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調》

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

《生產調》

正文

傈僳族民間敘事長詩。主要流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碧江福貢貢山等傈僳族地區。是傈僳族口頭詩歌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優秀作品之一。長詩敘述道:每年布穀鳥一叫,傈僳族人民知道生產季節已到。於是女人先找好了地,然後去請男的來幫忙。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男女雙方建立了感情高粱粟子成熟了,播下的愛情種子也開花結果了。他們把收穫的糧食煮成水酒,邀請親戚朋友來參加他們的婚禮。但是,他們的結合卻遭到父母和家族的重重阻攔。經過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終於“結成對來盤莊稼”。詩中所唱的找地、開荒播種收穫,實際上是說男女之間愛情形成的過程;詩中所唱的割茅草、砍樹、搭橋、鋪路,實際上是說爭取婚姻自由的艱難;這種語意、結構雙關的敘事長詩,在其他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是少有的。這首詩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古代傈僳族“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的社會現實。1956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80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傈僳族長詩《逃婚調·重逢調·生產調》,其中收有這部作品。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