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烙印》

《生命的烙印》

《生命的烙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處女作於1976年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大獎。是以東歐國家為背景的工廠題材電影,甚至與我國80年代的同類題材影片有一樣的沉悶氣氛,但導演的社會責任感依然在平凡中得以展現。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生命的烙印》《生命的烙印》

《生命的烙印》(TheScar),別名Blizna/傷疤、《傷痕》,1976年影片。昔日標舉改革大旗而獲政權,今日以黨領政嚴密統治。權力的腐朽理念本質日益突顯,人民怨聲載道並對前途感到焦慮,「道德焦慮」電影運動應孕而生,奇士勞斯基一秉“淑世”的理想,參與揭櫫橫遭官僚主義重創的家園《傷痕》。

影片劇情

歐萊科小鎮是一家大型化學工廠的設定預定地。這項工程提案是由黨建設主任大力在推動,他攔截了一切阻力只求設廠順利。然而,民意萌芽的今日,開發土地的相關工程必先謀得民意認可,以求保住官方顏面,於是,他急於物色「廠長」人選以化解外界的質疑聲浪。

班納查是該建設主任向上級大力推薦的廠長人選。他原是本地人,因妻子與人結怨才搬離老家。而今,他被說服返鄉,為繁榮家鄉效力,卻遭妻子反對,因為當年其妻原任小鎮中學黨委,開除「政治立場偏差」的教師萊克,孰料若干年後政壇人事大地震,班那查之妻反成眾矢之的,最後請調外地,全家搬離迄今。

被長官視為忠黨愛國的班納查,上任調度各部門人手進行多項業務推展。接掌業務不久,他的副手竟不聽命他的使喚,且發現有許多督導的「公婆」也插手廠長專業領域內的轄下公務,逼得班納查萌生倦勤提出辭呈,但被華沙市長慰留下來。

重新振作準備勵精圖治,班納查開始陸續會見社運青年團隊,從一名有志拍攝紀錄片的電視台記者以及反對建廠民代的聲音,班納查掌握到更多的民間訊息。權衡利弊,在一次檢討會上,班納查被逼表態,只好做出抉擇。

相關評論

197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處女作《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電影”學派靈魂人物的地位。比起後期作品的神采飛揚,本片樸實簡單。影片風格比較單一,是以東歐國家為背景的工廠題材電影,甚至與我國80年代的同類題材影片有一樣的沉悶氣氛,但導演的社會責任感依然在平凡中得以展現。

主演介紹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華沙。1957至1962年間,他在專業學校學習戲劇技巧;而後的四年,就讀於由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洛茲電影學校修導演課程,畢業作品是紀錄片《來自洛茲城》(FromtheCityofLodz)。六九年,憑藉紀錄片《照片》(Photograph),年輕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電視舞台,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其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而另一部紀錄片《初戀》(First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舉辦的國際短片節上奪得金龍獎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紀錄片工作室工作,七四年加入Tor電影製作組。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i)於巴黎病逝。他的死訊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傳開,各個角落的電影工作者和影迷同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國,這條訊息占據了大小報刊的頭版,波蘭電視台決定於次日播放《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和部分《十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