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透明的》

《玻璃是透明的》

《玻璃是透明的》改編自陝西駐滬作家李春平的同名小說。有夏剛導演,黃凱、馬伊琍、許曉丹、馬侖等參加演出,《玻璃是透明的》中的主人公‘小四川’,這千百萬打工仔中的一個少年飄泊者。飄泊既是一種居無定所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是一種暫時失去了方向、隨風飄蕩的精神狀態。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中,“飯碗”永遠比“家園”更具有生命的誘惑力。人們在尋找“飯碗”的同時,也時時在尋找著“回家”的感覺。二者之不可兼得,就構成了本片的故事。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名稱:玻璃是透明的
導演:夏剛
演員:馬伊琍 黃凱 許曉丹 馬侖
類型:劇情 地區:中國 語言:漢語國語 上映時間:1999
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製片廠

劇情簡介

《玻璃是透明的》《玻璃是透明的》

小四川自己也沒想到在高中畢業後會來到上海,這之前他對上海的全部認識就是上地理時老師手裡的竹鞭指著地圖右邊的一個藍色的缺口。九十年代的上海成了一個大碗廠,造了許多的飯碗招得幾百萬的外地人來端,小四川就成了他們當中的一個。

勞務市場門前晃悠的小四川被一個穿紅裙子的王小姐看中了,小四川跟著王小姐來到了裝飾著天藍色玻璃門臉的“風滿樓”,從此小四川就提起了那隻長嘴大銅壺,成了“風滿樓”的小茶房。小四川滿足極了。

王小姐是東北來上海打工的,幾年下來就打出了名堂,現在管著一個“風滿樓”,很是令人羨慕。別看王小姐是個女的,生起氣來也敢打人罵人。可小四川看得出她是個好人,不光是因為王小姐給了他一個鈑碗。

王小姐不是“風滿樓”唯一的老闆,真正的老闆是一個姓蘇的寧波人。蘇老闆是從寧波過來的包工頭,他的包工隊在浦西做著工程,他就安排小四川住在原先包工隊住的工棚里。蘇老闆總是冷冰凍的經常坐在雅座里喝酒,喝了酒就唱卡拉OK,唱得鬼哭狼嚎,可是小四川還是對他刮目相看。

收銀台後面就站著一位陝西打工妹小丫子,頭髮染得黃黃的。小丫子很愛笑,笑起來很可愛。因為同是打工人,身份相同,小四川覺得她很親近。小丫子帶小四川逛了大上海的花花世界;在工作上給了他不少的指點;也讓他知道了不少“風滿樓”的重要事情的來龍去脈;還時不時的讓正值年少的小四川有點想入非非。小丫子向小四川透露了她的夢想——掙了錢在上海安家。

初來乍到的小四川工作一絲不苟,沒想到給他帶來麻煩的是無處不在的玻璃。有限的空間被一塵不染的玻璃阻隔開來,因為玻璃的透明,便常常忽視了它的存在。先是雅座的玻璃門撞彎了長長的茶壺嘴,氣得王小姐狠狠地擰了小四川的耳朵;不久,還是那扇門又撞得小四川鼻流鮮血,害得小丫子也跟著吃了王小姐的耳光。從此,小四川對透明的玻璃提高了警惕。但是小四川逐漸發現,人和人之間的那扇玻璃防不勝防:你不想看見的東西它偏偏透過來,你想得到的東西又偏偏夠不著,不小心就會碰個頭破血流。

“風滿樓”的這幾位最令小四川敬佩、崇拜和親近的人物在小四川的眼前翻雲覆雨,走馬燈似的演出了一幕幕的活話劇,直看得小四川眼花繚亂,心猿意馬。結局頗耐人尋味:王小姐帶著她所剩無幾的股份離開了“風滿樓”;蘇老闆離了婚,把“風滿樓”的股份都給了小丫子;打工妹小丫子成了“風滿樓”的老闆娘。正在為小丫子高興的小四川卻莫名其妙地再次丟掉了飯碗。

