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

《皿》詩,是章治萍的組詩《地殤》中的第五首。章治萍的這首“皿”詩,是試圖從本質上,將人類在一種日常關係中所呈現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一舉網羅進來,並梳理出它們的向度,或“綱”。

基本信息

詩文欣賞

一個籠子裡關著
你和我
搭伴的理由是走到了一起
灰塵與灰塵走到一起
樹葉與樹葉走到一起
種子與種子走到一起
走到一起的還有空氣
和變幻莫測的雲
勿須言語。欣賞寧靜的比拼
除了耐心
還需要對手的忽略
可是
為什麼到了最後
才聽得清脆而親近
——章治萍《皿》

藝術賞析

北島有一首著名的短詩: 《生活》 ;內容只有一個字:網。我以為,把它們顛倒一下,詩題為《網》,內容為“生活”,同樣成立。有多少形態的“生活”,就有多少形態的“網”;而多少形態的“網”,亦同時暗示著多少形態的“生活”——它們是一種相互注釋的關係。文章的開,我之所以議論起北島的這首“網”詩,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了章治萍的一首類似於“網”的詩:《皿》。它們都是試圖反映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以及對這種生存狀態中的一種“網”的關係的審視。而漢字,這具有象形特徵的表意文字所給予的無限聯想,也使得我有充足的理由,將“皿”與“網”聯繫起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章治萍的“皿”,可以看成是一種封閉的“網”。而章治萍的“皿”詩,可以看成是北島的“生活”在一種“網”的關係上的展開。在《現代漢語小詞典》中,皿與器合在一起,為“盛東西的日常用具的統稱”,那么,我們可以由此判斷,章治萍的這首“皿”詩,是試圖從本質上,將人類在一種日常關係中所呈現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一舉網羅進來,並梳理出它們的向度,或“綱”。而實際上,章治萍的這首詩也就是從“皿”字的象形與表意特徵展開的:詩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詩人就將“皿”稱為人類生活的一種籠子,於是,我們隨之看到了這籠中兩個站立的“1”——詩人將它們之間的關係命名為“你與我”。這個命名顯然是曖昧的,“我”,是指生活中的詩人自己,還是詩人代表著的生存的人類;“你”,是指詩人面對著的另一個人類,還是生存著的人類面所對著的世界,及世界的每一事物。當然,都可以是,這正是詩的的多義性所在,亦為詩之“網”向著多方位的編織提供了可能——人類的生活、生命之網,就是由這無數的“你”與“我”之間的關係編織而成。現在,這“皿”之籠內站立的兩個“1”——“我”與“你”,在一種形象的聯想上,似乎正各挺著一把劍,處於著一種對峙,或對立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常見並能理解的人類之間、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一種關係。如今,這種關係已使得人類不得不慎重對待,因為它已涉及到人類自己的根本生存,有必要對此作一番探討。由歷史的經驗來看,這籠中對峙、對立著的“你”與“我”,似乎都想著要擊倒對方,而獨占世界。但面臨的共同困境,又使他們終於都明白,無論誰擊倒了誰,剩下的那一個都不是勝利者,而是更為孤獨的籠中人。薩特說:“他人即地獄。”這裡,我們不妨換一種說法:“失去了他人的‘我’,才是一個真正的地獄。”因此,這種對峙、對立的狀態、關係,必然,也必須要有所改變。
第二段第一句的“搭伴”一詞的出現,將“你”與“我”之間曾經的對峙、對立的狀態、關係,置換成了一種走到一起的伴侶的關係。這種伴侶的關係,是一個被命運撮合的古老姻緣,日夜的廝守,伴隨著相互間的不斷攻擊,直到發覺了對方的殘缺,脆弱,才油然而生滄桑之愛——這種愛是真正能夠牢固並持久的。而隨後的三行詩句“灰塵與灰塵走到一起/ 樹葉與樹葉走到一起/ 種子與種子走到一起”,更將這“你”與“我”之間的關係,升華到一種相互對位、相互投影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與“我”之間的差異,似乎消失了,“你”與“我”原來都是同一“種子”,同一“樹葉”,同一“灰塵”,處於同一個循環的軌道之中。然而,這“灰塵”與“灰塵”,“樹葉”與“樹葉”,“種子”與“種子”,顯然又不能因此而理解為一種完全對等的關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讓我們還是從“皿”字的象形與表意特徵上來尋找啟發。“皿”的內部站立的兩個“1”,在視覺的外形上是如此的完全相像,生活中惟一類似的經驗,就是一個人對著他的鏡中影像的關係——他們相互對視著,並有著一種不會打破的對稱,平衡。那么,就是說,在“皿”內站立的兩個“1”之間的空白處,應有著一塊玻璃,為一種鏡中影像效果的存在提供了媒介。自然,在經驗中,一塊玻璃要形成鏡子的效應,須有封底的水銀,而如果讀者要對此追問的話,我以為這封底的水銀,就是“皿”的邊界——它既封閉了一種籠子的時間與空間,同時亦將廣大的虛無排除在了這籠子之外。至於是右邊的“1”是鏡中之像,還是左邊的“1”是鏡中之像,我認為則無關緊要,我前面已說過,它們之間還有著一種相互投影的關係——當然,這塊玻璃之鏡,亦非普通意義上理解的玻璃之鏡。然而,在這鏡里鏡外琴瑟和鳴的關係中,“皿”內的兩個“1”仍要清醒自己站立的位置。