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謠》

《盧溝謠》

《盧溝謠》是一首歷史童謠,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空洞說教,力圖用簡單深刻、清新質樸的語言,再現盧溝橋地區發展變遷的千年歷史畫卷,力圖聚焦永定河、盧溝橋、宛平城這些特殊的深深打著中華民族烙印的具體載體,折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首寫給小朋友、唱給全國聽眾的歌。

簡介

盧溝謠簡譜盧溝謠簡譜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過春秋渡秦漢……”裝甲兵工程學院幼稚園小朋友表演的《盧溝謠》拉開了豐臺區“愛祖國愛北京愛家鄉”活動的序幕。據了解,《盧溝謠》將寫入地方課程,成為豐臺15萬學生的有聲教材。

一首由孩子演繹的童謠《盧溝謠》,以其婉約簡樸的歌詞、清新流暢的旋律,讓無數觀眾如聞天籟。

創作

最近一些年,創作的歌曲不少,但寫給孩子的歌不多。三貼近,不能不貼近孩子。孩子們需要那種能夠紮根他們心靈的歌。
孩子是最需要歌的群體。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弘揚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用主流文化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是我們的責任。孩子,是一個最需要歌,最需要好歌的群體。這些年,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很小的孩子唱著與他們年齡極不相稱的流行情歌。這是我們大人的尷尬。我們要幫孩子們找回本來應該屬於他們的童真。
孩子需要快樂。記得小時候,在寧靜的夜晚,爺爺、奶奶教我們一幫小朋友望著天上的月亮,數著天上的星星,唱童謠:“月亮粑,跟我走,一走走到黃金口,你割肉,我打酒,吃了我們交朋友”,非常快樂!現在,孩子們肩上的書包太重,都快壓彎腰了,每當我看到背著沉重書包,邊走邊背外語單詞的小學生,心裡就很不是滋味。現在的大街小巷,很少看見孩子們三五成群唱童謠的情景,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應該有快樂的童謠,陪伴孩子們快樂的童年。
孩子不能唱大人的歌。童謠是在孩子們中間流行的歌謠。童謠應該簡單純淨、淺顯易懂、朗朗上口,這樣的童謠才能讓孩子好記、好聽、好唱、好遊戲,才能紮根孩子的心靈。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童謠還應該有內涵、有哲理,便於孩子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我們不能給孩子們寫那種成人化、程式化的東西,不能用大人的感覺、大人的語言給孩子寫歌。孩子們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歌。
寫給孩子的歌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創作《盧溝謠》時,我曾經多次徵求孩子們的意見。第一稿時,第一句是“永定河,出西山,衝出平原北京灣”。第二天,我讀給同事的孩子聽,她說“衝出平原北京灣”不好懂,我便改成了“碧水環繞北京灣”。後來,有幾位好朋友覺得第二段的“晚清衰,民國亂,列強踐踏毀家園。盧溝橋,獅子吼,宛平城頭浴血戰”過於沉重。我反覆徵求小學生、國小老師、幼稚園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意見,他們普遍要求不改,有一位家長說,歷史是不可以改變的,尊重歷史對教育孩子有好處。最後,我採納了他們的意見。

背景

《盧溝謠》是一首站在盧溝橋頭唱中國歷史的歌,唱中國精神的歌。百萬年的永定河,800多年的盧溝橋,近400年的宛平城,美麗的盧溝曉月,震驚世界的盧溝橋抗戰,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中國歷史的見證,中國精神的象徵。寫《盧溝謠》一是為了挖掘這種精神,二是為了傳播這種精神。我認為,空洞的口號和枯燥的說教產生不了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應該是具體的、生動的,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應該是動人心弦、深入人心的。我希望通過《盧溝謠》抒發一種發自肺腑的愛國情懷,希望這種愛國情懷能夠紮根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的鬥志,希望這種愛國情懷能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

