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名家(第二卷)》

《畫壇名家(第二卷)》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基本信息

《畫壇名家(第二卷)》

《畫壇名家(第二卷)》《畫壇名家(第二卷)》

王景山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內容提要
本書作者獨具慧眼在茫茫畫壇中選出曾竹韶孫天牧秦嶺雲穆家麒婁師白戴澤韋啟美等七位當今堪稱大師卻鮮為人知的畫家,以自己對其作品的理解,對其經歷的體味,加以刻畫和描述,完成了中國畫史上重要一筆。書中不僅寫畫家的畫,有時更多的筆墨給了鮮為讀者所知的畫家個性化的經歷。作者認為,人與畫、畫與人是密不可分的。咫尺之間對畫法畫意的掌控,完全來自畫外的生活,即所謂的“功夫在詩外”。

作者自述
1954年生於北京郊區昌平縣一正直勤勞農家,王姓,母親給取名景山。聽老輩講我的祖籍是山東諸城,高祖時追隨劉墉來京落戶昌平,置有薄田,到父輩家境衰敗窮苦。

《畫壇名家(第二卷)》《畫壇名家(第二卷)》

余幼喜讀書,高中畢業回村先學裁縫、後學瓦匠,當過獸醫、下過農田……農村中的苦累重活和貧窮屈辱無有遺漏地叫我嘗遍。後入讀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斯時尚趕上授課的名師有:鍾敬文啟功葉蒼岑郭預衡諸先生。期間還有幸一睹校內外諸如黃藥眠李長之李何林白壽彝陶大鏞馮乃超川島(章廷謙)、王瑤唐弢等一批名教授的風采,親聆謦欬。聽著諸夫子那種抑揚頓挫、梳篦清晰、無一字重複的闡述,簡直是一種無法比擬的享受。自此,對教授一職更是傾慕有加,遂暗下決心此生當做一有經綸滿腹正直不阿的真教授。只可惜自己“學殖瘠茫”,愚鈍鑄就,終不能忝列。畢業後兩度考研究生落第,先是教了幾年高中語文,後又做過一段廠長辦公室秘書,於1984年考進報界專門乾起了自國小時即喜的舞筆弄墨這一差事,聊以餬口。

在我心中“傳道授業著書立說”的大學教授一職至今仍至高無上,但也只能空懷仰止之心了。

本書是繼《往日的回憶《名家倩影《畫壇名家》(卷1)之後,我的第四本小書。

本書目錄

(依年齡為序)

詩·序/周汝昌

雕塑國手——曾竹韶

北宗傳人——孫天牧

自然之子——秦嶺雲

畫緣琴夢——穆家麒

法古變今——婁師白

油畫大家——戴 澤

簡約詩意——韋啟美

(卷二)後記

本書詩序
詩·序

周汝昌

高山仰止景行之,畫苑書壇各擅聲,五嶽峰巒分峻秀,四時花草聚芬芳,丹青自古評三品,翰墨從來慕二王,鐵網珊瑚珍重意,知君不為利名忙。
相關評論
中國畫史上的重要一筆——評王景山《畫壇名家》第二卷

柳白

我的朋友王景山的《畫壇名家》已經出版了第二部。第一部中他從民間選中的95歲翁尤無曲,隨著他的介紹,很快得到畫界的認同。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收藏了尤老的畫卷。仿佛一夜間,尤無曲突然成了名家。其實,凡從事藝術的人都懂得,任何的成功的後面,都是千錘百鍊的硬功夫。尤其對於畫作來說,不僅要求有紮實的基本技法,還要有廣博的學識。而在這些之後,還有更重要的就是高尚的品格。王景山在遴選畫家人物時,所遵循的就是這一原則。

景山與我相交多年,彼此見面機會不多。也就是逢年過節彼此電話問候一下。也正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訓。他在寫作《畫壇名家》第一卷時曾電話告訴過我,我並不以為然。他的文筆在記者同行中少有的漂亮,他寫畫家自然可為名家增色添彩。但是,當《畫壇名家》第一卷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震驚了。我發現景山在對畫家的選擇和作品的要求上確實獨到。這是一部當今寂寞文壇上勾勒時代與人物關係的品位極高的好書:畫品與人品二者兼得。畫家的經歷,畫家的個性,畫家的眼睛……一一躍然紙上。幾乎沒有一位畫家沒有沉浮跌宕的經歷,沒有一位畫家沒有對藝術的感悟和理解,像尤無曲,像張仃,像黃苗子,像劉繼瑛,像韓美林……。只有經歷了苦難的人生,才能悟出生活的營養在哪裡,才能尊重生命並會使用生命。巴爾扎克所說的“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道理也正在於此。

