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札記》

《沖繩札記》

《沖繩札記》由日本人大江健三郎著,由陳言譯,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中譯本是最早的外語版本。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沖繩札記沖繩札記

書名:《沖繩札記》
作者:大江健三郎
譯者:陳言
出版社: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3475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開本:32開
頁碼:185
版次:1-1
所屬分類:外國隨筆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

《沖繩札記》是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

內容簡介

《沖繩札記》中譯本是最早的外語版本。而這是一本對我非常重要的書。在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就開始寫小說了。那時,我還沒有下定決心是否把文學與自己的一生聯繫起來。少年時期,母親送給我一些書,我從中發現了小說。即便是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不僅僅是娛樂之物。魯迅的短篇讓我理解了對人性的敬重。而我在大學開始學習法語的時候,以閱讀讓·保羅·薩特為主,也日益堅定了社會介入之心。
雖說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寫小說了,然而我實在不能把握:通過自己的閱讀學到的所謂“文學”和“文學家”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在將來的工作中踐行。而立將至之年,智力殘障的長子誕生了。我打算與他共生,也決意去思考到那時為止自己作為小說家的生活意義。
於是就有了《個人的體驗》這樣的小說,接下來創作了《廣島札記》和《沖繩札記》這樣的長篇隨筆。廣島和長崎遭受核子彈轟炸,人類製造了具有大規模殺傷性的核武器,並且供以使用,也就是說,人類第一次面臨滅絕的危機。但是我相信,在遭受核子彈轟炸的人們趨於康復的生活中,以及在人類存續的未來,仍有希望的出路。我就寫下了這種想法。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廢除核武器有多大的可能一直是我評論活動的主題。
而其中論述了我的一生的主題的,則是《沖繩札記》。我在書中試圖思考的問題是:所謂“日本”這個近代國家是如何成立的?它果真強大嗎?近代化的結果讓它在(世界)、特別是在近鄰諸國中居於怎樣的存在?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戰敗的悲慘教訓了嗎?
於是我將焦點轉向沖繩。在近代日本成立之際,那個一直處於特殊狀態的獨立國家琉球是如何被納入日本這個國家的?在最初的情況調查中,我還接觸到一個年輕的知識分子(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他在中國的名字叫林世功,在琉球則被稱為名城裡之子親雲上)。

目錄

序章憤怒於死者的憤怒而哀悼
ⅰ日本屬於沖繩
ⅱ《八重山民謠志》
ⅲ面向多樣性
ⅳ內部琉球處分
v苦世
ⅵ接受抗議
ⅶ戰後一代的堅持
ⅷ日本的民眾意識
ⅸ“本土”實際並不存在
代譯後記當內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

媒體評論

論述了我一生的主題的。則是《沖繩札記》。我在書中試圖思考的問題是:所謂“日本”這個近代國家是如何成立的?它果真強大嗎?近代化的結果讓它在世界、特別是存近鄰諸國中居於怎樣的存在?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戰敗的悲慘教訓了嗎?
於是我將焦點轉向沖繩。在近代日本成立之際,那個一直處於特殊狀態的獨立國家琉球是如何被納入日本這個國家的?
在這本書里,我寫了日本近代化歷史中沖繩和沖繩縣民與日本和日本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日本的侵略戰爭中,作為日本唯一地面戰的戰場的沖繩遭到美軍襲擊的沖繩戰;我還論述了作為美軍基地的沖繩以及由美國返還施政權的沖繩縣民在戰後的存續狀態。
五年前,《沖繩札記》被日本政治右翼推上審判庭。在一審和二審中,我都勝訴了。現在正等待最高法院的判決。
在五年審判期間,法庭內有勇敢而誠實的證言,法庭外則對這些勇敢而誠實的證言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就是我被賦予信心的根據。