生活中的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我”走向鏡中之像,鏡中之像亦同時走向“我”,但這個走近是有限度的,永遠有一層玻璃的距離隔著,並且過分靠近的距離甚至會使自己的呼氣模糊了鏡中之像。“我”與鏡中之像在生命的意義上仍是分屬於兩個世界,鏡中之像,能與“我”有著一樣的、絲毫不差的動作,但卻不能具有“我”的體溫——它的體溫,屬於著一塊玻璃的體溫。這一塊玻璃,以及它的鏡子效應,是神奇且神秘的,正是它的存在,我們由一顆種子看到了自己是一顆種子,由一片樹葉看到了自己是一片樹葉,由一粒灰塵看到了自己是一粒灰塵——人與世界,與萬物,在一種合適的距離上相互投影著,相互愉悅著。但這距離同時又提醒人類,不要將自己在世界、在萬物的投影,完全看成了自己,以至於自戀不已,如希臘神話中的喀索斯,自戀著自己水中的影像而憔悴枯萎。因此,將這“你”與“我”之間的關係,定義為一種“搭伴”的關係,應該是明智的。第二段的最後兩句“走到一起的還有空氣/ 和變幻莫測的雲”,雖然暗示了這種關係另一面的虛幻特徵,以及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幻莫測,但其實這正是一個人對著自己鏡中影像時的真實感覺,並由此提供了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魅力之源。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每一首優秀的詩歌內部,都應有著這樣一塊玻璃與它的鏡子效應。
這首詩的詩題“皿”,隱喻有籠子的困境;但一首真正的詩卻應該是敞開的,就如同我從章治萍的這首詩中提煉出的玻璃與它的鏡子效應,它向著一切走向它的世界敞開。詩中的“我”與“你”,不僅映照著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還映照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命運的關係,對立而又統一,和諧而又分裂。這“皿”中站立的兩個“1”,在這種關係中,就仿佛一種境界的氣功高手,在寧靜中比拼,,又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一個世界的完整——這個世界的碎裂,將使他們都成為碎片,飄散到宇宙的虛無中去。
由“勿須言語。欣賞寧靜的比拼”開始的第三段,似乎是“皿”之外突然響起的畫外音,或藉助於某種詩的力量暫時站在“皿”之外的詩人,對著“皿”之內的兩個高超的對手,發出的觀者的評說。當然,這個評說算不得特別高明,只是表達了一種常識,告訴雙方,除了“耐心”,還要等待對手的“忽略”。但從這算不得高明的聲音中可以玩味的,就是這站在“皿”之外的觀者,並沒有站在誰的一邊,而是對著雙方的同時發言,提醒——他究竟要乾什麼?他要讓“皿”之內這站立著的兩個“1”無限期地對峙下去?
最後一段的“可是/ 為什麼到了最後/ 才聽得清脆而親近”,似乎終於給出了答案,是為了愛,一種大愛的和諧之音——隱喻籠子的“皿”,最後竟成了一種敲擊樂器。但作為一個正陷於混亂之世的讀者,我忍不住地要追問一句,這“到了最後”,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這當下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正處於一種混戰、混亂的不堪之中,誰也不能保證,這人與萬物的“皿”之世界,在到達期待著的未來途中,會不會因為上帝的一失手,由期待的“清脆”聲變為碎裂聲——而實際上,上帝之手已脫離這個“皿”了。
《皿》詩,是章治萍的組詩《地殤》中的第五首。我之所以選出這一首來解讀,是因為《皿》,以及《地殤》,體現了章治萍的另一種詩風,即對一種純粹的思想之詩的追求。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章治萍作為昌耀的追隨者,似乎一直在追求著以一種堅硬如岩石的語言,壘疊著青藏高原的渾莽氣象,以及那種原初的不可屈服的生命力。《皿》,以及《地殤》,顯示了章治萍詩歌值得期待與發展的另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殤》的“地”,實完全可以看作另一種形式的“皿”,時間之網將它所捕獲的一切,不斷地存入這“皿”之內。然而,這土地之“皿”絕不是躺下的棺木,在它的內部,同樣靜靜地站立著兩個“1”——生與死,仿佛陰陽、或正負的兩極,靜靜對峙的同時,還在進行著相互的投射,投影,進行著一種蘊育。或許,文章進展到到這裡,我才算聽懂了《皿》詩最後一段的“清脆而親近”的聲音,它並非是一種終結之音,而是生命之芽掙碎了“皿”的一角,發出的一首生命之曲,它所構成的表意文字就是“血”——一種生命與不息的循環的象徵。其實,在《地殤》組詩的第一首《染血之淚》中,詩人就已經以“囚禁在盡頭的草”向世界發出了“缺乏鮮血”的吶喊。自然,這聲吶喊並非空谷足音,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章治萍的導師昌耀的一種迴響。在《仁者》一詩中,昌耀為人類留下了這樣碑文般的詩行:
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長廊行進,/前後都見血跡。仁者之嘆不獨於這血的事實/尤在無可畏避的血的義務
章治萍將昌耀的困窘不知首尾的“長廊”,提煉為他的“皿”。而昌耀度量命運、標識人生之路的“血”,更成為了章治萍的詩的信仰。由十餘首詩組成的長篇《地殤》,在某種意義上,可看作是詩人在“皿”之籠內,試圖向著各個方位的突破。生命之芽在“血”中生長,向著一片蔥鬱的綠色生長,但一種宿命,或擺不脫的“網”的關係是,它仍無法離開這大地之“皿”,及其中“生與死”的靜靜對峙,相互投影——而實際上,它的生長,就是“皿”之中“生與死”的一種延伸。

