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川劇]

《白蛇傳》[川劇]

由中央電視台、四川電視台、成都市川劇院聯合攝製的十二集川劇神話電視劇《白蛇傳》,據悉,該劇策劃了3年之久,將電腦技術與川劇傳統魅力相融合。80段唱腔、翻新的故事情節為傳統《白蛇傳》加入了不少活力。

簡介

劉翼正在給《白》劇中的兩個主角——白蛇(左二)和許仙(左三)講解劉翼正在給《白》劇中的兩個主角——白蛇(左二)和許仙(左三)講解

川劇眾多的“蛇戲”中應首推《白蛇傳》為經典之作。“文革”後,川劇到國外演出,主打劇目便是《白蛇傳》,它讓金髮碧眼的“老外”眼睛豁然一亮,驚嘆不已:東方竟然有如此如歌如畫的“愛情詩”。川劇《白蛇傳》以“藝術金鑰匙”的文化魅力打開了西方舞台的大門,先後在瑞士、義大利、荷蘭、聯邦德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多國上演,劇本框架基本以一九五九年成都市川劇院青年川劇團的演出本為主。也有個別的演出劇本略有不同,如白素貞(白蛇)生了小孩,在她與許仙最後訣別時,更能增強悲情氣氛,滿足國外觀眾對這齣愛情悲劇的同情感和認同感。

川劇《白蛇傳》歷年來在國外的演出,說它“好評如潮”一點也不誇張。在西方人的眼中“白素貞與許仙式”的愛情故事,既有東方感情的典雅美,又富有中國神話的傳奇性,還能欣賞到中國戲曲的敘事特點和川劇特有的“精”與“絕”的表現技巧,比如青兒由旦角和武生分別在全劇穿插扮演,有“牽眼線”、“吊打”、“飛耳帳”、“托舉”、“站肩”(又稱“土芭蕾”)、“變臉”、“吐火”、“踢慧眼”、“滾禪杖”及千奇百妙的水族精彩表演,使他們發出由衷的讚嘆。

值得一提的是,《白蛇傳》在國外演出中紅了二十多年,一些外國的川劇觀眾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太熟悉”之感,慢慢消減了它本有的新意。在一些常去國家的“川劇觀眾”希望或要求川劇多帶一些新劇目給他們看,不斷使他們獲得新的喜悅。所以,我們在對外演出中,要不斷地蒐集、研究、反饋他們的欣賞信息,注意演出劇目的“產銷對路”,注意國外川劇演出市場的多彩變化,深入研究以《白蛇傳》為代表的川劇劇目之所以受到外國觀眾歡迎的深層次的藝術因由,川劇才會永遠握有像《白蛇傳》這樣的“金鑰匙”。

劇情簡介

天宇浩渺,佛殿莊嚴。美麗的白蛇仙姑因愛戀桂枝羅漢,被如來佛幽禁於西天白蓮池。她憤而掙斷鎖鏈,奔向人間。桂枝羅漢為其求情,亦被如來佛貶入塵寰。途中,恰逢義勇兼備的青蛇,愛慕白蛇貌美而攔道求婚,白蛇施展武藝,將其降服,青蛇幻化作婢女緊隨其前後。在青蛇的鼎力相助下,白蛇與塵凡的許仙(即桂枝羅漢)結為伉儷,相矢永好。
邪惡的禪師法海,奉如來佛旨意,尾隨下凡,屢施暗害,矇騙許仙,以至拆散美滿姻緣將許仙挾持金山寺。
白蛇為維護純真的愛情,召來眾水族,與法海鬥法,並與天兵天將展開生死搏鬥,最後夫妻團聚。
這是中國民間流傳久遠的白蛇與許仙真誠相愛的優秀神話故事,而川劇《白蛇傳》又獨具奇異的藝術風采,與其它戲曲劇種不同的是川劇《白蛇傳》更注重武打和做工,青蛇這一角色也很有特點,文戲時是嫵媚的小丫鬟,武戲時則變為勇武的男將,這一點是川劇《白蛇傳》所特有的。另外,戲中穿插有川劇“變臉”等絕活,戲劇場面宏大、壯麗,全不似一般曲折委婉的愛情戲,給人以激烈壯美的感覺。

