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精神(全三冊)》

獨立精神(全三冊) 特色及評論

這套書涉及的是非主流的影片和獨立影片,他們基本上是上不了目前充斥市場的電影雜誌的封面,成不了這些雜誌的主體的。這是我們決定版本書的原因。

獨立精神(全三冊) 內容簡介

因為DVD的流行,越來越多的所謂“獨立電影”甚至“實驗電影”有機會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但是,見多了以後,誰都難免心生疑問,獨立的難道就真的好嗎?對於某些“獨立電影”我如果不喜歡,是否一定是我的欣賞能力有問題?
哪知道,隨著“獨立”的流行,一種新的“城市文化病”正在抬頭。
現代出版社以《大話西遊寶典》開頭的“夢工場”系列,最近又推出了一套三本的《獨立精神》。這套書以獨立電影人為劃分單元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我們有機會見得到的“獨立電影”。
不過,這套書的主編和參與者們都在書中明確地警告讀者:今日的某些“獨立電影”和“獨立製片人”的所謂“獨立”,已經失去了過去意義上的“獨立精神”。觀眾能夠尊重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看法和堅持來對待你所看到的一切,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可貴的“獨立精神”。

獨立精神(全三冊) 本書目錄

(一)
風且留香
――90年代好萊塢之外
侯孝覽:戲夢人生・人生如戲
非常中國
苦澀的台語歌
楊德昌:年輕是一種品質
寧為玉碎的少年面對相約瓦全的世界
這世界不會為你而改變
都市風情圖
有情人才是贏家
我七歲,也老了
蔡明亮:洞中靜觀
我們無法離開
亞細亞的孤兒
世紀末寓言
陳果:草根導演
暗地病孩子
如果
香港的童真
把觸角伸向個體之外
大島渚:“菊花與劍”的武士導演
大島渚的猶豫
我的御法度
岩井俊二:映像作家
煙花之夜
愛到捆綁
追憶似水年華背後
激情激情我愛你
對一個現代都市的生物學解讀
等待是能夠的,值得的,美麗的
北野武:解決
臍下三分
天使在人間
男人的以身相許
薩布:五年,四部
生命只有狂奔
接近於無限透明之藍
選擇荒謬或被荒謬選擇
陳英雄:觀視的滋味
傷口前的青春
破碎的愛情拼圖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阿拉伯之光
文盲的愛情
把結尾交給真主
賈法・帕納希:告別阿巴斯
拍片原態
女人的輪舞
馬基德・麥吉迪:天堂導演
比賽只能得第三
聽見的顏色
觀影手記
千帆過盡
以色列的傷口
一個人,逃避寂
夫妻之道
青春飛一般的過去
熊井啟的女孩子
只有一個出口
在那無情無義的地盤上
法式日餐
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痛
異色:鏡與魔
誰能忘情?
難無禁忌
讓電影回到戲曲
十三歲女生的墮落
苦難之光
(二)
藝術電影的另類抗衡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西班牙情感的濃度
你沒造什麼孽
欲望的繩索
秋日的細膩與溫柔
我總是依賴陌生人的仁慈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西伯利亞的理髮師
可觸摸的能量
俄羅斯之調
維姆・文德斯:沒有終點的流浪
瀋陽春天・德州巴黎
我為影狂
日出前讓戀愛終結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尋找故鄉與自己
汗濕的手握緊野花
搖曳的巴爾幹魂魄
倒退的詩意
邁克・李:英國社會寫實派大師
愛,還需坦白
回憶總是惆悵
彼得・格林那威:海風中的哥特古堡
華麗肉體盛宴
故弄玄虛
把電影變成女人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狂野憂鬱的流浪
成長三部曲
最可惜一片江山
朱賽佩・托納多雷:西西里情懷
電影聖經
讓絕望更加絕望
美麗無罪暗戀有理
讓・雅克・貝納克斯:自我放逐
Dogme 95: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場電影運動
獲得溫暖
白痴是未來的新人類
人人都說謊,不過有些人說得更多些
一個美學的選擇
Dogme的不和諧音
觀影手記
香味電影
在魔幻中隨風起舞
救贖的幽光
煙花盡處
關於永生的嘗試
哽在喉中的家
我能毫髮無損的低下頭
平凡人生的傳奇
西班牙偷惰手冊
選擇“不選擇”
幸福,哪怕流淚
成長的錯位
重新出發,不再想他
透過清澈的眼睛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生活
英國式的厭倦
狂奔的人生
電影可以像足球一樣?
悲傷土地上的灰燼
黑夜詞典
迎接MTV時代
(三)
獨立宣言
伍迪・艾倫:描摹人間喜劇
喜劇性的困惑
愛她的快樂,愛她的頹唐
灰色的熱情
一聲嘆息
在不知不覺中出賣靈魂
沒有明星的明星世界
夢回四十年代
馬丁・斯科西斯:電影社會學家
暴力救贖
做為人的神
關於黑幫的報告文學
昆汀・塔倫蒂諾:是雜種,但絕不是狗雜種
你好,我才是黑社會
《低俗小說》高級在哪兒
演出開始了
一個驚駭到另一個更大的驚駭
不復當年勇
蒂姆・伯頓:好萊塢鬼臉
無窮紅艷煙塵里
“玩轉”《獨立日》
簡・坎平:真正的女性世界
有一種聲音叫做寂靜
科恩兄弟:雙人腳踏車
對美國中產階級的透視
科恩老兄,你在哪兒?
史蒂文・索德伯格:遊走在獨立與商業之間
性・謊言・錄像帶・網際網路
掙不脫的毒網
吉姆・賈木許:高度獨立
一夜之間
俠客詩篇
觀影手記:把影像沉澱成文字
上帝的獻禮
時間的灰
將生命別有衣襟
阿根廷,誰來為你哭泣
誠實溫暖的面孔
無垠的黑暗是她神秘的眼
土地的情感
鮮血・經血
一片飄落的楊樹葉
尋找與告慰
虛弱・深情・憤怒
兩種野性兩種自由
感官世界
鬢已星星也
我的靈魂進入你的身體
四顆絕望的心
附錄
1980年-2000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獨立精神(全三冊) 文章節選