小四川再次遊蕩在大上海的陽光下,為了生存,在陌生的城市另謀職業,這次他可牢牢記

導演闡述

《玻璃是透明的》改編自陝西駐滬作家李春平的同名小說。最近的十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逐漸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大都市,成為中國人通向外來文明的視窗。尤其是上海,其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不但令人耳目一新,簡直就是令人瞠目結舌。其浩大的城市規模、宏偉的市政建設、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良好的市民素質,都應該成為我們民族今天的驕傲。千百萬外來人口海潮特產湧入城市打工,成為城市的“漂泊者”,正是現代都市的一大景觀。原著小說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作者提供了一個用外地人的眼睛看上海的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住了王小姐的話:玻璃是透明的。真的是透明的。

幕後故事

《玻璃是透明的》《玻璃是透明的》

夏鋼是一個很平實、認真的導演,素有“都市溫情片”導演之稱。他的影片如同他的人一樣,很真實、真誠。他習慣於把鏡頭對準都市,直面生活,去關注都市下人們的心理以及情感的糾紛。新作《玻璃是透明的》秉承了其以往影片故事曲折、人物豐富、內涵深刻的特點,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夏鋼那一貫熟悉的風格。不過,《玻璃是透明的》預示著一個變化。它與《遭遇激情》 、《大撒把》、《無人喝彩》、《與往事乾杯》等七八部關於都市題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影片不只是描述都市人情感世界,而是更加關照都市下人們的生存。
影片通過一個初到上海打工的“小四川”的所見所感,演繹了諸多象他一樣懷揣同樣夢想到上海拼爭的人,描述了人們在上海這座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中對於價值觀、生活觀的變化,關注了他們在城市不斷發展、生活不斷前進中對於自我角色的相應定位,揭示了在多方位角度下不同人的心態和感情。

“小四川”視角的獨特在於,他既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又是這一切的體驗者。他處在事情之內,但又時常處在事外關照這一切。他似乎在引導著我們去審視,似乎在代替著我們去體驗。影片正是用小四川等外地人的眼光來審視變化中的上海,審視這種變化下人們之間的心態和關係。上海是一個移民的城市,外來者有相當大的比例。雖然移民對上海來說有不短的歷史,但是對於外來者而言,上海依舊只是在他們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對於初到上海的人更是如此。他們對於上海的感覺是飄忽不定的,上海是他們的,又仿佛不是他們的。他們在追尋,但追尋的又仿佛是一種不確定的東西。上海又是一個生活節奏非常快的城市,容不得他們多想,他們必須安頓下來就做事。導演把這種城市的節奏感強化得非常的明顯,對於肩扛攝影的運用,對於人物關係緊湊的描述,對於城市新舊交替中發展的體現,無一不在表現著城市一種“流力”的節奏。
“小四川”、“小丫子”、王小姐、蘇老闆他們都是上海的外來者。影片對於四人之間6組關係的描述,正是構築了當前社會下各種人物的生存狀態。“小丫子”聰明,很現實,會看臉色,會處關係,把蘇老闆“制”得服服帖帖的,最終取代了王小姐。而王小姐則是一個頗雷厲風行的女強人,果斷、潑辣。蘇老闆則有生意人的精明,但在感情中卻左右為難:對小丫子割捨不開的情懷,對王小姐又有說不清的迷戀。而‘小四川“則周鏇於他們之間,傻傻的,但同時又是聰明的注視著他們。在一切的進行中,“小四川”正迅速地被催熟。

