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是一個政治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讚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原詞

伊尹伊尹

伊呂兩衰翁,
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
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
風虎雲龍。

興王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
誰與爭功!

注釋

呂尚呂尚

1、伊呂:指伊尹呂尚。伊尹名摯,尹是後來所任的官職。他是伊水旁的棄嬰,後在有莘(今河南開封)農耕。商湯娶莘氏之女,他作為奴隸陪嫁給商湯。後來,湯王擢用他滅了夏。伊尹成為了商的開國功臣。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稱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濱垂釣,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輔武王滅商,封侯齊。
2、衰翁:衰老之人,即指伊尹與呂尚大器晚成,很老了才被重用。
3、窮通:窮困和發達。
4、釣叟:指呂尚在磅溪空釣,以等待周文王。
5、耕傭:耕田的傭工,奴隸。
6、風虎雲龍:虎下山如風,雲霧從龍,指人得際遇,堪大用,立大功。易經中有“雲從龍,風從虎”,此句將雲風喻賢君,龍虎喻賢臣,意為明君與賢臣合作有如雲從龍、風從虎,建邦興國。

詞意

伊尹和呂尚兩人曾是漁翁和農夫,他們曾經歷所有的窮困而發達。如果不是湯王、文王發現並重用,他倆也就老死山野了。
湯武二帝雖然是偶遇賢臣,使得如雲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可是直到千載之後的今天,他倆的功勞又有誰敢與其爭比!

詞牌

《樂章集》註:歇指調。蔣氏《九宮譜目》:越調。按,《唐書·禮樂志》:歇指調,乃林鐘律之商聲;越調,乃無射律之商聲也。賀鑄詞,名《曲入冥》;李清照詞,名《賣花聲》;史達祖詞,名《過龍門》;馬鈺詞,名《煉丹砂》。 按,唐人《浪淘沙》,本七言斷句,至南唐李煜,始制兩段令詞,雖每段尚存七言詩兩句,其實因舊曲名,另創新聲也。杜安世詞,於前段起句減一字;柳永詞,於前後段起句各減一字。均為令詞,句讀悉同。即宋祁、杜安石仄韻詞,稍變音節,然前後第二句四字、第三句七字,其源亦出於李煜詞也。至柳永、周邦彥別作慢詞,與此截然不同,蓋調長拍緩,即古曼聲之意也。《詞律》於令詞強為分體,於慢詞或為類列者誤。

格律

本調五十四字,前後闋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雨﹝憶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則與第二句同。此調平仄既寬,而後半又同前半,為初學填詞者最易摹擬之詞調也。
⊙●●○△(平韻)
⊙●○△(協平韻)
⊙○⊙●●○△(協平韻)
⊙●⊙○○●●(句)
⊙●○△(協平韻)
⊙●●○△(協平韻)
⊙●○△(協平韻)
⊙○⊙●●○△(協平韻)
⊙●⊙○○●●(句)
⊙●○△(協平韻)

作者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賞析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
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後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於莘( 《孟子·萬章》):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著歸屬於商,後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
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於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於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伊、呂二人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後通,度過了困窘之後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倖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並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
“若使”即假如。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岩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 “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雲龍”的局面。《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說,雲跟隨著龍出現,風跟隨著虎出現,人世間如果出現了聖明的君主,那末,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於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藝術特色

這首詠史詞上、下闕的前三句都運用了“敘”的手法,後二句則是用“議”表達。“敘”的部分講述伊尹、呂尚兩人出身卑微,曾歷經了種種困窘。“議”的部分則是說如果伊呂兩人不是遇到商湯周武這兩位慧眼識英才的明君聖主而被重用的話,他們就只是被埋沒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蓋當世、超越千載的事業。這些議論寄託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寫此詞時,他作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樣知人善任,支持變法。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呂”一樣幸遇明主,建立一番豐功偉業。這表明王安石從史實中獲得了精神力量,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也使此詞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那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