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質海岸:天津港泥沙研究》

《淤泥質海岸:天津港泥沙研究》資料豐富翔實、內容全面、論述兼備,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可供從事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天津港位於渤海灣西岸的海河入海口處,岸灘坡度很緩,約在1/2000,潮間帶較寬;灘面泥沙顆粒較細,中值粒徑約在0.005mm,且粘土含量較高約占40%以上,屬於典型的淤泥質海岸。開港初期港內出現過嚴重的回淤現象,曾一度成為制約天津港建設發展的重大難題。隨著港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多項減淤措施的實施,港口及周邊的泥沙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港口的回淤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陸域來沙數量驟減,海域泥沙補充不足,灘面物質粗化,波流掀沙作用減弱,回淤泥沙來源減少,口門處年平均進港含沙量由開港初期的0.75kg/m3逐漸降至0.1kg/m3左右。港內深水範圍擴大,淺灘面積縮小,回淤強度降低,隨著灘面細顆粒泥沙成分減少,浮泥運移形態的出現頻率與強度逐漸降低,建港初期的大厚度浮泥層不復存在,礙航驟淤現象消失。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研究與治理,泥沙回淤問題已得到基本性解決。天津港目前整體上已屬“輕淤港”,港口和航道的等級已達到25萬噸級,成為我國航道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在淤泥質海岸建設人工深水大港,天津港在國內外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淤泥質海岸天津港泥沙研究》一書,是依據編著者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和學術界、工程界針對天津港泥沙方面所發表的主要研究成果編寫而成。第1章主要介紹了港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與發展;第2章描述了港區海域近幾十年來的水沙自然環境;第3章論述了港區水動力及細顆粒泥沙的基本特性;第4、5章分別論述了港口和航道工程在不同建設時期的泥沙問題研究成果,總結性的提出了在淤泥質海岸建港防淤減淤的基本措施與經驗,其研究成果可供相關港口借鑑。

目錄

第1章港口的變遷與發展
1.1港區的4次遷徙
1.2港口歷代隸屬與建制
1.3日人港址選擇經過
1.4碼頭的發展
第2章港區海域水沙環境
2.1潮汐特徵
2.2波浪特徵
2.3潮流特徵
2.4水體含沙量變化特徵
2.5底質泥沙分布特徵
第3章動力泥沙基本特性
3.1岸線變遷
3.2灘涂沖淤特徵及成因
3.3岸線演變及泥沙來源分析
3.4海岸帶近現代地質環境變化
3.5海岸線現狀與趨勢分析
3.6海區現代沉積特徵及泥沙來源分析
3.7軟土工程地質特徵
3.8東突堤軟土試驗資料分析
3.9泥沙的物理和水力特性
3.10泥沙沉降實驗研究
3.11粘性泥沙在靜水中沉降特性的試驗研究
3.12粘性細顆粒泥沙絮凝沉降試驗研究
3.13浮泥特性研究
3.14波浪作用下細顆粒泥沙密實起動試驗
3.15波浪作用下細顆粒泥沙懸移特性的試驗研究
3.16泥沙運動示蹤方法的評述
3.17拋泥區底沙運動示蹤研究
3.18海域波浪分布特徵
3.19風浪相關關係分析
3.20近海海域海浪的基本特徵
3.21波、流共存時的水體挾沙力
3.22大風天水體含沙量的推算
3.23風暴潮災害概述
3.24地面沉降與風暴潮危害
第4章港口工程泥沙研究
4.1港區前期泥沙概況(1991年以前)
4.2泥質海岸建港中的問題
4.3一期工程措施與效果
4.41986年以前回淤情況的分析
4.51994—1998年港口回淤現狀與規律研究
4.6港口維護疏浚研究
4.7泥沙淤積變化和深水泊位布置
4.8港口泥沙回淤程度的評價
4.9港口泥沙回淤影響因素量化研究
4.10海河口建閘對新港回淤的影響
4.11疏浚棄土對天津港回淤的影響
4.12圍海造陸對周邊環境影響
4.13淤泥質海岸半封閉港口回淤預報
4.14港內水沙分布特徵值計算
4.15深水港池泥沙淤積的計算
4.16港口的強淤現象
4.17港池諸泊位強淤浮泥層測定與分析
4.18抗強淤能力研究
4.19港口強淤原因初步分析
4.20港口風暴潮強淤作用分析
4.21港區備淤深度的確定
4.22適航水深在強淤現象中的套用
4.23港內減淤工程措施的研究
4.24環抱式港池定點清淤研究
4.25南北防波堤延伸減淤效益研究
4.26南疆港區合理造陸規模的確定
4.27防波堤延伸工程口門方案研究
4.28人工沙灘沖淤穩定性試驗研究
4.29工程泥沙治理與功效
第5章航道工程泥沙
5.1航道的演變
5.2雙航道建設與發展
5.3深水航道與深水泊位備淤深度
5.4航道擴建工程中邊坡坡度及備淤深度
5.5深水航道邊坡穩定性研究
5.6港口水深動態維護
5.7適航水深測量技術
5.8適航水深資源的開發及套用
5.9航道對波浪的作用
5.10海床沖淤計算方法
5.11開敞航道的回淤計算
5.12外航道淤積計算
5.13航道加深加寬淤積計算
5.14複式航道的淤積計算

