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病

城市文化病

“城市文化病”主要表現為城市規劃的“過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與都市主體的“離心化”。

簡介

城市文化病城市文化病

“城市文化病”主要表現為城市規劃的“過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與都市主體的“離心化”,有專家認為。這些問題已成為影響中國都市化進程可持續發展的深層矛盾。

解釋

“富饒的貧困”
規劃熱引來新的大拆大建
上海交大都市文化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表示,“規劃缺乏”和“亂規劃”曾是影響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跟著項目走”和“根據投資需要調整和修編”,對很多城市已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與損失。最大的後遺症是城市空間形態的同質化和城市經濟功能的批量複製。新世紀以來,規劃意識大大強化,但受中國城市綜合素質和發展水平的局限,加上實際操作中換得太快、操之過急,“換一屆政府換一張規劃圖”和各種雷人“規劃”頻繁出台,中國城市正迅速地由“規劃不足”走向“規划過度”。
專家表示,城市規劃在爆炸式地增長,在論證、編制、出台和實施過程中卻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管程式,眾多規劃不但沒有引導城市走向“理性的增長”,反使城市頻繁陷入新一輪的“大拆大建”,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並深度干擾了城市空間的自然演化與歷史延續,其危害呈幾何級數地增長。據悉,成都新上項目、傾資40億打造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使原建於2007年的老園僅僅3年就棄之不用。
劉士林將這種“規划過度”稱為“富裕的貧困”,認為規劃不足或不科學固不足取,“過度規劃”一樣也會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表面上很繁榮的規劃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以“產業同質競爭、項目重複建設、空間批量生產”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粗放發展模式,反而淪落成為吸引眼球的城市形象炒作、政績工程的工具。各種“雷人”規劃層出不窮。各城市規劃內容雷同、相互因襲,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似曾相識的文化產業園區、市民廣場、商業一條街、名勝風景旅遊區、城市標誌性建築等。
“折騰城市”遊戲
文化建設低俗雷人缺創意
眼下,很多城市群都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大致相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將在城市之間形成更大規模的結構趨同和同質競爭。這與城市群的本義——建立區域內合理的層級分工體系及解決單體城市間的惡性競爭——背道而馳。
“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產業已成為‘折騰城市’的新遊戲。”劉士林這樣說。
國內不少城市試圖改變“物質發達而文化簡陋”現狀,在文化建設上乞靈於“乾一件文化大事”,但因缺少了深層、長期的文化精神積澱,時常上演“暴發戶附庸風雅”的鬧劇。
建標誌性建築是其中一件。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近年來的一些標誌性建築,大都出自國外設計師之手。由於意識形態、文化傳統、藝術觀念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一些“洋氣十足”的標誌性建築本想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實際上卻日益嚴重地破壞著寶貴的城市空間和形象。“這種戰略在智力與審美水平上,與一個一心追逐LV包的小女孩並無本質差別!”專家總結道。
在城市品牌行銷上,國內城市眼下普遍存在粗製濫造、缺乏創意和低俗雷人的傾向。有媒體曾將國內城市打造的品牌歸為四種基本模式:一是某某之都或某某之城,有什麼資源,有什麼產業,填上就得;二是由蘇杭領隊的“天堂在人間”,使天堂、仙境、伊甸園成了許多城市的標籤;三是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主題的“山水類”口號;四是給西方做“二房”,曾喊出“東方日內瓦”口號的就有石家莊、秦皇島、肇慶、昆明、大理、巢湖、無錫、上海崇明等。以“色相”為主題的城市品牌行銷和形象傳播也流行一時,如山東某地的“西門慶”文化旅遊規劃、江西某地的“一座叫春的城市”等,表明一些城市在經濟利益誘惑下已喪失基本的文化底線。
都市人精神離心
蝸居不易,逃離更不容易
“同城異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精神離心運動,也是當代中國城市普遍的文化病。報告認為,高房價現實下的城市“居大不易”,引發了“逃離北上廣”和“大城市偽幸福”現象和對城市社會空間的懷疑、警惕甚至厭噁心態,也刺激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關注。2010年,對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質量的關注正在取代“競爭力”、“GDP排名”、“總部經濟”、“投資潛力”、“百強”等硬實力排行榜。“蝸居不易,逃離更不容易”,正成為當代城市人痛苦、艱難的生存寫照。如何通過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切實努力,重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圖景,是中國城市面臨的最重要的理論問題和最需要解決的現實矛盾。

專家觀點

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都市文化與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士林教授認為,“城市文化病”是目前需要加以研究並通過制度建設進行疏導和化解的重大問題,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在城市文化功能嚴重萎縮的當下,通過切實有效的工作為中國都市化進程“軟著陸”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