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重大勝利》

《祝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重大勝利》

《祝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重大勝利》,是毛澤東於1952年10月24日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起草的致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人的賀電。1983年1月收入《毛澤東著作選讀》(戰士出版社出版)。

簡介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1951年7月抗美援朝作戰轉入陣地戰階段後,戰爭雙方長期對峙,戰線相對穩定。為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協同下,於1952年9月中旬開始,依託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向全線敵人的陣地進行了戰術性反擊作戰,先後對敵57個目標進攻74次,打退敵排以上兵力的反撲400餘次,鞏固占領陣地17個,共殲敵2.5萬餘人。毛澤東在賀電中充分肯定並且概括了這一陣地攻防作戰的經驗: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優勢兵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和大部殲滅的打擊;爾後在敵舉行反擊時,又在反覆作戰中給敵以大量殺傷;對已攻克的敵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以保持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他指出,這種作戰方法如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於死命,迫敵採取妥協的辦法結束韓戰。這種戰法是在抗美援朝作戰的特定條件下,進行積極防禦的一種有效手段。其經驗對今後反侵略戰爭的堅守防禦作戰,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背景資料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統稱(多指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民眾性運動。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韓國、南越等政權,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後,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1月底,史達林同意金日成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在4月10日至25日蘇朝領導人三次會談中,史達林強調,對南方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干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金日成很自信,他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

5月13日,金日成秘訪北京,通報了準備進攻南方的計畫。毛澤東感到很意外,但還是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迴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說,他曾構想等中國攻占了台灣後,朝鮮再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毛澤東的建議,金日成沒有接受。在他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首肯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只是奉史達林之命而行。因此會談剛一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所有問題都達成了一致意見。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是可以想像的。朝鮮對中國封鎖軍事情報,戰爭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了,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這一訊息的。儘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與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韓戰爆發。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韓國向美國等盟國求救。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國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這時的朝鮮人民軍正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入,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入朝後的第一仗,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內容

祝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重大勝利[1]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鄧楊甘各同志,及志願軍各級領導同志;並告各中央局,分局,各大軍區,軍委各部門及軍事學院各首長:

我志願軍協同人民軍從九月十八日開始對全線敵軍的戰術性的反擊作戰〔2〕,在一個月內,殲滅和擊傷敵軍三萬人以上,獲得重大勝利,中央和軍委向你們及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或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後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覆作戰中給敵以大量的殺傷;然後依情況,對於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 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韓戰。自從去年七月我軍採取堅強的陣地作戰以來,給予敵軍損失的數量,遠遠地超過去年七月以前在各次運動戰中給予敵軍的損失數量。而我軍的損失則大為減少,其中人員損失,單就志願軍來說,從去年七月以來的十五個月中,比較以前的八個月,平均每月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前八個月平均每月為二萬五千人,後十五個月平均每月為八千人),這種情況,就是依靠陣地實行上述作戰方法的結果。而在九月十八日開始的這一段期間內,則此種作戰方法表現為更有組織性和更帶全線性,所以特別值得重視。現當志願軍出國作戰兩周年之際,希望你們總結經驗,更加提高組織性,提高戰術和節省彈藥,更加親密地團結朝鮮同志和朝鮮人民,在今後的作戰中取得更大的勝利。

中央及軍委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這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起草的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副司令員楊得志、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及志願軍各級領導同志的電報。

〔2〕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線各軍和朝鮮人民軍為粉碎敵人可能的局部進攻和鍛鍊部隊取得經驗而進行的對敵連排支撐點的進攻作戰。這次作戰從一九五二年九月十八日發起,到十月三十一日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