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前最後一堂必修課》

《畢業前最後一堂必修課》

這是一本每個人都可以讀一讀的開啟智慧、啟迪心靈,更傳遞了生命的希望的智慧書。房價瘋漲。通貨膨脹:畢業就失業,蟻族……大學生成了當下最脆弱、最無助的一群人。沒經驗,沒資源,社會生存技能接近於零。誰願意碌碌無為?誰樂意窮困一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作者旁徵博引,古今中外的人事都有涉及,用許多鮮活的例子,來表明她要闡釋的理念。從實務性,到心靈性,從做事方法,到品格修煉,層層遞進,用最少的知識,最簡練的信息,傳遞了最豐富的人生智慧。

內容簡介

最神奇、最實用的人生規劃術,20天提升100倍社會競爭力,少走10年冤枉路。
華人世界頂級人生規劃師,女版“李開復”孫靚芸教授,凝聚20年成功培訓經驗,總結10條人生隨身智慧。一句頂一萬句,一本頂一萬本。讓你做事有據可依,做人有章可循。
高效提升社會競爭力,少做無用功,少走冤枉路。改善命運,從本書開始……

作者簡介

孫靚芸教授:備受尊崇的人生規劃導師,精通教育學、心理學、成功學。擁有二十餘年教學及培訓經驗,受益學子高達十數萬人。
因心憂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和信心,孫靚芸教授將自己多年的教育心得創作為《畢業前的最後一堂必修課》,從做人到做事,均給出積極的解決辦法。
此書一經出版後立即在大學生和職場新人中產生極大反響,好評如潮。並持續在亞馬遜、誠品、金石堂等書店暢銷多時。孫靚芸教授也因此被譽為女版“李開復”。
本書也被譽為“大學畢業生必讀書”、“含金量遠超畢業證書”。

目錄

第1句『自己是誰』比『要成為誰』更重要。
第2句容易的路越走越艱難,艱難的路越走越容易。
第3句要重視生活中的平衡,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第4句要有大師的遼闊眼界,以及工匠的細膩精神。
第5句每一次的人生經驗,都是一顆珍珠。
第6句每個人都有部時光機器,回憶將我們帶回過去,希望則將我們帶往未來。
第7句未來,就像是拿望遠鏡遠眺。若不實際親臨,永遠有未知的迷失。
第8句將小事做大、將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第9句以責人之心責己,以諒己之心諒人。
第10句當你陷入一團糟,唯一走出迷霧的辦法,就是幫助別人走出迷霧。

前言

那些學校里沒來得及教會你的事情
每當畢業的時刻來臨,結束了多年的學生生涯,即將跨出校門、踏進社會的時候,似乎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未來正在向我們敞開大門。可是,為什麼這個時候,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卻多的是失落和迷惘?
更有很多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稚氣踏上新的旅程,可是經過一些挫折後,也陷入思想的困頓:我究竟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在這個社會裡,怎樣才能找到我的位置?
我們每個人在進入社會工作以前,都經歷了漫長的學校生涯。可是把學校里的功課做好,就等於為未來做好準備了嗎?很顯然,很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
在學校里,我們學習語言,學習天文地理,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可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卻被我們落下。那就是:認識自我。
很多人一生都在內心苦苦尋找認清自己的路徑。因為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屬於你的特別生命旅程才能得以展開。 “每一條路都可以成功”,只要你選擇的那條路是適合自己的。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曾有段著名的話:‘‘人生短暫,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人生里。不要受限於教條,那是為別人的思想結晶而活。別讓他們的意見淹沒了你的內在聲音。要有勇氣追隨自己的心意和直覺,它們往往知道你真正想要做什麼,其他的都是其次。”
認識自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向,這需要的是另一種智慧和勇氣。
而這本薄薄的小書,正是旅居加拿大的孫靚芸女士,多年以來寫給自己的畢業學子的人生贈言結集。她從中精選了10句箴言,代表了人生不同階段所必須的10種智慧,溫暖雋永,意味深遠,正傳遞出一個老師對莘莘學子的祝福和叮嚀。
希望這堂你畢業前的最後一門必修課,可以幫你結好智慧行囊,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為你遮風擋雨,伴你實現自我,通往成功。