尤無曲老人說過“我認為山水畫是通過畫家的靈性把握自然靈性的一種藝術實踐。一個畫家想在藝術上達到一個相當的境界,他必須先從塑造自己的性靈開始,這就是中國畫的隱逸情懷,淡薄內涵,其實質就是與自然之道暗合,因為天公造物自然形成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無法速成。”

確實,中國山水畫是作者躍動的靈性的表達,是作者品格的自然流露。讀畫就是讀人。在今年9月剛出版的《畫壇名家》第二部中,作者擷取了7位當今堪稱大師的畫家。如曾竹韶、如秦嶺雲、如穆家麒、如戴澤韋啟美……這些人幾乎一致地鮮為人知,但景山獨具慧眼,他以自己對畫家作品的理解,對畫家經歷的體味,從成百上千的畫家中選出7位代表人物,加以刻畫和描述,完成了中國畫史上重要一筆。

當今商品社會,許多人擅長炒做自己。丟掉作畫的基本功,做人更談不上,一味推銷“畫作”掙錢。這些人不知為誰而畫,為誰而歌,成為畫壇上一股歪風邪氣。有人發表“去國聲明”又回來了;有人整天不務正業在畫界中飛短流長……景山對此深惡痛絕。他以“搶救心態”所遴選的畫壇名家,恰是不擅炒做自己的大家。他們有極高的學養,有高尚的情懷,有精到的技法,與人為善,淡薄名利,讀者可從其傳記中汲取深厚的人生營養。

婁師白老人這些年一直深陷是非爭議之中。景山去採訪他,他是想通過自己的採訪,認識師白老人。對於婁師白他認為,有人說婁先生“文革”中寫過齊白石大字報,說他為表示與老師齊白石劃清界限,“文革”中改名,“文革”後才把名又改回來……這些純屬子虛烏有,已經得到法律認證,某出版社並為此向先生致歉。況且,即使“文革”中真正發生過這樣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別有用心,這件事是鬧不起來的。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婁師白老人的捐資助學的善舉,平易近人的處世作風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景山認為四卷本的《齊白石繪畫藝術》才是婁先生藝術上最重要的貢獻。正是這四卷書,婁先生再現了白石老人的水族水墨,花卉蔬菜,草蟲走獸,山水人物的技法,系統地闡述了其對齊白石的創作的透徹的理解,成為對齊白石創作藝術及規律最具權威性的總結。

景山在寫作過程中,不僅寫畫家的畫,有時更多的筆墨給了鮮為讀者所知的畫家個性化的經歷。他認為,人與畫,畫與人是密不可分的。咫尺之間對畫法畫意的掌控,完全來自畫外的生活,即所謂的“功夫在詩外”。

1966年“文革”中,留歐歸來的油畫家、美術史論家王重年,為逃避紅衛兵的追殺,一家四口面臨山窮水盡,王重年找到老友、北宗畫派傳人孫天牧,想躲到山東老家避風頭。孫天牧出主意要他從天津走水路到煙臺。天津有孫的老岳父盧之美接待安排。他寫了一封火急的信給岳父,哪料岳父收到信就火了。“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敢引火燒身?”孫天牧旋即再寫一長信給岳父。信中的一句話,使岳父深受感動“我不能眼看著自己的朋友一家四口被活活打死在這裡呀!”

這就是孫天牧的品格,這品格表現在畫壇上,自然而然形成了筆力堅卓,風雲自在胸中的畫風。凡畫家,風格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畫風最後的定型,人品第一。因為高尚的人品,讓畫家可以積澱,可以沉穩,擯浮躁,凝神氣。面對描摹對象,立意高遠,一掃混沌,絕無商業氣息。正如孫天牧的老師陳少梅曾向他說過的一句話“你要是以賣畫賺錢的話,畫的格調就再也上不去了,我也不再教你了!”

《畫壇名家》雖然剛剛出版了兩卷,收錄了共20位畫家。但讀者不僅可以從書中記述的人物中,讀到感人的人生經歷,讀到幾種畫派的演變過程。從廣義上說,本書記述的是中國百年畫壇的風雲畫史。這也正是景山以“搶救心態”寫作的初衷。《畫壇名家》還要繼續出版第三卷、第四卷……相信所有讀過本書的人,和我一樣都在期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