幕後

《白蛇傳》的製作單位是中央電視台影視部、四川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成都市川劇院。當時,四川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李達明在川劇電視劇《白蛇傳》的劇本通過後,馬上就想到要請既出身於戲曲科班,跨行電視又不忘本行的劉翼來當導演。在看了本子後,劉翼著力進行了思考,他提出要接本子的條件是按自己的思路來進行拍攝,這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
在2003年最熱的時候,川劇電視劇《白蛇傳》於7月23日舉行了開機儀式。在隨後兩個月的仲夏里,劉翼冒著酷暑,天天與劇組成員泡在一起———為了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可以茶飯不思;為了一個點點的突破,他可以徹夜難眠。
拍攝戲曲電視劇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種巨大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國拍攝的各種戲曲電視劇不少,但無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維護傳統派,即在電視劇中繼承了傳統,在螢幕上“原滋原味”地穿戲劇古典服裝,或用馬鞭當馬等———劉翼認為,這一模式的缺點在於在電視藝術上的開拓顯得不足。另一種是現代革命派,即在戲曲電視劇中改革很大,唱的是歌、韻白是國語,完全用實景拍攝———劉翼認為,這實際上已不是戲曲電視劇,而是民歌電視劇。
而劉翼在拍攝川劇電視劇《白蛇傳》時反覆思索的是,既然國家的定位是戲曲電視劇,肯定是戲曲藝術與電視藝術的結合體。但戲曲和電視卻又是兩種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前者注重程式化、虛擬性、假定性、寫意性;而後者卻是真實性、生活化、寫實性。如何來和諧糅合這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呢?劉老師想到了用“實景虛拍、虛景實拍、虛實並行”的方式來實現兩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劉老師用具體的例子進行了講解。譬如,電視有實景,但如果穿古裝到現在的實景中進行表演戲曲,感到比較彆扭。劉翼的處理方法是在實景的基礎上,主要選擇一些線條式的、簡潔的外景,然後運用各種色彩的煙霧以及前景的設定、濾色鏡的運用,來達到實景虛拍的作用。本來是在實景,但經過處理後,感覺不到實景的存在,實現了虛實結合的畫面唯美化。而虛景實拍則是反之,戲曲的舞台景是兩維的、平面的。而劉翼卻想到了把虛的兩維背景結合三維實景來拍,通過用紗幔等透明的材料來分割空間,每一個景與景的銜接都是透視的。然後再運用真實的道具,如茶、酒等來達到了虛景實拍的效果。在虛實的結合中,劉翼還大膽地採用了大量的三維特技。
經過五十多天的努力,拍攝工作在9月中旬大致妥當。但後期的製作過程卻更為繁瑣,原來拍攝的素材片積累了一百多盤,每盤的時間超過了半個小時。要把這樣長的原片進行縮減的確更能體現導演的選擇和功底。劉翼在製作過程中,充分把自己對川劇的熱愛和對電視製作的感悟結合起來,進行了合理的剪裁。通過三個多月的後期精減製作,原長超過3000分鐘的素材片被縮改為每集四十八分鐘的十二集電視劇。而在製作好的第二天,片子就被趕送到北京,由中央電視台進行審片。
經歷:戲曲與影視人生
今年剛四十的劉翼老師是重慶人,他從小就喜歡文藝,中國小時都是學校宣傳隊的骨幹,尚在國小時,他就已上過中央電視台———雖然只是一瞬間,卻已堅定了劉翼獻身藝術的決心。因此,在1978年文革結束時,時年13歲的劉翼報考了四川省“五七藝校”(今四川省藝術學校、省川劇學校)。學校是文化部八所重點中專之一,當年報考者達到了五千多人,而最後只招六十人,可謂百里挑一。劉翼很爭氣,考進了前五位。但他那知識分子的父母卻不願獨生子讀中專,希望孩子都讀“哈軍工那樣的大學”。但劉翼卻對藝術“執迷不悟”,連自己報考藝校也是瞞著父母去考的,直到後來考上了要政審時,父親才知道了。生氣的父母執意不準兒子到成都學川劇,但劉翼卻以不吃飯、不上學來進行抗議,最後,無可奈何的父母勉強放行,卻根本沒有到火車站送行。
劉翼在學校一直學了五年的川劇,歷屆是三好、專業成績第一。1983年,他作為應屆畢業生代表學校參加了川劇進京匯報演出團,為十一屆六中全會演出。他演的那出折子戲《做文章》先後進了懷仁堂兩次、人民大會堂的三樓小禮堂三次,為鄧小平、楊尚昆、李先念、張愛萍、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進行了表演,得到好評。
中專畢業後,劉翼服從國家規定分配到了四川省川劇院。工作兩年後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導演系本科。在學校期間,劉翼積極地參加了影視劇的拍攝實習工作。他第一次試鏡就出手不凡,參加了著名導演趙煥章的電視劇《刺耳的琴聲》拍攝,擔任執行導演和主角。
四年本科畢業後,帶著“搞電影膠片比電視磁帶更神聖”想法的劉翼放棄了分配到上海電視台的機會,回到四川在峨影廠工作。
在峨影廠,劉翼從場記、副導演、聯合導演一直乾到二級導演,執導了《特殊戰場》、《特警大追蹤》、《反貪利劍》、《人間煙火》、《劉輝》等電視劇,電影則有《帶軲轆的搖籃》、《密碼大追蹤》、《血染的情報》等影視作品。其中,《帶軲轆的搖籃》獲得了長春電影節的評審會特別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劉輝》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蘇吉尼瑪》(藏族八大神話之一)獲得全國少數民族電視劇“駿馬獎”。
而在2003年,劉翼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院長劉迅副教授的熱情相邀,他也想把自己多年的一線心得傳授給更多的新人,是以義無反顧地用掌慣了鏡頭的手拿起了教鞭。
教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走上了講台的劉翼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角色,他認為,藝術教學與一般教學有著質的區別,這在於其擁有很強的操作性、動手性。比如學生在創作一個角色時,需要理論知識,同時更需要如何才能創造好的實戰經驗。如果老師有這樣的經驗來指導學生,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幫助,學生也才容易接受。因此,他認為自己在影視一線長達十多年的經歷是進行藝術教學的最佳財富。
此次《白蛇傳》獲獎當然令劉翼高興,最令他興奮的還不是獲獎,最重要的,是他為學生寫下了一個電視與戲曲成功聯姻的範本,他表示,更希望自己的學生中不斷湧現勇於吃螃蟹者。
劉翼建議,高校藝術教學一定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關老師要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把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而不純粹是課本上的東西,帶回課堂中,教會學生。
現在,劉翼正面向表演班兩個年級開設表演課和實習課,他重視操作實踐的方式、靈動活躍的風格和堅實深厚的理論基礎成為了打動學生的利器,同學們都很歡迎他的教學。劉翼也思考著進行一些新的嘗試,如把編導專業、表演專業、播音專業的同學整合起來實習,一次實習就能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而在成都理工大學傳藝院,現在已引入了三名象劉翼這樣的副高以上知名專家人才,通過這些人才既充實豐富了教學第一線,又有效地創造了學院的品牌。

