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概況

【作品名稱】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詞

原文

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篟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注釋

①徐州——一作徐門。
②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是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③烏——即烏鴉。
④睢盱(suī xū)——猶言聚觀、喜悅之貌。
⑤麋(mí)鹿——鹿科動物,也稱犴(hān)。古人因為它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⑥猱(náo)——猿類,身輕捷善攀。

詞牌

【浣溪沙】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採桑姑。
⊙●⊙○○●●,⊙○⊙●●○△。⊙○⊙●●○△。

作者

蘇軾
(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賞析

第一首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後,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一首,寫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觀太守的情形。
首句寫到潭魚。西沉的太陽,格外紅而大,也染紅了潭水。由於剛下過雨,潭水增多,大約也湧進了不少河魚,它們似乎貪戀著夕照的溫暖,紛紛游到水面。魚之婉然若現,也寫出了潭水的清澈。與大旱時水濁無魚應成一番對照。從石潭四望,村復一村,佳木蘢蔥,只聽得棲鴉的啼噪,而不見其影。不易見的潭魚見了,易見的昏鴉反不見了,寫出了農村得雨後風光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句轉筆寫人。兒童黃髮,老人白首,故稱“黃童白叟”,這是聚觀謝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從“目”,張目仰視貌,兼有喜悅之義。《易經·豫卦》“盱豫”,《疏》:“盱謂睢盱。睢盱者,喜悅之貌。”這裡還暗用韓愈《元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句意。從童叟之樂見出眾人之樂,也寄寓了作者“樂人之樂”的情懷。
接著,下片寫謝雨的盛會,打破了林潭的寂靜。常到潭邊飲水的“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了。而喜慶的鼓聲卻招來了頑皮的“猿猱”。“雖未慣”與“不須呼”相映成趣,兩種情態,各各逼真。頗有助於表現和平熙樂的氣氛。山村的老人純樸木訥,初見知州不免有幾分“未慣”,孩童則活潑好動,聽到祭神儀式開始的鼓聲,則爭先恐後,若類皮猿之“不歡呼”。他們回家必得要興奮地追說一天的見聞,說給那些未能目睹盛況的“採桑姑”們了。“歸來說與採桑姑”,這節外生枝一筆,妙趣橫生。
詞寫到日、村、潭、樹等自然景物,魚、鳥、猿、鹿等各類動物,黃童、白叟、採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動,織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上片連用“深紅”、“綠暗”、“黃”、“白”等色彩字,交錯使用,畫面生動悅目。下片則賦而兼比。全詞雖未鋪寫謝雨,但無往而非喜雨、謝雨的情事。這正表現出作手取捨經營的匠心。前五句是實寫,末一句是虛寫,虛實相生,詞意玩味不盡。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第二首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寫自己進村之後出現的一個熱鬧場景。首句寫村姑匆忙地梳妝打扮一番去見太守。“旋抹”刻畫出少女第一次得見州官的急切、興奮心情。接下來二句,寫村姑們爭看太守,連心愛的茜羅裙被擁擠的人群踏破也顧不得了。這樣寫既烘染出場面的熱烈,又表現出圍觀少女精神的集中。
第二首
第二首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寫自己進村之後出現的一個熱鬧場景。首句寫村姑匆忙地梳妝打扮一番去見太守。“旋抹”刻畫出少女第一次得見州官的急切、興奮心情。接下來二句,寫村姑們爭看太守,連心愛的茜羅裙被擁擠的人群踏破也顧不得了。這樣寫既烘染出場面的熱烈,又表現出圍觀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他們為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餘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鳶,村頭盤旋不下。這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閒,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於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歡飲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詞中的“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第三首
第三首寫夏日田園風光、鄉村風貌,表現了農民大旱得雨、倖免飢餒的喜悅心情以及詞人與民同樂的博大胸懷。上片寫農事活動。首句寫地頭的作物。“(音傾)即麻,是麻的一種。”麻葉層層“是寫作物茂盛,”葉光“是說葉片滋潤有光澤,二語互文見義,是雨后庄稼實況。從具體經濟作物又見出時值初夏,正是春蠶已老,繭子豐收的時節。於是村中有煮繭事。煮繭的氣味很大,只有懷著豐收喜悅的人嗅來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農舍,村頭先嗅繭香,”誰家煮繭“云云,傳達出一種新鮮好奇的感覺,實際上煮繭絡絲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語倍有情味。走進村來,隔著籬牆,就可以聽到繰絲女郎嬌媚悅耳的談笑聲了。”絡絲娘“本俗語中的蟲名,即絡緯,又名紡織娘,其聲如織布,頗動聽。這裡轉用來指蠶婦,便覺詩意盎然,味甚雋永。此處雖然只寫了煮繭繅絲這樣一種農事活動,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雨後農民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作者對農民生活的採訪,鬚髮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捋青”)炒乾後搗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軟飢腸”。這裡的“軟”,本字為“餪”,有“送食”之義,見《廣韻》。兩句可見村中生活仍有困難,流露出作者的關切之情。簡單的一問,含蘊不盡。
這幾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兩三個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