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小說]

《生活在別處》[小說]
《生活在別處》[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活在別處》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作品。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生活在別處》《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作品,塑造了青年詩人雅羅米爾,通過他的出生、成長、死亡,將人類普遍的抒情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又讓他在一個不可掙脫的空間裡,以最天真最浪漫也最冷酷的方式逃離。直到死亡!這部作品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這部作品使他於1973年首次獲得一項重要的外國文學獎——法國梅迪西斯獎

內容介紹

《生活在別處》米蘭·昆德拉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複雜的時代也只有複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裡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採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麼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產生和燃燒的。

作者簡介

《生活在別處》作者

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因其對小說藝術的卓越貢獻被授予2007年度捷克國家文學獎

作品列表

《生活在別處》昆德拉的作品

小說:

《玩笑》

《好笑的愛》

《生活在別處》

《告別圓舞曲》

《笑忘錄》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不朽》

《慢》

《身份》

《無知》

《生活在別處》昆德拉作品

《為了告別的聚會》

劇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論:

《小說的藝術》

《被背叛的遺囑》

《帷幕》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於因果關係之上》

《多元歷史主義》

《現代主義》

創作背景

1973年,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的法文版出版。

1873年,法國的阿爾圖·蘭波與魏爾倫分手後寫出了他最傑出的詩篇《地獄一季》,並於次年封筆,二十歲就結束了一個詩人的生涯。

說“生活在別處”的是蘭波,而寫《生活在別處》的米蘭·昆德拉正是以這句話為圓點虛構了另一個早亡的青春詩人雅羅米爾和一個詩人的成長經歷,同時他再一次用這五個字回顧了詩人蘭波的前半生和他生命後十八年的非詩人生涯。

編輯推薦

《生活在別處》《生活在別處》

本書為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系列之一——生活在別處!米蘭·昆德拉曾說過:那是政治訴訟的時代,迫害的時代,禁書成堆的時代,到處都是通過所謂的法律進行謀殺的時代。……我們應當為它作證;那不僅僅是恐怖年代,也是抒情年代!那是惡劣詩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說家寫到那個年代,總是帶著一種享樂主義的盲目性,他們寫的這些書注定是要失敗的。但是抒情詩人,儘管他們對社個時代也有一種盲目的激情在裡面,卻留下了美麗的詩篇。因為我們曾經說過,在詩歌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斷都會成為真理,只要它能讓後人以為社的確是經歷過的感情。詩人總是如此瘋狂地熱衷於他們所經歷的感情,以至於腦子都冒煙,呈現出一片彩虹的燦爛景象,監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媒體評論

詩的意義讀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呂新雨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活在別處》,原名就叫做《抒情時代》。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的抒情詩具有最古老的起源,它已經存在了許多世紀,而且還將繼續存在下去。G·B·維柯便把人類原初狀態時所具有的思維方式稱為“詩性智慧”,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詩人。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生,出現了專司詩歌的“詩人”。詩人與非詩人的分裂便產生了。詩、詩人總是與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聯繫在一起的。詩人被認為是由神靈所選中並賜予靈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曾幾何時,詩與詩人成為一種神聖的價值體系的象徵,屹立在寶座上,享客群人崇敬的注目和嚮往。但是,對於米蘭·昆德拉這位東歐作家來說,他親眼目睹了由“劊子手和詩人聯合統治”的時代,他看到了他所崇敬的法國大詩人艾呂雅,在他的布拉格朋友被史達林最高法院送上絞刑架上之時,公開正式地宣布與之脫離關係。他深受創傷。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體系崩潰了。一切都變成了懷疑的對象,包括詩歌。昆德拉認為,當詩人們處於無力突破現實的行動世界而面臨的基本境遇時,所採取的對付方法,便是——抒情態度。但是處於這種境遇的,並不僅僅是詩人。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存在境遇,是人類對永恆、崇高、美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而上追求所注定的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