最可惜一片江山/《地下》

《地下》
(又譯《沒有天空的都市》《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編劇:杜贊・科瓦澤維奇
Dusan Kovacevic
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emir Kusturica
主演:拉扎・里斯托維奇
Lazar Ristovski
米拉佳娜・喬科維奇
Mirjana Jokovic
米克・麥諾喬洛維奇
Miki Manojlovic
南斯拉夫/1995年出品/片長171分鐘
本片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曾以《爸爸出差時》聞名世界影壇,並首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另有《茨岡人的時代》《黑貓白貓》等作品,分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
本片分為“大戰”、“冷戰”、“內戰”3個章節,片頭題詞是:“獻給我們的父親和他們的兒女,從前有一個國家,它的首都是貝爾格勒。”那么我們知道了,它要講述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這個國家就是南斯拉夫,和波蘭捷克一樣,被背信棄義的歐洲反覆壓迫出賣分裂和傷害的南斯拉夫。
那么,首先問一句,南斯拉夫對我們這一代人意味著什麼?
是塞拉耶佛的午夜街頭,熱血青年沒有來得及修完大學的課程,也沒有來得及實現初吻就葬身槍口;是遍布白石頭的原野,自豪而光榮的游擊隊員,踏過這離離原上草去迎接新的戰鬥;是太多的英烈太久的犧牲,是激昂的音樂,是堅定的誓言;更是《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六十七天》《夜襲機場》《南方鐵路之戰》《在黑名單上的人》,以及《卡彼拉的篝火》……
然而本片展示的不僅是大戰中的前赴後繼,我們也看到了冷戰中的欲哭無淚和內戰中的分崩離析,看到了一個民族中誕生和延續中的所有裂痕。
一個曾經無私戰鬥的南共黨人,冒著生命危險,將一群反法西斯戰友,藏匿在自己家的地窖中。然而當勝利來臨,和平普照,他發現作為一群烈士的忠實戰友,更有利於自己攫取政治資本。於是,他開始導演一部罕見罕聞的戲劇――
他告訴戰友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法西斯德國是最後的贏家,南斯拉夫已不復存在。然而“我們的人仍在戰鬥”,組織上希望你們保存實力,耐心等待,等待舉國反攻的那一天。於是那么多人在青春流逝,在侷促的空間裡衰老,在垂危,在等待……
這是午夜的月光/還是午夜的太陽/漫天黑暗,一線光明/有誰知道,有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光明?
這是本片插曲,由那些地窖中的居民信口唱出。
直到一個偶然時機,他們重返地上,在幽國中出生的孩子,還沒有見過太陽,父親歡喜地教他游泳,因為兒子也從來沒有見過河流。
然後他們看到的是當年的敵人,當年的戰友,他們開始以為一切與自己有關,沉淪的歷史還有待他們營救,然而那不過是一部電影的拍攝現場,為當權者的虛榮心而拍攝的電影。
這一刻,就像至尊寶在水簾洞裡知道自己是齊天大聖那種茫然,知道自己其實是誰的同時,也就知道了歷史已像道路一般從他心中穿過,奔向新的犧牲品,春非我春,秋非我秋。
然後,迎接他們的,是內戰的烽火,是風雨飄搖中的家園,“同室操戈,才算戰爭”。
“地底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一個被埋葬的城市,一群被蒸發的人。幽閉的心靈何時有夢,除非打開天空。”這是印在VCD封套上的話,最簡潔也最專業的廣告語,整個故事真的就是這樣的。
劇中最讓人激動的地方,是結尾那幾分鐘。3小時內經歷了那么多的悲歌慷慨和憂傷,導演在最後幾分鐘給了我們足夠的撫慰。烈士與叛徒、父母與子女,亡靈們在陽光下聚會宴飲,爭論的只是兒子的年齡,只是你不該愛了我又去愛別人,仿佛一切仇恨、背棄、離散、殺戮都未曾發生,仿佛南斯拉夫這塊不幸的島嶼還沒有從冷漠的歐洲大陸上分裂……
離開一片火海的城市/我回頭望著身後的路徑/我說;“讓荒草淹沒我們的足跡/往事讓死者訴說/我們該成為狂暴的新一代/把這裡的幸福和邪惡統統擺脫/我們走吧。”/火焰的劍,為我們開闢了世界。
這是波蘭詩人米沃什的詩,似乎也是一段可以打在本片結尾的字幕。
《地下》,這是一部《日瓦戈醫生》加《百年孤獨》的片,講述了國破山河在,講述了城春草木深,講述了一生負氣成今日,講述了不堪回首月明中。
梁啓超先生的集宋詞聯最足以概括――
更能消幾番風雨?
最可惜一片江山!