製作

劉翼正在給《白》劇中的反派角色——蛤蟆精、王道陵講解角色劉翼正在給《白》劇中的反派角色——蛤蟆精、王道陵講解角色

第二十四屆中國電視飛天獎日前在北京揭曉,川劇電視劇《白蛇傳》榮獲了戲曲電視劇二等獎———這是四川影視界此次的唯一獲獎作品。而更讓人感興趣的是,其唯一的導演是來自於成都理工大學的教師劉翼———由高校教師執導戲曲電視劇獲獎,這在此次飛天獎中又是另一個唯一。
《白蛇傳》是中國經典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在多種傳統戲曲中都有所演繹。而在劉翼執導的川劇版電視劇中,大膽突破,增加了假許仙這一新的角色,突出了白素貞對愛情的忠貞,提升了可看性和故事性。在形式上,劇中沿用了川劇的精華,將變臉、吐火、倒硬樁等川劇絕活搬上了螢屏,使該劇具有不同於其他劇種的獨特性,既拓展了劇情,又使人物形象生動化。在整個劇中劉翼用電視的拍攝手法,用電腦的特技,在場景中採用框架式結構,實景虛拍、虛景實拍,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力;用中國的山水畫作為片頭的陪襯背景,輔以各種人物形象的動作。全國戲劇著名評論家廖全京曾用四句話來評價劉翼執導的《白蛇傳》:“心中有觀眾;眼中有經典;手中有絕活;寫就真正意義上的新戲曲電視劇!”
年剛40歲的劉翼老師是重慶人,他從小就喜歡文藝。中專畢業後,劉翼服從國家規定分配到了四川省川劇院。工作兩年後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導演系本科。在學校期間,劉翼積極地參加了影視劇的拍攝實習工作。他第一次試鏡就出手不凡,參加了著名導演趙煥章的電視劇《刺耳的琴聲》拍攝,擔任執行導演和主角。
4年本科畢業後,帶著“搞電影膠片比電視磁帶更神聖”想法的劉翼放棄了分配到上海電視台的機會,回到四川在峨影廠工作。在此,劉翼從場記、副導演、聯合導演一直乾到二級導演,執導了不少優秀的電視劇和電影。其中,《帶軲轆的搖籃》獲得了長春電影節的評審會特別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劉輝》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蘇吉尼瑪》(藏族八大神話之一)獲得全國少數民族電視劇“駿馬獎”。
2003年,劉翼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院長劉迅副教授的熱情相邀,他也想把自己多年的一線心得傳授給更多的新人,義無反顧地用掌慣了鏡頭的手拿起了教鞭。走上了講台的劉翼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角色,他認為,藝術教學與一般教學有著質的區別,這在於其擁有很強的操作性、動手性。此次《白蛇傳》獲獎當然令劉翼高興,最令他興奮的還不是獲獎,最重要的是他為學生寫下了一個電視與戲曲成功聯姻的範本,他表示,更希望自己的學生中不斷湧現勇於吃螃蟹者。

