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

《禍起蕭牆》,現當代中篇小說,水運憲轟動文壇的成名作,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禍起蕭牆》《禍起蕭牆》

《禍起蕭牆》是水運憲的一篇中篇小說,是反映社會變革的小說,憑藉《禍起蕭牆》讓水運憲在文學圈迅速“走紅”,《禍起蕭牆》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大獎。

作者介紹

水運憲水運憲

水運憲,湖北武昌人。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代表作有大型話劇《為了幸福,乾杯》,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劇本獲全國第二屆優秀劇本獎;中篇小說《禍起蕭牆》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大獎;電視連續劇(20集)《烏龍山剿匪記》獲全國優秀電視飛天獎。1985年調省作家協會專職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發表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30餘篇,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並寫有多篇評論。被授予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影響

水運憲水運憲

《禍起蕭牆》是水運憲的第一部中篇小說。雖然作者只是通過主人公傅連山二進二出佳津的遭遇,敘述了某省電業局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卻使我們通過這一典型的局部事件看到了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看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艱巨性。

作品成稿於1981 年,這一年正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初起的年代。在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後,中國的經濟已近崩潰的邊緣,不改革,中國人就無以生存,可見改革是勢在必行。然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但是反過來,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又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力。經濟領域與社會其它領域緊密相關,要改革經濟體制就必然會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造成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可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勢必會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阻力,勢必會引起一些新的矛盾。而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又將阻礙改革的進程。

作者筆下某省電業局改革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為此作了最好的註腳。在部里召開幾次改革先行會議之後,某省電業局也要實行電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了。改革的方法是將地區的這個供電所、那個供電公司統統合併成立一個地區電業局,由省局統一調配行政業務幹部。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根據全省的生產狀況統一支配使用電力,避免浪費,同時也可避免各地本位主義,偷電不報,坑損國家利益。按理說這種專業歸口、行家管理是件好事,但卻遭到了各地區各種形式的反對與阻撓,其中尤以佳津為甚。什麼原因呢?作者點得很清楚,傅連山在聽了統計科長的陳述後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原來地區從管電當中可以獲得很厚的油水,如果改革,無疑是斷了一條財路。如此,各地區怎能支持省局的改革呢?不過,這種為地區爭利益的話不好直接說出口,況且又是在要求改革的一片呼聲中,誰也不願意被人看成是改革的絆腳石,就像省委副書記的剖白,所以只好採取拖、壓、靠的辦法,或者只任命省局派送的幹部為副職,或者擴大機構編制,總之讓你感覺得不舒服,逼得你就範,讓你改不成,即使改了表面,也改不了實質。

結構

水運憲水運憲

在這裡作者明確地揭示出體制改革中所遇到的第一層阻力,指出了地方與省局之間的矛盾所在。不過作者並未就此停筆,而是進一步點化出改革中所遇到的更深一層的阻力,即來自於人的阻力,來自於人的觀念的阻力,而這才是更為關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則需要有現代化的人來操作。然而,習慣於一元化領導形式的大大小小的管理者們,大到省委書記,小到地委書記,頭腦中早已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家長觀念,特別是中國封建歷史特別長,封建意識的土壤很豐腴,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改造,但對於那些從舊社會過來的人,企圖在一個早晨就改變其舊觀念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況且文化本身就具有傳承性,前輩人是什麼思想,教育出的後代人也不會例外。因此,作者在描寫各地區與省電業局之間的矛盾的同時,濃墨重彩,著力刻劃傅連山二進佳津後所經歷的遭遇,從而揭示出傳統思想觀念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尖銳衝突。作者只描寫了傅連山與地委郭書記的三次正面遭遇,就給讀者再現出一位說一不二、一踩亂晃的太上皇形象。第一次遭遇,郭書記就向傅連山許願,給他一個地委常委的頭銜,交換的條件不言而喻,你得為我做事。

就好像地委是他開辦的,足以顯示出郭書記在地委說了算的氣勢。第二次遭遇時,則今非昔比,傅連山不入套,也不聽喝,甚至敢在地區的寶貝--金溝水電站上打主意,要把其併入大網,這明擺著是在挖地委的牆角。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然當著局黨委常委的面頂撞郭書記,還抬出省委指示來壓人,這就不能不令郭書記大光其火。這裡作者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郭書記倏地回過身來,只覺得頭腦里震得山啊,他在這個地區,說話向來是擲地有聲的。全區任何重大一點的事,他除非不拍板,一旦考慮成熟,就是他一捶定音,說一不二!像今天這樣竟然有人敢當著自己的面褻瀆權威,歷史上還沒有過!“一個受到傷害又不便發作的”家長“形象躍然紙上,也使人不禁為傅連山捏了一把冷汗。

而第三次遭遇,更活脫脫地現出了一個頤指氣使的父母官形象來。傅連山從輪訓班奉詔而回,正遇上暴雨洪水。調度室亂了套,事故不斷發生。為了執行中調命令,傅連山拉了二、三級負荷,為了保住金溝水電站,又命令他們甩掉所有負荷。這本是出以公心,卻引起了郭書記的強烈不滿,尤其是要把金溝併到大網上,更是觸了郭書記的肺管子。在他看來傅連山這是成心和自己作對,於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家長脾氣又上了來,他在電話中吼出的一句話,更說明了他的這種心態,”鄭義桐,你好大的膽子!我說的話就那么不起作用了??“接著他又對傅連山說:”要是有人恣意違抗地委指示,玩忽職守,造成了損失,就不要怪我不事先打招呼。“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傅連山與郭書記之間的矛盾不是個人之間的恩怨,而是現代化管理形式與家長制管理形式之間的矛盾,是現代化觀念與傳統文化觀念之間的矛盾。這種傳統的家長作風、父母官觀念不清除,那么倒下的將不只是傅連山一個,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會順利進行下去,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也將只能是泡影。作者極力讓我們認識到的正是這一點。

寫作手法

作者的寫作手法獨具特色,開篇就不同凡響,一落筆便極力渲染法庭的緊張氣氛,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使人情不自禁的要往下看。刻劃人物性格又非常細膩生動,避免了公式化的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複雜性,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結尾更有韻味,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不去進一步描寫法庭的審判經過以及人物的結局和命運,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思索,逼著讀者自己在情感與理智中做出抉擇。足以見出作者的藝術功底之深厚,沒有很深的藝術造詣是很難達到這种放收自如的藝術境界的。這篇作品體現著強烈的時代感,真正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佳作,也無愧於作家協會所授予它的榮譽和獎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