特色

《盧溝謠》《盧溝謠》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漢;金中都,煙雲散,留下古橋寫江山;元明清,七百年,盧溝曉月照大川……”現場聽了演唱的市民王先生對這首童謠念念不忘,“旋律清新,歌詞浪漫又精神。”
隨著“唱響中國”演唱活動的進行,這首童謠迅速在網上走紅,引來不少冬粉。這首突然走紅、並非出自名家的歌謠到底是誰所作?當中有何故事?輾轉聯繫到歌謠詞作者李明聖。
得知自己創作的歌曲走紅,重慶的媒體要採訪,正在開會的李明聖略有點意外。今年48歲的他,是北京市某區一名公務員。他說,自己在永定河邊住了19年,永定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些年,他經常去看永定河,去看盧溝橋,去看宛平城,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美麗的盧溝曉月,去看“七七事變”時宛平城頭留下的累累彈孔,“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想說點兒什麼”。
直到去年中秋節的一個晚上,他再次來到盧溝橋頭看月亮,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讓他產生了“想寫一首給孩子們唱的歌”的想法,想通過孩子們將那段歷史唱給大人和世界。說乾就乾,李明聖當天晚上就展開紙筆,只花了2小時,《盧溝謠》第一稿誕生。音樂人鄂矛看了歌詞很是欣賞,欣然為其譜曲。
但此後,他一直字斟句酌,感覺不滿意。“既然是寫給孩子的歌,就得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李明聖把歌詞拿給朋友的小孩看,又先後請來幼稚園、國小的老師和家長等上百人,請他們提意見。第一稿時,第一句是“永定河,出西山,衝出平原北京灣”。第二天,他讀給同事的孩子聽,孩子說“衝出平原北京灣”不好懂,他便改成了“碧水環繞北京灣”。後來,有幾位好朋友覺得第二段的“晚清衰,民國亂,列強踐踏毀家園;盧溝橋,獅子吼,宛平城頭浴血戰。”過於沉重。李明聖反覆徵求小學生、國小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意見,他們普遍要求不改,有一位家長說,歷史是不可以改變的,尊重歷史對教育孩子有好處。最後,他們的意見被採納。
短短104個字的歌詞,經過近半年的思考和修改,直到2011年3月才定稿。之後,李明聖將歌曲送到北京市廣播電台希望能播出。隨後,電台推薦他參加了中宣部“唱響中國———民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
“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這首沒有豪言壯語,只有8句歌詞的童謠在北京經過4輪PK,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全國的決賽,如今再過次五關斬六將,進入最後的36首入圍歌曲之一。
面對完全沒想到的歌曲走紅,李明聖用了一句話:小童謠、大歷史,小焦點、大主題,“站在盧溝橋頭歌唱歷史和中國的精神”,這就是他創作的初衷。