影片形象

《玻璃是透明的》《玻璃是透明的》

影片塑造了四個成功的人物形象,對於人物心理的揭示是人物成功塑造的關鍵。由於階層差別,外來者的心理和城裡人還是不一樣。甚至於老外來者和新外來者的心理也不一樣。因為要生存,外來者的壓力更大,他們必須面對許多的現實。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之間,在心裡欲望和為此的拼爭之間,在拼爭過程中的充實和空虛之間,他們要承受更多的東西。他們要生存,同時也要尊嚴。
在生存不易、每人都有自己難處的情況下,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卻又是真誠、坦率的。在夏導看來,去發現人心靈中最善良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正如夏導所說,“對人物的解釋應該重在發現人們心靈中的善良與美好,哪怕是美好的願望……對我們的人物來說,重要的不在於他們得到了什麼,而在於我們知道,他們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停止他們的追求。” “小丫子”雖然很咄咄逼人,但是心中又充滿著理想。她是善良的,她對於“小四川”的幫助是出於真心的。而王小姐一方面照顧“風滿樓”的生意,一方面還去炒股。在“嘴凶”的外表下,心裡卻很柔弱。表面上,她跟蘇老闆總是過不去,但內心裡多多少少又有著對蘇老闆一種依耐。
這種“兩面性”就是生存壓力所造成的,是一種生存本能和內心情感之間的不確定性。“小丫子”取代王小姐掌管“風滿樓”後,為了自己的地位和以後的生存,把“小四川”辭了。這是無法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判的。相信對於“小四川”而言,他也是能夠理解的。

人物分析

《玻璃是透明的》劇照《玻璃是透明的》劇照

蘇老闆當然不是什麼先進人物的典型,但他對王小姐和小丫子在感情上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對小丫子,他開始可能只是被小丫子的身體所吸引;但逐漸發展成了從心裡喜歡她;最後終於回家離了婚來娶小丫子。可見他在男女問題上還是很認真的。他為小丫子和顧客打架,雖然挨了罰,但連民警也是同情他的,因為他的舉動除了有感情的驅使外,不能不說還有一點見義勇為的味道。
劇本中的兩位女性都是值得同情的。
王小姐與蘇老闆合夥經營風滿樓,風滿樓的興隆顯示了她的能力和人品,小四川是從心裡感激她的,連小丫子也承認她“嘴凶,心裡軟”。幾年的合作培養起了她對蘇老闆的情感,應該說也是自然的。王小姐和蘇老闆分手的直接原因當然是小丫子的介入,但事業上的分歧也是重要原因。因為炒股受挫,性格倔強的王小姐不願意寄人籬下,終於離開風滿樓去重新尋找自己的事業和愛情。
小丫子是個普通的打工妹,是大上海讓她開了眼界,她的理想就是“掙了錢在上海安家”,“嫁個好男人”。蘇老闆並不是她最滿意的男人,她也羨慕王小姐的追求者是個知識分子,愛一個人就死心塌地:“陳軍要這樣對我,再窮我也嫁他。”而蘇老闆在她的那個圈子裡當然屬於“好男人”之列。但小丫子的原則是“明媒正娶”“名正言順”,否則就另作打算。她與王小姐之間的關係決非單純的“爭風吃醋”與“敵視”,也有出門打工的人們互相的幫助和關心,在王小姐最危險的時候,是小丫子的果斷救了她。最終小丫子贏得了老闆娘的地位,而順理成章地成了風滿樓的主人。這是她新的都市生活的開始。
主人公‘小四川’初來上海,雖然碰了不少釘子,也長了不少經驗,風滿樓使他成熟了。在大上海明媚的陽光下,帶著家鄉父老的囑託,相信勤勞誠懇的小四川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飯碗和家園。
對人物的解釋應該著重在發現人們心靈中的善良與美好,哪怕是美好的願望。來上海打工的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這自己的理想,但在客觀上他們都參與著上海的建設,見證著上海的變化。最終他們中的一部份會留下來,變成新上海的一份子,其他的人,他們在上海的經歷也將令他們終生難忘。對於我們的人物來說,重要的不在於他們得到了什麼,而在於我們知道,他們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停止他們的追求。
我們影片的第一要求是好看,只有好看才能讓觀眾有興趣去發現其中的內涵;去領略其中的教益。小四川的獨特視角;略帶誇張的輕喜劇的風格;人物關係中注重挖掘感情因素;明快的節奏和肩扛攝影機的運動是我們始終謹守的原則。運用實景拍攝不但有利於控制影片的成本,更能如實地記錄上海的面貌與變化,使故事發生的空間感更加容易被觀眾的經驗所認同。
強調玻璃的存在,實際上是在隱喻被忽略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但是既然是隱喻,就不要搞成一種強烈的象徵,不要強求觀眾去讀解,不妨讓觀眾把它理解成一種情節中的笑料,或者留給大家慢慢去品味吧。