特色

精美道具搶眼
據悉,該劇用於道具方面的資金就占了總投入的1/4,主角的戲服全部從江蘇鎮江運來的,金絲銀線十分精美。而在體育館中搭建的“騰王府”場景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誠懇地評價道:“這個道具背景太精美了,有很強的審美優勢,不過也希望不要因為太實的東西而丟掉川劇的精髓,川劇的精華就是以虛代實。”

時尚美艷白素貞
該劇的白素貞是由梅花獎獲得者劉萍飾演,一襲粉色輕紗長裙,金絲刺繡配著淡紫小花,精緻繁複的頭飾,現場的“白素貞”典雅大方。劉萍解釋道:“我希望能演好這部戲,所以花了兩個星期減了差不多20斤。”“白娘子”很時尚,臉上還綴有水鑽,劉萍很開心:“這確實是一種創新,以前都是用老的貼片。這次川劇傳統的變臉、唱腔、舞蹈都將出現在這個劇中。”而川劇名角王玉梅、孫勇波將分飾小青和許仙。

假許仙突破傳統
川劇《白蛇傳》有著悠久的歷史,香港趙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傳奇》就曾從川劇中吸收營養。這次將川劇改拍成12集電視劇,編劇導演花了不少的心思,改動最大的就是加入了“假許仙”的戲:癩蛤蟆王道靈貪戀白娘子,就設計調走許仙,然後扮成假許仙到騰王府去戲白娘子,並企圖調走王母娘娘送白娘子的神珠,使白娘子失去法力。

亮點

電視劇《白蛇傳》是由央視影視部、四川電視台、成都市川劇院等聯合打造的一部12集川劇電視劇。該劇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豐富的川劇寶庫中最終選擇《白蛇傳》,主要是央視方面的意向。去年央視就對改編《白蛇傳》為戲曲電視表示出極大興趣,央視認為,《白蛇傳》的故事家喻戶曉,先後有京劇、川劇、電視劇等多種表現形式,奠定了一定的收視率。然而,由於內容的擴充,電視劇與舞台劇表現手法的差別,電視版的川劇《白蛇傳》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定改進,包括唱腔、布景等,但在總體上將保持戲劇風格,保留相對的程式,儘量發揮電視螢屏的功效,凸顯內容與表演的精彩。該負責人稱,此次拍攝的《白蛇傳》由於要突破舞台,所以場景拍攝將是一大考驗,目前劇組已經考慮了搭景與虛實結合的方式,初步將搭景場地選在新都體育館

特點

由中央電視台、四川電視台合作拍攝的12集川劇電視連續劇《白蛇傳》,在央視戲曲頻道與觀眾見面。屆時,觀眾將看到融川劇藝術、三維動畫、現代高科技於一體的新穎的川劇表演形式。
據了解,《白蛇傳》由“梅花獎”得主劉萍、孫勇波聯袂主演,翻新的故事情節、80段優美的唱腔、精美的道具、美麗時尚的人物造型,將現代高科技電腦技術與川劇的傳統魅力有機結合在一起。
繼《白蛇傳》上央視後,本報曾報導過的全國首部川劇音樂劇《中國公主杜蘭朵》在新都開機。這部由著名作家魏明倫編劇的作品,將由“寶哥哥”歐陽奮強搬上螢屏。
該劇將樹立現代川劇音樂節奏美、劇目形式美、故事情節美和演員形象美的新形象,是繼川劇電視劇《白蛇傳》後,對古老傳統的川劇注入新鮮時尚藝術的又一次嘗試。