作者簡介

章治萍章治萍

章治萍,男,1964年生於無錫泊瀆河畔,因從小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命中缺水”而起了個有水有草的與真名同音的筆名(法定名章志平)。1973年隨父母遷居青海,1980年在《青海科技報》發表處女作(一篇科技小品文),1984年加入西寧市文學工作者協會(現作協),1985年加入中國煤礦文學創作研究會(現作協),1987年加入中國作協青海分會(現省作協),2003年加入中國詩歌學會,2005年加入中國國土資源作協等,因身處地域偏僻、常年野外作業等客觀原因很少整理作品並投稿,迄今只在《青年文學》《詩選刊》 、《青海湖》、《青海日報》、《中國有色金屬報》、《散文詩世界》、 《作家》、《朔方》、《揚子江》詩刊、美國《新大陸》詩刊、台灣《秋水》詩刊等近百家國內外報刊公開發表詩歌作品約300首(章),另有散文、小小說、新聞、通訊、短報告文學類作品若干。
除在1984——1993年主持青海篝火散文詩社及《篝火》詩刊外,還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擔任陝西《當代青年》“你來當編輯”欄目特約主持人、陝西《女友》特約編輯、西寧電視台專題部編導、海南省旅遊局《大旅遊導報》(後改為《特區旅遊報》)社編輯部主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新苑》雜誌社記者部主任兼刊中刊《旅人》主編、中國現代青年詩人聯誼會(已解散)常務理事、青海省青年詩人聯誼會(已解散)副會長、青海省棋類運動協會常務理事等。
1988年出版詩(散文詩)集《純情男孩》(煤炭版),1994年出版詩集《章治萍愛情詩集》(香港天馬版),2003年出版詩集《大巔地》(青人版)等。
有辭條或作品入選《中國文藝新聞人才傳集》(川民版)、《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大辭典》(延邊人民版)、《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選》(魯文版)、《中國散文詩大系•海南卷》(滇民版)、《中國詩歌2002年選》(青人版)、《中間代詩全集》(海峽版)等,是青海省20世紀詩壇代表性民間詩人之一。1998年底起客居江蘇無錫,2002年開辦“詩家園網站”並主編交香港天馬出版公司出版的詩歌讀物《詩家園》。
2004年獲美國第四屆“新語絲”漢語文學獎詩歌最高獎。2007年8月應邀出席共和國迄今最高規格、最大規模的詩歌盛會——“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
現為青海省煤炭地質局下崗職工,常年在流落中讀書而思想、行走而寫字,同時,也常常迷茫而嗜煙、寂寞而酗酒……。目前惟一在官方文學界擔任的職務是青海省詩歌學會常務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