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家族》

《神聖家族》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

《神聖家族》

正文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是他們合著的第一部作品。全名為《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寫於1844年 9~11月,1845年在法蘭克福出版。中譯本編入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神聖家族”是對B.鮑威爾E.鮑威爾兄弟及其追隨者的謔稱,用以諷刺這些人妄自尊大,蔑視民眾,好象凌駕於塵世之上的耶穌及其門徒一樣。“批判的批判”是指B.鮑威爾等人在他們創辦的《文學總匯報》上宣揚的批判哲學,或叫自我意識哲學。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人的唯一的本質,批判是自我意識創造世界的動力,純理論批判能夠改變一切。他們認為自己是歷史上唯一的積極的因素,至於民眾、整個人類則是消極的,只有作為精神的對立物才有意義。
寫作背景和過程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同青年黑格爾派的分歧越來越尖銳。以B.鮑威爾為首的一批青年黑格爾派分子已完全墮落為思想上保守、政治上反動的宗派小集團。他們狂熱地鼓吹自我意識哲學,大肆污衊民眾,對抗共產主義思潮。這些觀點在鮑威爾兄弟創辦的《文學總匯報》上得到了露骨的表現。1844年 8月底,恩格斯返國途中在巴黎第二次會見了馬克思,他們所探討的一切理論領域的觀點都完全一致,於是他們便決定針對《文學總匯報》,共同撰寫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他們一起擬定了全書的大綱,分好了章節,併合寫了序言。恩格斯在巴黎逗留的10天中就寫完了他所分擔的幾個章節,全書的絕大部分則由馬克思完成。

《神聖家族》基本內容 著作集中地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闡發了馬克思恩格斯正在形成的新世界觀的一系列重要原理。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是“以思辨的黑格爾的形式恢復基督教的創世說”。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唯物主義原則,強調了世界的物質性,指出“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他們還通過對黑格爾哲學思辨結構的分析,揭露了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根源,指出,抹煞認識的現實基礎,把從個別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概念絕對化、實體化,進而又把一般返回到個別的過程歪曲為事物產生的過程,這是一切思辨唯心主義的基本特徵。
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已經接觸到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他主張從社會物質生產出發來觀察歷史,並指出歷史的發源地不是在青年黑格爾派所鼓吹的“自我意識”之中,而正是在被他們所蔑視的“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同時,馬克思還接近於得出自己的整個體系的基本思想,即生產離不開社會關係的思想。
著作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英雄史觀,論證了人民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偉大作用,並指出,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作用將不斷增長,“歷史活動是民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民眾隊伍的擴大”。
著作還包含著幾乎已經形成的關於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觀點。為了駁斥B.鮑威爾等人的所謂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階級“神化”的謬論,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係和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指出,無產階級不僅是由於貧困,而且也由於大工業的嚴酷鍛鍊,使它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問題不在於目前某個無產者或者甚至整個無產階級把什麼看做自己的目的。問題在於究竟什麼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由於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歷史上有些什麼作為。”
歷史意義 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它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闡發了一系列接近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論證了無產階級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作用,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雖然這部著作還保留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某些影響,還存在著"對費爾巴哈的迷信",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闡述還不夠精確和完善,但是,正如恩格斯後來指出的,超出費爾巴哈哲學的範圍,用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對抽象的人的崇拜,畢竟是由馬克思於1845年在《神聖家族》中開始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