評價

白蛇傳白蛇傳

這劇竟然也是早在2003年就拍攝了,就不知為何無聲息。直到2006年央視推出劉濤版的正規電視劇《白蛇傳》,我才聽說原來也同時在播放一個川劇版的電視劇。當時就對該版白蛇傳很好奇,今天終於逮得機會一觀。

該劇的幾個優點。一是各主演扮相很好,白娘子很美,許仙也很帥,男小青很英武,女小青可愛中還有點野蠻;法海就比較邪惡了。其中白娘子的造型我看著竟有點新白中白娘子的造型,不過把厚實的蝴蝶髻縷空,反有點像蛇形盤鏇在頭上,這樣就更顯然青青少女了。小青的特徵是在額上點了一條蛇形紋,男女小青皆如是,因此在變身那個特技鏡頭中顯得很平滑,真像從男的變到女的一般。

拍白蛇傳,特技有得一說。它物特技效果也不錯,尤其“變臉”這一川劇舞台的真實絕技,融合得很好。其中變臉最多的是在水漫金山那場那個持紫金撓缽的神,舞台上就變臉頻繁,電視劇中還變出個“空臉”,就是沒有臉譜,正常的電視劇化妝了。小青也是有變臉的,比如斷橋重逢那場。不過讓小青戴上臉譜可能要破壞電視劇形象了,所以它採用了一種“飛臉”的特技,真乃構思巧妙;小青這種特技首先套用於嚇退一班惡紳,更是合情合理。

不過騰雲的特技總感覺有點生硬,與戲曲動作結合不太好;戲曲的動作是很活的,幾乎無時不動,但用雲將其托的瞬間卻突然停頓了,不太流暢。另外更失誤的武打的聲效,竟加入普通武打片那種刀光劍影的聲音;那聲音與鑼鼓點混合在一起,很難受。我覺得就用鑼鼓最好了,戲曲的武打也該算是虛的,但若採用實的背景聲效,便不妙了。

但是天宮的雲彩背景很好,這是構圖之美了。該劇的大多場景都很美,雖然電視劇用實景,但它拍戲曲,卻又故意把實景虛化,這就很有特色了。比如斷橋之景很矇矓;白娘子最後出塔後那身後雷峰塔的廢墟也很有感覺。說到圖畫,還得提及片頭,那畫面可真國畫。

故事情節本不必多說,但電視劇既充實到12集之長,必須增設了一些不覺的情節。在川劇的白蛇傳中,有段“白季子”與“桂枝羅漢”的因果。電視劇的改編中,把癩蛤蟆的作用增強了,他在天上也貪戀白季子美色,下凡後變成王道陵更處處與白娘子許仙作對;除了扯符吊打之外,還有其他不少瑣事,竊以為寫得過多了點。電視劇對男小青的刻畫也更深入,他一直愛著白蛇,變女身追隨白蛇,真是大愛,最後還以血濺雷峰塔的悲壯才把白蛇救出塔來。

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後,許仙的形象也表演得陡然高大起來。許仙開始跑到青石山求小青,雖然小青原來很兇神惡煞般恨他;只是小青當時也無能為力,只有潛心再修。後來許仙又跑到金山寺求法海,漸漸變為大聲斥責法海,法海便強行給他“禁口咒”。自此許仙不能言語,十八來一直守護著雷峰塔。法海還針對許仙下了另外四句偈語,“子戴宮花,雷峰塔垮,白蛇出世,許仙說話”,這與鎮白娘子時的那四句,“西湖水乾,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可真是一對的。

我也由此相信許仙“守塔護塔”與白蛇“刺血和湯”將可能成為白蛇傳的新情節單元;不過該電視劇前面並沒有“刺血和湯”的情節。白素貞為救許仙清白也曾不惜將千年修得的靈珠救活原被許仙開方治死(其實當然是癩蛤蟆的詭計)的何員外之女,但我覺得可惜了,也沒有刺血和湯那么壯烈與壯觀。劇中白季子原來還得王母所賜一神珠,她幾次難中憑它化險為夷(不過我仍覺得祭起神珠那場面效果太簡單了);後來王道陵在法海的揭示下變假許仙偷了這神珠,法海才有恃無恐向白蛇挑釁。這段公案,我比較莫名其妙,不知為何增此一說,甚不以為然。那癩蛤蟆變王道陵,再變許仙,最後變小沙彌,前面幾次變得還好,只最後那個小沙彌的演技太難堪了。