幕後花絮

夏剛夏剛

夏鋼是中國著名的第五代導演,他的作品有《無人喝彩》、《與往事乾杯》、《大撒把》、《遭遇激情》等。《玻璃是透明的》繼承了他以往對都市人生存狀態的關懷,影片借一個到大上海打工的“小四川”的眼睛,描述了都市生活的一個角落。

最近的十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逐漸成為現代意義上的都市,成為中國人通向外來文明的視窗。尤其是上海,其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不但令人耳目一新,簡直就是令人瞠目結舌。其浩大的城市規模,宏偉的市政建設,厚重的文化積澱和良好的市民素質,都應當成為我們民族今天的驕傲。千百萬外來人口海潮般湧入城市打工,成為都市的漂泊者,正是現代都市的一大景觀。影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作者提供了一個用外地人的眼光看上海的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在大上海三百萬外來人口的群體中,每天都在演繹著多少悲歡離合,相濡以沫的動人故事;同時當然也難免還有一些醜陋與骯髒。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從未被人們矚目過的五光十色的新版圖。
《玻璃是透明的》中的主人公“小四川”,就是這千百萬打工仔中的一個少年飄泊者。飄泊既是一種居無定所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是一種暫時失去了方向、隨風飄蕩的精神狀態。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中,“飯碗”永遠比“家園”更具有生命的誘惑力。人們在尋找“飯碗”的同時,也時時在尋找著“回家”的感覺。二者之不可兼得,就構成了本片的故事。影片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幽默,寥寥幾個小人物,勾勒出轉型期社會中某一個社群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小四川”略帶川味的第一人稱旁白更是妙趣橫生。之所以選擇這個片名,夏鋼導演說是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隔了一層看不見的、冷冰凍的東西,使人們難於交流。強調玻璃的存在,實際上是在隱喻被忽略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但是既然是隱喻,就不要搞成一種強烈的象徵,不要強求觀眾去讀解,不妨讓觀眾把它理解成一種情節中的笑料,或者留給大家慢慢去品味吧。

影片評價

《玻璃是透明的》《玻璃是透明的》劇照

“玻璃是透明的”,導演用簡單的一句話歸整了影片的內涵。初來乍到的“小四川”工作一絲不苟,沒想到給他帶來麻煩的是無處不在的玻璃。先是雅座的玻璃門撞彎了長長的茶壺嘴,氣得王小姐狠狠地擰了“小四川”的耳朵;不久,還是那扇門又撞得“小四川”鼻流鮮血,害得“小丫子”也跟著吃了王小姐的耳光。於是“小四川”只能天天念著“玻璃是透明的”,以此來提醒自己。
生活中的玻璃是可以提防的,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那扇玻璃卻防不勝防。玻璃橫亘在人們之間,把我們和發生在旁邊的一切隔開。但是玻璃是透明的,透過玻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發生在另一邊的故事。你離他們很近,但是又離他們很遠。你會有一種對世界無能為力的感覺,因為我們對於人之間的這層玻璃無法捉摸。玻璃始終是透明的,但它又是冰冷的,你不想看見的東西它偏偏透過來,你想得到的東西又偏偏夠不著,不小心就會碰個頭破血流。我們似乎冷靜、客觀地觀看,但是,我們往往又是參與者:在玻璃另一邊的人看來,我們難道不是他們眼中另一種參與者嗎?
玻璃是透明的。導演試圖在玻璃的兩邊,用成長構造一種平衡。“小四川”最終再次遊蕩在大上海的陽光下,為了生存,在陌生的城市另謀職業。但是相信他經歷的一切都已成為他成長中堅實的腳印,相信他會憑著他的勤快和真誠很快地找到新的工作;“小丫子”成為了“風滿樓”的老闆娘,實現了自己的心愿;而王小姐的離開,對她而言,也是人生的一個新的開端。只是這種平衡的背後或多或少帶著些許無奈與犧牲……
也許這就是生活中的生存吧,抑或這本身就是生活?而當我們在玻璃的這一邊窺視玻璃的那一邊的時候,是否也會在裡面看見自己的影子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