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馬山護明寺》

《登白馬山護明寺》是唐代詩人孔德紹的作品之一。

作者

孔德紹

詩詞正文

名岳標形勝,危峰遠鬱紆
成象建環極,大壯闡規模。
層台聳靈鷲,高殿邇陽烏。
暫同游閬苑,還類入仙都。
三休開碧嶺,萬戶洞金鋪。
攝心罄前禮,訪道挹中虛。
遙瞻盡地軸,長望極天隅
白雲起梁棟,丹霞映栱櫨。
露花疑濯錦,泉月似沉珠。
今日桃源客,相雇失歸塗。

注釋

①鬱紆:曲折的樣子。

②大壯:《易》卦有《大壯》,《疏》云:“壯者,強盛之名,以陽稱大,陽長既多,是大者盛壯,故曰大壯。”這兩句的意思是:寺院構象宏大,規模壯偉。

③層台聳靈鷲:比喻台級之高。靈鷲,靈鷲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釋迦曾講《法華經》和《無量壽經》於此,是佛教勝地。

④邇:近。陽烏: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烏,故名。

⑤閬苑:閬風(山名)之苑,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屈原《離騷》:“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

⑥三休:以章華台比喻護明寺的台閣。賈誼《新書·退讓》:“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於章華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後稱章華台為三休台

⑦攝心:收斂心神。罄:嚴整的樣子。

⑧挹:通揖。中虛:虛懷。

⑨地軸:傳說中大地有軸。晉張華《博物志》說:“地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七引《河海括地象》則進一步具體地說:“崑崙之山,橫為地軸。”

⑩栱櫨:即斗栱,柱頂上承托棟樑的方木。

⑪今日桃源客,相顧失歸途:這兩句反用陶淵明桃花源的故事,意為游寺之人就像來到桃花源,但卻不願再回到塵俗之中去了。

作品鑑賞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缺少對這種外來宗教的了解,人們往往將其視為流行於中國的各種神仙方術的一種,把佛陀等同於黃老。《後漢書·襄楷傳》載楷上桓帝奏議說:“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就是如此。孔德紹的時代雖然距佛教的傳入已過去了四、五百年,但從其詩所用的“閬苑”、“仙都”、“桃源”等字樣來看,仍帶有東漢時人們的認識。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層次很清楚,隨著遊蹤所至,先寫遠望山勢,接著,佛寺輪廓逐漸分明,終於走進寺中,觀賞其內部陳設,並為之禮拜。然後,出得門來,極目遠眺,神清氣爽;再回望寺宇,以感慨悵嘆作結。這使讀者想起了韓愈著名的《山石》:“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從黃昏到寺,寫到升堂坐階、觀覽壁畫、僧人留飯、夜深靜臥、天明獨去,最後,也以抒寫游寺後的感慨作結,與孔詩如出一轍。考慮到二人所描寫的對象的一致性,這種相似或許並不是偶然的。前人論及韓愈《山石》一類詩,以其按行程的順序敘寫,往往認為吸取了遊記的手法,是“以文為詩”的表現,卻不知,在一、二百年以前,就已有作家這樣嘗試了,韓愈不過是踵事增華而已。當然,無論是在語言藝術上,還是在情景處理上,較之孔詩,韓詩都更勝一籌。不過,這已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作者簡介

孔德紹(生卒年不詳),隋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孔子三十四代孫。有清才。事竇建德,初為景城丞,後為內史侍郎,典書檄。建德敗,太宗誅之。現在存其詩十二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