該劇情節尚有其他諸多可議之處,略有拖沓,多與王道陵有關,編劇在此糾纏過多,有些不美。我也曾粗略估算了一下,按川劇白蛇傳的構思,有八集內容就可表演得比較完整且精練了。前因,從天宮(西天)到收青差不多一集;游湖借傘演一集,可多少加上成親的尾子;扯符吊打等與王道陵的鬥爭一集就夠,多了不好,但也少不得,吊打很精彩呢;端陽盜草一集;水漫金山一集;斷橋重逢一集;合缽鎮塔一集;結局倒塔一集。

總得說來,這川劇《白蛇傳》的電視劇版比之舞台版,還是差了點,主要是川劇白蛇傳太精彩了。把戲曲轉拍成電影電視的做法與嘗試,由來已久;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現場錄像,典型的如(但不限)中央戲曲頻道的空中劇院;這對戲曲元素的保留最完全最忠實,只是借現代技術予以記錄傳播。現場錄像雖然沒有真實現場的氣氛,但某些細節在鏡頭前可能會看得更清楚。第二類是戲曲電影,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曾經很是紅火,記錄了一大批老藝術家們的珍貴表演藝術。戲曲電影是用電影的技術與形式來再現舞台上的戲曲表演,對戲曲藝術的表達也很完整;好的導演甚至可以使戲曲電影拍得超載原戲本身,因為表演手法更豐富,當然這要在尊重戲曲規律的前提下。第三類是戲曲音樂電視劇,它是利用戲曲元素來表現電視劇,主要包含著戲曲音樂與唱段,而戲曲特色的身段動作與念白很少,卻與一般古裝劇差不多。戲曲最重要的是唱,而電影電視也少不了音樂,這就是它們的結合點。而且中國古典文學似乎不太講究直接的心理描寫,但戲曲除外,可以直接抒情唱出來;所以在電視劇中的適當地方引入戲曲唱段,能增加表現力,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戲曲電影的例子如李少春的《野豬林》、蓋叫天的《武松》、關肅霜的《鐵弓緣》,等等,多不勝數;這都是京劇的,地方戲曲的電影也不少,如越劇《五女拜壽》(浙江小百花),常香玉的豫劇《花木蘭》等。戲曲音樂電視劇出現得稍晚,因為電視劇也晚於電影。我看過的戲曲音樂電視劇如言興朋的〈曹雪芹〉(十集)、李勝素的〈謝瑤環〉(五集)、越劇〈紅樓夢〉(三十集)、黃梅戲韓再芬的《孟麗君》(九集)、《家春秋》(三部各六至八集左右)。戲曲音樂電影的例子較少,因為話說電影比電視劇更有藝術性,所以電影若拍戲曲,一般不會只取音樂而捨棄其他。但戲曲電視劇也較為常見,就如這個12集的川劇《白蛇傳》就可歸於這一類。馬虎地說來,《新白娘子傳奇》也有點像是戲曲音樂電視劇,只是由於它篇幅長而使唱段比重顯得稍低,況且其中的新黃梅調也不算正宗的戲曲。

從戲曲電視劇的角度來看這版川劇電視劇《白蛇傳》,它所遇到的難題是如何把戲曲用電視劇的手法與形式來呈現,這比戲曲電影可能還更難解決,更難調諧其間的相容性。就如這部川劇電視劇演白蛇傳,因為我也先看過舞台版的,便能看到大多經典場次都只有照搬舞台的表演內容,但一扣上電視劇這一大前提,便隱約感覺不像,失去了川劇原有的精彩。

比如“舟船借傘”那場,小青與艄翁的對白俏皮依舊,可惜船太小(再大也大不過空的舞台是不),高度不開,顯得侷促了。“扯符吊打”那場,本身王道陵吊起來要像個體操運動員一樣做出許多好看的動作,但在電視劇中布滿流光的特技,反而看不清了;還弄巧成拙地以蒙太奇插入許仙在另一處看病的情節,我覺得吊打這樣精彩還是一氣呵成的好。又如“斷橋重逢”,許仙的懦弱太誇張了,在電視劇中便顯得不太真實,但舞台上的“文戲武唱”卻很精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