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打誤撞》

《盲打誤撞》

《盲打誤撞》直接啟發了後來的《羅拉快跑》、《滑動門》,它向我們呈現了人類受制於機遇而不是選擇的被動處境,因此,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譯名《盲目的機遇》。

基本信息

《盲打誤撞》《盲打誤撞》

青年韋德克出生於1956年發生騷亂的波茲男,母親當時很快去世,他在父親的撫養下長大,並按照父親的意願考入醫學院,準備成為優秀的醫生。這一天,他接到了父親突然故去的噩耗,覺得自己應該尋找新的人生軌跡,於是辦理了休學手續前往華沙。他奔跑著追趕開往華沙的火車,故事呈現三種不同的可能。一,他趕上了火車,在車上認識了一位共產黨官員,他在對方的引導下成為一名黨的積極分子。隨後,韋德克遇見了初戀情人,但卻在不經意間泄漏了她是反政府人士的身份,導致她被逮捕。韋德克成了愛侶及其同人眼中的告密者,這段愛情也悲劇收場;二,他沒趕上火車,和車站工作人員發生衝突,被關進了收容所。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反政府的神父,後來他皈依了天主教,參與教會的地下活動。在教會組織,他和童年時的玩伴重逢,並愛上了玩伴的姐姐。但是印刷地下宣傳品的據點被警方破獲了,擁有鑰匙的他受到懷疑,陷入了困境;三,他沒趕上火車,打消了去華沙的念頭,規規矩矩地上學、畢業、就職,和一位女同學結婚。他對於政治或宗教全無興趣,不參加任何一方的活動。他的上司因兒子被捕,取消了前往海外短期工作的計畫,請他代行。他告別妻兒踏上旅途,但乘坐的飛機在起飛後不久失事爆炸。

點評

一枚硬幣在地上滾動,被一個流浪漢撿到,拿去換了杯啤酒。這時,急著趕火車的韋德克狂奔而來,可能撞灑了流浪漢的啤酒,也可能只是讓他嚇了一跳。這個場景在片中重現三次,每次都略有不同,而隨後的故事發展更是大相逕庭。基耶斯洛夫斯基少見地令鏡頭充滿流動感,甚至有些虛化,因為那象徵了命運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性。他第一次將生命中的偶然際遇和變化無常作為作品的主題,而角色的人生因此必須面對種種發展可能,並且經常出乎自己的意料,這樣就把人推向了一個不得不置身其間的“困境”。韋德克的三個結局都是困境,而他的三種選擇按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是波蘭人在那是僅有的三條道路。一樣的傷感結尾,表明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對祖國波蘭的命運持悲觀態度。
在藝術作品中設計多種故事發展可能並不少見,特別是在後現代文學創作領域,但作為電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應該算是較早的,此後的《鏇轉門》《羅拉快跑》杯普遍認為借鑑了本片的經驗。

獎項

1987年格但斯科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獎

醫學院的大學生維托克得知父親病重,他必須趕回去。一口氣趕到火車站,火車已經開動,維托克瘋狂地追逐起火車。第一段,維托克追上了火車,他在火車上結識了一個虔誠的共產黨員,受其影響,維托克也成了積極的革命分子;第二段,維托克沒有追上火車,他還因為毆打阻攔他扒車的警衛而被關押,隨後結識了一個持不同政見的反對派人士,他自己也成了一個不與政府合作的人(這樣的人生也夠嚴酷的);第三段,他沒有搭上火車,也沒有跟鐵路警衛打架,他轉過身頭看見熱戀著他的同班姑娘,他決定為這個愛情去做點什麼,回到醫學院和她結婚,從此過著平靜無憂的生活,不涉身任何政治事件。

維托克的選擇似乎完全是自主的,不象第一個境遇和第二個境遇那樣的被動。維托克果真可以從宿命中漏網嗎?《盲打誤撞》有一個可以說是極其悲觀的結尾:維托克因到國外參加醫學學術會議,他搭乘的飛機在空中爆炸!按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的意圖,他的影片並沒有分前後和1、2、3的意思,人生猶如博爾赫斯說的有著交叉小徑的花園,到處都有著歧路。當人生的多種可能性被電影以其獨特的方式橫向擺放在人們眼前時,“荒誕感”以另一種途徑搖曳而出。

偶然來到世間的生命也在偶然中灰飛煙滅,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一直有一個傾向:推展它們的動力總是想法多於動作,或許這正是它們最大的缺點。無論你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貫性;而我卻從來不擅於描述動作。

這一條思路最後就發展出了《盲打誤撞》。它描述的對象不再是外在世界,而是內心世界。它所敘述的是那些會幹預我們命運,把我們往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推的力量。我想該片最根本的瑕疵出在劇本上;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喜歡這個有三種可能結局的點子,我覺得它豐富且極有趣味,只是劇本沒能好好地發揮。每天我們都會遇上一個可以結束我們整個生命的選擇,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有什麼樣的機遇在等著我們。

圖片

《盲打誤撞》《盲打誤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