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百折不撓》

《百折不撓》出自《太尉喬玄碑》,用來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百折不撓》

百折不撓解釋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百折不撓出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朴,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百折不撓典故

《百折不撓》《百折不撓》
橋玄,字公祖,樂漢睢陽(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剛直,嫉惡如仇,敢於同壞人壞事鬥爭。

橋玄年輕的時候,在本縣當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來到睢陽,他向周景揭發了豫州“陳國相”羊昌的罪惡,請求周景派他去查辦。周景同意後,橋玄首先把羊昌的賓客全部抓起來,詳細調查羊昌的罪行。

羊昌的靠山、當朝大將軍梁翼知道這個訊息,派人飛馬傳來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聖旨,要他召回橋玄。橋玄退還檄文,更加抓緊辦案,終於使羊昌受到懲罰。橋玄也由此出了名。

漢靈帝時,橋玄當上了尚書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蓋升仗著與靈帝有交情,在做南陽太守時大肆收受賄賂、搜括大量財富的事實,就向漢靈帝上奏,要求罷免蓋升,抄沒他搜括來的財產。漢靈帝不但不查辦蓋升,反而升了蓋升的官。橋玄於是託病辭職,回了老家。

橋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十歲的小兒子在門口玩,突然有三個強盜劫持了孩子,衝到樓上,向橋玄勒索財物。訊息傳開,校尉陽球向河南府尹、洛陽縣令帶兵包圍了橋玄的家。

陽球等怕動手時傷了孩子,不敢進攻,橋玄大聲喝道:“強盜無法無天,難道能為了我的孩子而放縱這些惡賊嗎!”

他催促陽球等發動進攻,殺死了強盜,他的小兒子也因此喪生。

橋玄死時,家裡沒有什麼遺產,殯葬也非常簡單,他堅毅果斷、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們的讚揚。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在《太尉橋玄碑》中說:“他的性情嚴肅,嫉恨奢華,崇尚儉樸,有百折不撓、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改變自己的意志的氣概。”

《百折不撓》《百折不撓》

蔡邕簡介

《百折不撓》《百折不撓》
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古琴演奏家,今河南杞縣人。

漢靈帝時,蔡邕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後這些石碑由於動亂,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則云:“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並成為他的好友。

桓帝時十常侍聞蔡邕善鼓琴,就詔之入京,行到偃師,蔡邕稱疾而歸,閒居玩古,不與世人交往。

靈帝時,蔡邕被拜為郎中,後升議郎,因彈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後在江浙一帶流浪達十二年之久。董卓專權之後,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台,拜中郎將,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被誅後,蔡被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憐惜他,馬月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後終死於獄中。後人稱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閡子騖

蔡邕女兒蔡文姬遭南匈奴擄掠,作《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家中藏書4000篇經戰亂全部遺失,在曹操懇請下,默書400篇,雖說詩風過於沉痛,但學富斗車的奇女子古今實不多見。

《百折不撓》

燈謎

謎面:越是艱苦越向前

謎底:百折不撓

《百折不撓》《百折不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