他貶為夔州刺史時的作品。《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

歷史由來

竹枝詞》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樂府《近代曲》名。最早為巴人口頭傳唱的民歌。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荊湘一帶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帶有巴風,巴歌帶有楚風,二者相互滲透,互相融合。《竹枝詞》就是這種巴楚民歌融合遺傳的產物。據考古發現,4000多年前,巴人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縣境),以後沿清江流域大量西遷,一部分遷到四川東部地區,建立了古巴國,俗稱“板楯蠻”;一部分遷到湖南湘西北一帶,成為“五溪蠻”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遷到鄂東地區,東漢時稱為“江夏蠻”。這三部分巴人都是長江中游土著三苗的後裔,也是現今土家族、苗族的先祖。劉禹錫《竹枝詞》中多次提到的“楚水巴山”、“巴人”、“巴歌”等,大多是泛指湘鄂川一帶的人文風物。有學者提出,《漢書 .西南夷列傳》中所說的“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的“巴黔中”即“黔中”,這是不正確的。“巴”是“巴蜀”的省略,是緊承上文“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而省的。原文準確的斷句應該是:“略巴、黔中以西”,加上一個頓號意思就明確了。至於“黔中”當然是指“黔中郡”,即唐代的朗州。劉禹錫《竹枝詞》中所說的“巴”,有時指四川,有時指沅湘,有時泛指川鄂湘一帶,這要據文酌定,不能一概而論。

原文

一白帝城頭春草生8,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二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三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9。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四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10。憑寄狂夫書一紙,信在成都萬里橋。五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11。六城西門前灩澦堆12,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七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八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九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