寧為玉碎的少年面對相約瓦全的世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A
編劇: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
導演:楊德昌
攝影:張惠恭
主演:王啟贊 金燕玲
倪淑君 楊靜怡
張國柱 張震
中國台灣/1991年出品/片長240分鐘
所有人都知道,小四不是一個出來混的男孩,他是一個好學生,是父母的希望,兄姐的驕傲。他的好朋友是喜歡唱洋歌的小貓王,他們去片場看人拍電影,去樹林裡看人幽會,他們的日子不輕鬆但是有點兒自由。他們周圍的同學夥伴,像滑頭、二條,都是“小公園幫”的,但他們不是。
然後,小四在學校醫務室認識了清純亮麗的女孩小明,為她曠課逃學,也為她與眷村的小流氓結怨。但是真正的陰影還來自小明自身,她因為家貧而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所以交過很多的男朋友,換過很多戶頭。這一切小四不是沒有耳聞,可他不願相信。
這時,為了小明而殺了眷村幫派頭目紅毛、最後到台南避禍的青年哈尼回到了小公園。他對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讓小明幸福,小四被哈尼的風采吸引。可是,由於籌辦中山堂音樂會幕後的幫派角逐,眷村幫首領山東偽造車禍,害死了哈尼。
這時,小四的公務員父親也因為清廉正直遭到陷害,被警備總部拘禁訊問。等他被釋放的時候,已經完全變成一個脆弱妥協的人。校方對小四無理刁難之際,他也只會求情而無心爭辯。
哈尼的死和父親的變化,讓道德感極強的小四焦躁不安。這時,他發現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馬已經悄悄與小明相好,決心懲罰小馬以實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反抗。可是帶刀出門,堵上的不是小馬而是小明,小明以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念向小四質疑,小四無法忍受這最後的折磨,錯手殺死小明,入獄。
小四被判徒刑,小貓王去探視但不能見面,留下磁帶告訴小四,貓王已經給他回信,說他很高興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都有人喜歡聽他的歌。可是這盒磁帶,連同裡面那首名為“A Brighten Summer Day”的歌曲,連同這歌曲中本想描述的青春,都被監獄管理人員信手丟進垃圾桶,這就是青春最後的結局。
這是一些動盪時代的青春身影。他們當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將青春走完,不是每個人都有本事實現自己艱難的初戀,實現父輩殷切的期待……
滿眼望去,更多的是夭折的生命,夭折的理想,夭折的善意,夭折的單相思……
然而,大家就是這么長大的,還有人會這么長大,人們似乎只會這么長大。
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每位觀者都有不同的閱讀記憶。但我周圍的許多朋友,都會將這種司空見慣的閱讀記憶與歷久彌深的生存記憶聯繫在一起,有時候大家聊天會說起“我們看《牯嶺街》的那年”。是啊,遇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電影,是一生中一個獨立而清晰的事件。