過程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漢……”由李明聖作詞、鄂矛作曲的童謠《盧溝謠》,甫一問世便引起音樂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不僅作為唯一的童謠成功入選“唱響中國——民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候選曲目,還於近日被北京市豐臺區教委納入豐臺區幼稚園和國小音樂教材。
2010年才涉足歌詞寫作的李明聖說:“沒想到這首歌曲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我想它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應該是它傳遞出的別樣的家國情懷。”
盧溝橋在每箇中國人心中都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作為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地方,它已成為中國人心中家國的象徵,更是中國精神的縮影。《盧溝謠》以中國歷史文化為創作背景,用孩子的視角將盧溝橋見證的民族興衰與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來,以極富畫面感的語言將人們帶入了過往的歷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謠形式表達,既大氣深邃又空靈婉轉。
一些聽眾聽後評價道,這首歌不像是作者寫出來的,更像是從作者心中流出來的。
對此,詞作者李明聖承認,這的確是一首在他心中積澱了很久的歌。李明聖說,他到永定河邊學習工作已經19年了,永定河早已成為他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而他與盧溝橋的情緣恐怕這輩子也扯不斷。他經常去看永定河,去看盧溝橋,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美麗的盧溝曉月,也去看宛平城頭留下的累累彈孔和城裡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每次去看他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情不自禁地想說些什麼,但每次又都沒有說出來。
真正將這首歌曲點燃的是去年中秋節前夕的一個夜晚。那天,他和妻子來到盧溝橋頭看月亮,橋上的人不多,有三三兩兩的少男少女,還有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看著遠處的西山、朦朧的月光、腳下的永定河和身邊的孩子,他突然被眼前充滿詩意的畫面深深擊中了,所有關於盧溝橋的記憶和感受都一下湧上心頭,能不能把盧溝橋和孩子結合起來呢,那不正是中國的歷史與未來嗎。他回到家中,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這首歌。
當他把初稿念給同事、朋友以及他們的孩子聽時,大家的高度評價讓他這個業餘詞作者很是意外。尤其是很少表揚他的妻子和女兒,也第一次真誠地讚美了他。大家都認為,這首歌不像有些歌詞那樣直白、浮於表面,它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它也勾起了他們深埋心底的對家國的濃濃深情。
而後,他把這首歌拿給曲作者鄂矛,清新純淨、優美空靈的音樂以及後來獨特稚嫩的童聲演繹又為它增色不少。
在唱響中國官方網站的論壇中,網友評價道:“這首歌述完了上下五千年,這條河見證了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多少故事盡在回味中。”“它只是娓娓道來,卻又深入心脾,讓你無法忘懷。”中國流行音樂學會理事、樂評人科爾沁夫也評價說:“這首歌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它既營造了一種懷古的意境,又從現代人的視角對歷史與現代進行了觀照。”
如今,李明聖還在延續著他的“盧溝夢”,受朋友啟發,他正在創作一個聲樂套曲《盧溝曉月》,一共10首歌,除了《盧溝謠》外,還包括由孟慶雲譜曲的民歌《盧溝曉月》、王原平譜曲的民歌《月下等你回故鄉》、王曉鋒譜曲的通俗歌曲《宛平城》、姚明譜曲的戲歌《盧溝古橋渡春秋》,其他5首歌剛剛完成歌詞寫作正在進行音樂創作
李明聖說:“800年的盧溝橋,震驚世界的盧溝橋抗戰,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希望通過《盧溝謠》和《盧溝曉月》套曲能夠表達一種別樣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應該是可觸可感、動人心弦的。”

特點

《盧溝謠》是一首F大調的合唱作品,採用了中國傳統的五音(宮-1、商-2、角-3、徵-5、羽-6)譜寫主旋律。而低聲部則大多採用高聲部下的一個三度。曲調清新、悠揚。音域較寬,特別是高聲部,從低八度的5到高一個八度的1,對於兒童來說比較難把握。

歌詞

作曲:鄂矛
作詞:李明聖
演唱:豐台五小
永定河出西山
碧水環繞北京灣
盧溝渡擺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漢
金中都煙雲散
留下古橋寫江山
元明清七百年
盧溝曉月照大川
晚清衰民國亂
列強踐踏毀家園
盧溝橋獅子吼
宛平城頭浴血戰
中國人意志堅
重整河山換新天
水清清月圓圓
萬古盧溝佑安瀾

評價

《盧溝謠》在我心裡積澱了很久。我在永定河邊住了19年,永定河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這些年,我經常去看永定河,去看盧溝橋,去看宛平城,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美麗的盧溝曉月,去看七七抗戰時宛平城頭留下的累累彈孔,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盧溝謠》是我心裡的歌。

《盧溝謠》有我老家的影子。我是湖北人,老家有許多河,有許多渡口,有許多船,那裡的山山水水留給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太多太多的思念。看到永定河,我就想起老家的長江和老家的河。看到盧溝橋,我就想起老家的橋。《盧溝謠》也是一首在我心裡積澱了四十年的歌。

《盧溝謠》是被月亮點燃的歌。去年中秋節前夕的一個晚上,我夫人拉著我去盧溝橋頭看月亮。那天橋上的人不多,有三三兩兩的少男少女,也有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看著遠處的西山、天上的月亮、腳下的永定河和身邊的孩子,我夫人突然說:“你不能給孩子們寫一首童謠嗎?”這句話突然讓我產生了靈感,回到家後,我用了近兩個小時,寫出了這首《盧溝謠》,這首積澱很久的歌就這樣被點燃了、引爆了。歌詞的最早聽眾是我的夫人和女兒。那天,她們第一次讚美了我,我夫人還破例主動讓我喝了一杯酒,說是獎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