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圖》

《瑞鶴圖》

《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御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基本信息

《瑞鶴圖》《瑞鶴圖》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御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完整文字: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雲拂郁低映端門眾皆仰而視之倏有群鶴飛鳴於空中仍有二鶴對止於鴟尾之端頗甚閒適余皆翱翔如應奏節往來都民無不稽首瞻望歡異久之經時不散迤儷歸飛西北隅散感茲祥瑞故作詩以紀其實
清曉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飄飄元是三山侶兩兩還呈千歲姿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當丹關故使憧憧庶俗知
御製御畫並書

簡介

《瑞鶴圖》《瑞鶴圖》
《瑞鶴圖》表現的是在莊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神態各異的丹頂鶴翱翔盤鏇,空中仿佛迴蕩著悅耳動聽的仙鶴齊鳴的聲音。宋徽宗的書法風格挺健秀麗,稱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此畫就有宋徽宗的瘦金書題詩並記:“清曉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飄飄元是三山侶,兩兩還呈千歲姿。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吠當丹關,故使憧憧庶俗知。御製御畫並書。”籤押“天下一人”。趙佶所繪。此圖畫莊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隻神態各異的丹頂鶴,翱翔盤鏇在上空,另二隻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仿佛迴蕩著悅耳動聽的仙鶴齊鳴之聲。此圖以工筆作成,線條細勁、設色富麗,金黃的殿宇、碧青的天空以及白墨二色點染而成的靈動瑞鶴,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皇家高貴之氣,富有吉祥的寓意。

公元1112年,大宋政和二年,宋朝東汴梁城中,正逢元宵佳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舉行五天五夜的盛大燈會,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在御街上觀看各種歌舞煙火的表演。喜歡熱鬧的徽宗皇帝,自然與民同樂,鬧到半夜,方回宮休息。

《瑞鶴圖》《瑞鶴圖》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告訴他,說宣和殿前有一幕罕見的吉祥景象:

雲煙繚繞的清晨,不知從那裡飛來了十幾隻丹頂鶴,竟圍繞著宣和殿盤鏇飛舞,爭鳴和應。趙佶過去一看,果然如此,有幾隻丹頂鶴還停在宣和殿的屋脊上,庭庭玉立,搖翅和鳴,似乎預示一派祥瑞,太平盛世的景象。整群丹頂鶴在皇宮上空自在的飛了好一陣之後,才悠然地飛走。趙佶觀看後龍顏大悅,回到宮中馬上命人拿出上好的細絹,精緻的筆墨顏料,把這幕帶有吉祥象徵意義的奇景,用半寫生的方式畫了出來,旁邊則用他獨特的瘦金書寫下了這幅畫的來龍去脈:“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雲拂郁,低映端門。眾皆仰而視之……”

這副作品,就是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

宋徽宗趙佶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書畫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皇帝。

《瑞鶴圖》《瑞鶴圖》
他自己就對臣子們說過:“朕日理萬機之後,唯一的閒暇愛好就是吟詩作畫。”實際上,他大多數的時間都是用在了書畫方面。據說,他每天都在皇宮畫院中積極寫生花鳥,詳細研究動植物的生活形態,更從皇宮書畫藏品中精挑細選出一千五百件書畫作品,編輯成《宣和睿覽集》,反覆揣摩臨寫,畫藝大進。畫《瑞鶴圖》的前一年,他還剛剛精心研究學習描繪仙鶴的技巧,畫成了二十種不同的仙鶴姿態,並按照文人的習慣給每個姿態都取了個典雅的名字,這次正好全用上。而這副《瑞鶴圖》完成的時候,翰林書畫院中的許多畫學生,立刻臨摹仿造,出現了多幅同樣的作品,而趙佶的真跡《瑞鶴圖》則收入到《宣和睿覽集》中,後來,金國攻入汴梁的時候,這件作品被拆成單幅的捲軸流散出去,歷經顛簸。清代乾隆晚期,它被收進御書房中,直到末代皇帝溥儀私自夾帶出宮,流失到東北,最終成立東北博物館的藏品。