前言

天津港位於渤海灣西岸的海河入海口處,岸灘坡度很緩,約在1/2000,潮間帶較寬;灘面泥沙顆粒較細,中值粒徑約在0.005mm,且粘土含量較高約占40%以上,屬於典型的淤泥質海岸。開港初期港內出現過嚴重的回淤現象,曾一度成為制約天津港建設發展的重大難題。隨著港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多項減淤措施的實施,港口及周邊的泥沙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港口的回淤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陸域來沙數量驟減,海域泥沙補充不足,灘面物質粗化,波流掀沙作用減弱,回淤泥沙來源減少,口門處年平均進港含沙量由開港初期的0.75kg/m3逐漸降至0.1kg/m3左右。港內深水範圍擴大,淺灘面積縮小,回淤強度降低,隨著灘面細顆粒泥沙成分減少,浮泥運移形態的出現頻率與強度逐漸降低,建港初期的大厚度浮泥層不復存在,礙航驟淤現象消失。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研究與治理,泥沙回淤問題已得到基本性解決。天津港目前整體上已屬“輕淤港”,港口和航道的等級已達到25萬噸級,成為我國航道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在淤泥質海岸建設人工深水大港,天津港在國內外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淤泥質海岸天津港泥沙研究》一書,是依據編著者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和學術界、工程界針對天津港泥沙方面所發表的主要研究成果編寫而成。第1章主要介紹了港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與發展;第2章描述了港區海域近幾十年來的水沙自然環境;第3章論述了港區水動力及細顆粒泥沙的基本特性;第4、5章分別論述了港口和航道工程在不同建設時期的泥沙問題研究成果,總結性的提出了在淤泥質海岸建港防淤減淤的基本措施與經驗,其研究成果可供相關港口借鑑。
本書資料豐富翔實、內容全面、論述兼備,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可供從事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精彩書摘

海河平原上第二道貝殼堤的軍糧城是唐代海岸線,位於弧河尾人海處的北岸,是永濟渠、滹沱水和鮑丘水三河匯流後人海的地方,唐代稱“三匯海口”。唐初,北方的奚、契舟遊牧部落時有南侵,為抵禦外族騷擾,唐代設范陽節度使於幽燕地區的漁陽領重兵駐守,所需軍糧物品多從南方及河北各地經兩條航路運抵漁陽。其海運由江淮繞山東半島放洋抵弧河尾(相當於今海河口)再北上人鮑丘水達漁陽;其河運由永濟渠到弧河尾再出海北上入鮑丘水達漁陽。後來,由於這段海運多風險,神龍三年(707),水利專家姜師度主張在軍糧城附近沿曹操開鑿的泉州渠故道,“舊渠旁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難運糧”。其南端在軍糧城(即“三匯海口”)北與鮑丘水相連,形成了河運北上的咽喉。當時,臨海旁河的三匯海口,有經過整治的河岸坡,不僅可停靠河漕,而且大型海船也在這裡靠泊裝卸。陸上建有軍資庫,儲存糧、布、帛“以贍北軍,謂之天下北庫”,唐代為了加強運河岸坡和水深的維護,設水部郎中“掌天下川瀆坡地之政令,以導溝洫,堰決河渠”,又設都水監和舟楫署“掌川澤梁之政令”和“公私舟船運漕之事”並在河北設海運使管理漕運和倉儲。唐代的“三匯海口”初具港口條件,成為河海至漁陽軍餉的樞紐,是天津最早的海港。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道“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詩中記述了唐代海運的盛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