精彩書摘

千萬別急著吃棉花糖
美國史丹福大學曾經舉辦一個日後經常被人引述的棉花糖實驗。實驗的內容是:邀集一群小孩進入房間,發給每人一支令人垂涎欲滴的棉花糖。命題是,小朋友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或者是,拿在手上先不吃。等過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回來之後,抵抗得住誘惑者,還會再獲贈多一支的棉花糖。
這個實驗追蹤好幾年後有了如下的結果:研究發現,當年能夠忍住美食誘惑,不吃棉花糖的小朋友,或者至少是忍耐時間更長的小朋友,要比立刻就吃下棉花糖的小朋友,在各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包括人際接觸、壓力的處理等等。
後來有人將這個“棉花糖理論”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這本書也反映了作者三十年來的思考: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
這本書的作者相信,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並不僅是工作能力的高低、或是聰明才智的大小,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能耐。有一個書中的結論就是“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較佳的成功,而其他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在不斷地累積債務,及時消費的心態讓他們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表現都相對欠佳。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就是在傳達這樣的人生哲學。千萬別急著吃棉花糖,與中文說的不要“寅吃卯糧”,是有些精神上的相通。將未來可以活口的食物,當下就吃掉,等於吞噬了更好的未來。那么,我們願不願意延遲享樂、願不願意好酒沉瓮底、願不願意先犧牲後享福?
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顯示,人們比自己想像的更難抗拒誘惑。很多人會以為這只不過是意志力的展現,“忍一下就過去了”,但這真的是知易行難,人們真的難以想像,抗拒誘惑是多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許多欲求,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愛與利益的爭奪需要。要放棄眼下的利益,遙想著長遠的利益,對太多人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及時行樂、及時消費,“人生得意須盡歡”,詩仙李白的詩句不知被多少享樂主義者作為堂皇的理由。所以,拿著棉花糖而無動於衷,真的就像面對誘惑而抗拒不從,洵非易事。
再回到心理學,如果能抗拒誘惑、放眼專注在長久的利益上,確賣能對我們產生極大的正面影響。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面對誘惑情境時,較能克制自我、耐心等候未來,以得到更大的獎勵者,長大成人之後,也會是較受歡迎、較勇敢自信與肯負責的人。”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我常跟學生說,“我們很難事事求諸於人,但我們一定可以反求諸己”,要求自己比要求別人畢竟直接多了。若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就能不斷修正自我的偏差,從而就可以有相對較好的行為舉止,可以獲得別人較佳的印象與評價。
人的為難,是如何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中做抉擇。從“容易的路”出發,就是選擇了眼前的利益,讓自己先圖輕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相反的,長遠利益則是從“困難的路”出發,或許起步艱辛,但希望的是先克服難關,日後就能步上康莊坦途。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會造成兩種涇渭分明的結果。
而我們怎么測知自己或別人是屬於哪種心態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看這個人是否喜歡“躲”就可以窺知他是先苦後甘型,還是先甘後苦型?同事或朋友,如果遇到事情既不肯負責,又喜歡躲避,那么毫無疑問地,這是一個先甘後苦型的人。他們既期待未來的前景,但更重視眼前的利益。當從這么一個“躲”的觀測點來理解一個人的性格時,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缺點,從而改進人生呢?
爬山的比喻,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人生這條路,到底是條什麼樣的路?是筆直的線條,一路可以無阻無撓,順暢到底嗎?這樣的人生恐怕絕無僅有,沒有人是不曾遇到困難的。那這條路應該還是像波浪狀,有高有低,起起伏伏,但一旦真到了谷底就會有著上升的機會。所以,人生這條路應該要像爬山。爬山會有兩種過程,就是上坡與下坡。上坡是辛苦的、是費力的,可是當我們一步一腳印,千辛萬苦、氣喘吁吁登上山頂的時候,那種喜悅是難以形容的。而我們同時也知道,接下來的下坡路,將是輕快、不費勁兒的,印證了艱難的路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的一位學生畢業後自己創業,從事的是泡沫紅茶的開店工作。他跟我說,喜歡服務人群的感覺,而自己又對餐飲極感興趣,所以就選擇了泡沫紅茶店的經營工作。儘管這行的入門門檻或許並不特別高,但他知道,正因為如此,他提醒自己,才必須要更積極地做出差異化,然後才能贏得顧客的青睞。於是,他不斷研發新的口味,並且保持一定的汰舊換新率,從數字報表看各款飲品的銷售量,後百分之二十的飲品種類,就會被淘汰掉,藉此來維持顧客的滿意度與新鮮感。
他幾乎是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中,創業五年下來,沒有休息過一天。他知道這是自己的經濟命脈與未來保障,他必須要經營成功。否則,當其他人都去上班累積資歷的時候,他選擇走自己的路,萬一經營不善重新回公司上班,那他的資歷將更不如人了。抱著這樣必勝的信念,他工作時間極長,幾乎將工作當作生活習慣。任何場合他都不忘與紅茶的生意扯上邊,比如只要有機會遇到任何人,他一定遞上名片,請對方有空光臨紅茶店;他的電子郵件署名也打上紅茶店的名字,個人生活幾乎與自己的事業融為一體。晚上到家後,還會設計網頁,將他的紅茶店網站更新,希望能在網路上累積消費會員。雖然他經常黑著眼圈,但看起來精神很好。我曾經要他多休息,他卻跟我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老師,現在天天工作天,以後就天天星期天。”
這是說,現在工作得辛苦些,別人的周休二日,他依然是上班日,但是先期的累積是很重要的,當基礎打好後,以後才會有舒服的日子過,甚至可能可以提早退休。這句聽起來俏皮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也與本篇的主題可以呼應。我的學生選擇了一條初始辛苦的道路,萬事起頭難,但是只要能夠順利度過,後面的日子可以預期將有幸福的光景。
這就是延遲享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先苦後樂,把該做、難做的事情,立刻當下就去執行。不推託,負起責任有擔當,這樣的人是多么令人感到可靠。構想一個情境,如果眼前有兩個人,一個人畏苦怕難、爭功諉過、處事拖延;另外一位則是劍及履及、處事明快、勇於負責。這時要我們預測這兩位人士日後誰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與人生晚景時,我想每一個人應該都會將票投給二號。如果我們都會看好後者,那我們的做事態度為什麼不能向二號看齊呢?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