是一幅另人神往的景象.在巍峨的宮殿之上,在霞蔚的雲氣之間,盤鏇屹立姿態各異的白鶴.在宮殿、雲氣、與白鶴間,瀰漫的,是一種莫名的空靈。這種空靈,包含了宮殿的莊嚴、天空的博大、舞鶴的靈動,甚至是鶴嚦的淒涼。這種空靈,讓人莊嚴,也讓人激動。雖然名為瑞鶴圖,在祥瑞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震撼、一種神聖。古往今來,多少畫家,也許只有此幅只應“天下一人”,這,應該是趙佶的畫,也只應是他的畫。因為這種帝王之氣的畫,是畫匠門畫不出來的。

《瑞鶴圖》《瑞鶴圖》
趙佶在這幅畫的提拔中講到,那一年,“忽有祥雲拂郁,低映端門,眾皆仰而視之,倏有群鶴,飛鳴於空中,仍有二鶴,對止於鴟尾之端(宮殿上檐),頗甚閒適,余皆翱翔,如應奏節”,過往百姓,全部叩首,感動這種祥瑞的景象。後“經時不散迤儷歸,飛西北隅散”。這種祥瑞的景象,對於哪個已經風雨搖綴的王朝,是多么難得呀。趙佶,這位天子,用他最擅長的手法,來記載這一刻,希望給風雨中的帝國帶來真正的祥瑞。雖然這二十隻白鶴,極盡趙佶之工筆.但整幅畫,卻完全脫離了花鳥,花鳥在這裡只是點綴。他所透露的,卻是帝國在最強文明時代所面臨最屈辱威脅時的氣質,莊嚴的大氣,與貴族的淒涼。文明,這個時候卻不敵胡人。

雖然很多人認為《芙蓉錦雞圖》《臘梅圖》最能代表宋徽宗的花鳥工筆,但我看來,這只是畫學上的意義。真正代表宋徽宗氣質、心節的,卻是這幅《瑞鶴圖》。即使是《聽琴圖》,也只是記載了這位天子閒情雅致和治國之於情趣的對比。我想,即使他從開封被掠到北京法源寺李敖認為),真正懷念的,應該還是《瑞鶴圖》。雖然徽宗治國無術,但他的藝術品位和對藝術的貢獻,卻是皇帝中空前絕後。(也許毛主席也可以)。他本不應該做天子,做端王可能更好。我喜歡趙佶。

這幅畫是溥儀離開紫禁城時,帶出來的。在東北偽滿洲國失敗後,被收到遼寧博物館的。

宋徽宗和《瑞鶴圖》

《瑞鶴圖》《瑞鶴圖》
顛沛流離悲劇折腰皇族藏家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鏇,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紀其實。

但“祥瑞之兆”卻難以挽回衰敗的國運,此後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軍民紛紛起來抗擊金兵,金人自知無力吞下這個腐朽然而卻十分龐大的帝國,遂盡掠九十二府庫160餘年所積藏的金銀財寶、書畫珍玩等,連同徽、欽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餘人席捲北去,《瑞鶴圖》遂散落民間,不知去向。

《瑞鶴圖》《瑞鶴圖》
600年後,《瑞鶴圖》竟奇蹟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倍受諸帝珍愛,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乾隆鑑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印,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之中。入清內府前,《瑞鶴圖》曾經元胡行簡、明項元汴吳彥良等人遞藏。

1945年8月17日,溥儀隨身攜帶數箱珍貴書畫及珠寶玉器欲乘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為人民解放軍蘇軍截獲,此批重要文物隨即被護送到東北銀行代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鶴圖》。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來人”,《瑞鶴圖》見證了中國宋、元、明、清幾代封建王朝的興盛覆亡,歷經了生死攸關世事沉浮的變幻滄桑,得以完整留傳至今,實在是歷史的珍寶,收藏的傳奇。