順便說一句,剛看過這個片子,向別人推薦的時候,總是說成《牯嶺街少年殺人案件》,隨後又想,錯了,是事件,不是案件。也許有我這樣狀況的人不少,所以,楊德昌導演後來強調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是一個單純的謀殺案件,促成殺人事件的是整個環境,兇手是整個環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兇手。”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1961年6月15日,台北建國中學日間部初二學生茅武在牯嶺街上殺死了談過戀愛的女生,被判刑入獄。整整30年後,與茅武同屆不同班的楊德昌,拍攝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部影片講的是什麼呢,240分鐘的篇幅,69個明暗不一的角色,湊在一起講的就是――
寧為玉碎的少年將如何面對相約瓦全的世界!
沒辦法,未來模糊不清,過去不堪回首,然而選擇就在眼前。你要選擇沉默還是反抗,要選擇低頭或者揚眉。你要信任愛情,還是信任愛人;你要求父輩保護,還是挺身而出保衛父輩。你是為原則而生,還是為機遇而生;你是去做愁容騎士堂吉河德,還是做鄉下地主好人拉曼卻。
小貓王對滑頭說:“你本要看他(指小四)是好學生,你惹上他他和你玩真的。”
哈尼也對小四說:“我看你不是出來混的。”
可見小四真的不是一個想混的人。
可是,師長、父輩,兩座偶像依次坍塌,第三偶像哈尼又離開這個世界,他只能自居為新的哈尼,自己動手來保衛第四偶像小明。就像哈姆雷特所言:“倒霉的我卻要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其實他一直有意忽略小明身上不時流露出來的鄙俗。那個親熱地看著小四說“我們以後還有時間”的小明,那個仰頭看天說“其實很多人都喜歡我,小醫生也對我有意思”的小明,真的有著淡淡的世故和淺淺的虛榮。
然而小四一直對自己說小明是完美的,是值得保護和珍惜的。因為他必須有一面旗幟,不然,他捍衛什麼?堂吉河德出征前也要給自己找個美若天仙的杜爾西妮婭公主作為心上人,雖然他明知那是一個粗俗魯莽的村姑。
小四見到哈尼就說:“如果你寫封信回來,這裡就不會有這么多的事。”他真的相信,小明如果知道愛人哈尼的音訊就不會和別人好。其實,在哈尼之前有紅毛,在哈尼之後有滑頭,有小虎,有他,在他之後,還有小馬。小明是個懂得“遠水不解近渴”的女孩,她要隨時可用的戶頭。
小四在最後一刻終於面對他想視若無睹的一切,只好絕望地出手。
“愛情是社會壓力中最好、最陰險、最有效的工具。”德國導演萊納・維爾納・法斯賓德早有預言。小四就是死於陰險社會的最後一個陷阱:受挫變質的愛情。
而與小四的命運相反――二條一心想上台唱洋歌,滑頭最後平和得像箇中年人,小貓王也忙著給貓王寫信,“小公園幫”這幾個出來混的人,沒有一個去殺人。
混的人沒有原則也沒有野心,所以不會去殺人。殺人的人是要有原則的,像小四;或者是有野心,像山東。
……

獨立精神(全三冊) 作者介紹

主編張立憲:1969年生人。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同年分配至河北日報社,做記者、編輯工作;1997年至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創辦《足球之夜》、《生活資訊》等雜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