瘦金御筆妙卷靜陳博殿廳堂

《瑞鶴圖》《瑞鶴圖》
說起《瑞鶴圖》作者,也頗有悲劇性傳奇故事可述: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因政治上昏庸腐朽,軟弱無能,曾出演了一幕受辱金人、喪失大宋半壁江山的歷史悲劇,父子雙雙五國城“坐井觀天”,最後抑鬱而終。然而“獨不能為君”的趙佶卻顯示出非同凡響的藝術造詣,早年即遠離紈絝,喜與文士交遊,傾心於書畫創作。他的草書如龍游虎躍,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更為後世爭相研習之典範。他在書畫方面的才能,給中國燦爛的藝術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在位27年間,由於他的倡導,始有宣和畫院之盛況,對發展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貢獻頗大。傳世宋徽宗趙佶的畫有兩種,一種是“御筆畫”,一種是“御題畫”。“御筆畫”出於趙佶的親筆,“御題畫”則由他人代筆作畫,徽宗書題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數量雖多,其中尚有部分為代筆,而《瑞鶴圖》獨具清俊瀟灑之格調,形神兼備,經學者考證屬趙佶之“御筆畫”。

趙佶繪畫,注重寫實,講究畫理法度。據載趙佶曾親自挑選宮廷畫師,設題畫鶴。眾生員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員們雖畫鶴姿態萬千,竟無幾人細查仙鶴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欽點,方才徹悟。他還曾要求畫師筆下花卉,能夠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應具有的特定情態。自其登基後,陸續描寫過各種奇花珍禽,並按題材編製成冊,名為《宣和睿覽冊》,所載作品山水、人物、花鳥具佳,僅《瑞鶴圖》就描繪了二十種鶴的不同姿態,均源於其對周遭事物的密切觀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輩,似乎多偏好黃道之事,曾數次以此異景昭示天下以證祥瑞,如《六鶴圖》等等。《瑞鶴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瑞鶴圖》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38.5厘米。無論構圖或技法都有其精到之處。圖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上空飛鶴盤鏇,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互相呼應。畫面僅見宮門脊樑部分,突出群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氣氛。此幅一改常規花鳥畫構圖的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此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無有同者。更為精彩之處,天空石青滿染,薄暈霞光,色澤鮮明,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頓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卷後為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御製御畫並書”,籤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峰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裡行間。“瘦金體”的出現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個性化風格,對後世亦頗有影響。

柳鴉圖

《瑞鶴圖》《瑞鶴圖》
趙佶的藝術宗旨以寫生為追求,筆致精細溫婉,形象俊俏生動,於華麗富貴的畫面中流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但也有比較雄健的作品。象這幅藏於上海博物館《柳鴉蘆雁圖》,就是這種格調。幾隻形象拙樸的鴉雀或棲或翔於柳樹怪石之間,禽鳥拙重的雙勾描繪,整體動態的精美刻劃,無疑是受到宋代花鳥寫生名家崔白的影響。和他那些富貴華麗的代表作相比,這幅作品更象一個文人的清賞之作。或許,這才是趙佶的真我本色?

關於這副作品的收藏,還有一個插曲,建國初期,《柳鴉蘆雁圖》曾經出現在北京書畫市場上,但沒有引起許多收藏家的注意。因為大家對宋代的作品本來就看得不多,趙佶的作品也多是熟悉工整華麗畫風的那一種。只有當時北京的專家張珩曾向上海博物館的徐森玉先生提到過這件事,張先生認為這件作品後面的題跋中,鄧易從、范逾二跋是偽造的,但畫卻是宋徽宗非常難得一見的優秀真跡,並打聽上海有關方面將出價一億七千萬元的價格收購的具體情況。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花那么大的金額收購這件還沒有確定是不是真跡的作品,是非常需要眼光和膽識的。那么,上海到底是誰要收購這件作品呢?就是上海博物館的鑑定專家謝稚柳先生!他看過作品之後,就決定代表上海博物館以重價從北京論文齋購買此畫,由於要價甚高,又無還價的餘地,當時差一點就沒買成。而上海北京兩地的文物界也因此議論紛紛,可憐,誰讓我們的“風流天子”這類粗筆的風格實在是不多見,如果萬一買了贗品,或者把“御題畫”當成了“親筆畫”,謝先生自己面子事小,有負上海博物館所託事大!謝先生憑他淵博的書畫知識,認定這確是“風流天子”不可多見的親筆真跡,於是甘冒風險將此圖買下,於是,這張《柳鴉蘆雁圖》便成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國寶之一。

顛沛流離悲劇折腰皇族藏家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鏇,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紀其實。
但“祥瑞之兆”卻難以挽回衰敗的國運,此後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軍民紛紛起來抗擊金兵,金人自知無力吞下這個腐朽然而卻十分龐大的帝國,遂盡掠九十二府庫160餘年所積藏的金銀財寶、書畫珍玩等,連同徽、欽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餘人席捲北去,《瑞鶴圖》遂散落民間,不知去向。
600年後,《瑞鶴圖》竟奇蹟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倍受諸帝珍愛,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乾隆鑑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印,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之中。入清內府前,《瑞鶴圖》曾經元胡行簡、明項元汴、吳彥良等人遞藏。
1945年8月17日,溥儀隨身攜帶數箱珍貴書畫及珠寶玉器欲乘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為人民解放軍及蘇軍截獲,此批重要文物隨即被護送到東北銀行代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鶴圖》。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來人”,《瑞鶴圖》見證了中國幾代封建王朝的興盛覆亡,歷經了生死攸關世事沉浮的變幻滄桑,得以完整留傳至今,實在是歷史的珍寶,收藏的傳奇。

品評

瘦金御筆妙卷靜陳博殿廳堂
說起《瑞鶴圖》作者,也頗有悲劇性傳奇故事可述: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因政治上昏庸腐朽,軟弱無能,曾出演了一幕受辱金人、喪失大宋半壁江山的歷史悲劇,父子雙雙五國城“坐井觀天”,最後抑鬱而終。然而“獨不能為君”的趙佶卻顯示出非同凡響的藝術造詣,早年即遠離紈絝,喜與文士交遊,傾心於書畫創作。他的草書如龍游虎躍,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更為後世爭相研習之典範。他在書畫方面的才能,給中國燦爛的藝術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在位27年間,由於他的倡導,始有宣和畫院之盛況,對發展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貢獻頗大。傳世宋徽宗趙佶的畫有兩種,一種是“御筆畫”,一種是“御題畫”。“御筆畫”出於趙佶的親筆,“御題畫”則由他人代筆作畫,徽宗書題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數量雖多,其中尚有部分為代筆,而《瑞鶴圖》獨具清俊瀟灑之格調,形神兼備,經學者考證屬趙佶之“御筆畫”。
趙佶繪畫,注重寫實,講究畫理法度。據載趙佶曾親自挑選宮廷畫師,設題畫鶴。眾生員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員們雖畫鶴姿態萬千,竟無幾人細查仙鶴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欽點,方才徹悟。他還曾要求畫師筆下花卉,能夠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應具有的特定情態。自其登基後,陸續描寫過各種奇花珍禽,並按題材編製成冊,名為《宣和睿覽冊》,所載作品山水、人物、花鳥具佳,僅《瑞鶴圖》就描繪了二十種鶴的不同姿態,均源於其對周遭事物的密切觀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輩,似乎多偏好黃道之事,曾數次以此異景昭示天下以證祥瑞,如《六鶴圖》等等。《瑞鶴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瑞鶴圖》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38.5厘米。無論構圖或技法都有其精到之處。圖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上空飛鶴盤鏇,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互相呼應。畫面僅見宮門脊樑部分,突出群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氣氛。此幅一改常規花鳥畫構圖的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此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無有同者。更為精彩之處,天空石青滿染,薄暈霞光,色澤鮮明,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頓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卷後為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御製御畫並書”,籤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峰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裡行間。“瘦金體”的出現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個性化風格,對後世亦頗有影響。

問題商榷 

 有人認為,趙佶《瑞鶴圖》上的十幾隻飛鶴全都彎曲著脖子是不正確的,那是鷺或鸛飛時才採取的姿態。丹頂鶴在飛行的時候,脖子是筆直前伸的。但另一方面,從史書中記載徽宗對物態的認識以及宋人格物致知的精神,此畫作中將鶴頸畫成彎曲的可以認為是從藝術處理的角度上進行考慮,使作品更加具有流暢的美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