相關新聞

關於良知

期待已久的大江健三郎的《沖繩札記》新近由三聯出版社出版了,拿到這本作家自謂“這是一本對我非常重要的書”時,我無法忽視它的重量——雖然只有薄薄173頁。正是這本隨筆中關於沖繩與日本本土關係的思考,成為作家“一生的主題”,也使他一而再被日本右翼勢力送上法庭。
尤其喜歡這本書“代譯後記”中“當內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一語。每個思考者的內心都有法庭,區別在於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道德的自覺向公眾宣告獨立審判的結果,表達“公眾的良心”。
前些日子《文史參考》雜誌別出心裁地編輯了一期百名婦女“光榮榜”,美國當代著名文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榮膺其中,入榜的理由就是“公眾的良心”。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蘇珊·桑塔格或許還是個陌生的名字,儘管在過去的十年里,她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說和評論都被陸續介紹到中國來,儘管在當代西方,桑塔格被譽為“風華絕代的知識偶像”。
不知道這些絲毫沒有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在“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的當下,無論是在地球的東方還是在地球的西方,“公眾的良心”,都在被苦苦地尋找,焦灼地等待。當知識只被一小部分人掌握,掌握知識的人就成為了社會良知的載體。你能勇敢地表達真理的立場,表述真實的思考嗎?你能拋棄個體的利益、狹隘的利益和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奔向公平與公正嗎?平凡的靈魂當然做不到。當知識越來越沉淪,成為名利場的敲門磚之時,“公眾的良心”就顯得更加稀罕。
不一定像桑塔格那樣趕赴斗爭現場,也不一定像大江那樣直面審判,但至少可以拒絕附庸,獨立地判斷,說出自己實際所看所思所聞或者能夠讓良心安穩的話。我們守得住這道底線嗎?

為何無人關注

圍繞大江健三郎《沖繩札記》引發的訴訟歷時6年,在4月22日,終於迎來終審判決:大江健三郎以及日本最具人文傳統的出版重鎮岩波書店贏得最後勝利。日本最高法院裁定,太平洋戰爭末期沖繩戰役中許多日本平民集體自殺與日軍的參與有關,《沖繩札記》中所涉相關內容並未損害他人名譽,駁回原告的抗訴請求。
《沖繩札記》論述了琉球被納入日本的過程,指出沖繩戰的悲劇和沖繩人的命運是日本近代化以來皇民化教育的結果.它還論述了作為美軍基地的沖繩以及由美國返還施政權的沖繩縣民在戰後的存續狀態,揭示了在核時代的東亞體制中沖繩的棋子角色和棄子命運。其主旨是要讓日本人牢記歷史教訓,否則日本將來仍將是戰爭之國。該書以及圍繞該書的訴訟意涵豐富,原本應該引起輿論的普遍關注。
但是,日本國內的幾家大報只是將訴訟結果作為普通新聞,以通稿形式做了報導,儘量淡化了訴訟的焦點、終審後原被告雙方的反應以及意義的問題等。而中國的重要媒體幾乎沒有注意到圍繞《沖繩札記》的訴訟案。這與中國的媒體和學界長期忽視沖繩問題有關,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沖繩問題僅僅是日本國內的政治問題,與中國無關。同樣的漠視,一方出於故意,一方則出於無知。
因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究“大江健三郎·岩波書店”沖繩戰訴訟案的意義。
首先,法院的裁定有利於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審查歷史教科書時做出參照,使沖繩問題能夠在教科書中得到正確表述。然而,就在4月初通過日本文部科學省審查的歷史教科書,依舊篡改了沖繩戰役中沖繩居民被日軍逼迫集體自殺的歷史。而原告也聲稱其目的並非僅在挽回個人名譽,而是讓訴訟成為一個事件,敦促通過審查的教科書刪除“命令”、“強制”的字眼,重寫歷史教科書,進而重塑國民的歷史認識。與歷史教科書審查問題互為表里的還有恢復日本軍的名譽問題、改憲問題、維持還是改變日美同盟問題等。雖說大江案的勝訴有助於粉碎日本推卸戰爭責任、走向戰爭的企圖,但可以預見的是,從勝訴到認識論層面的根本變革,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
其次,大江的勝訴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市民運動的發展,推動市民社會抵制戰爭企圖。在圍繞《沖繩札記》的訴訟過程中,大江健三郎獲得市民的廣泛支持,在東京有“首都國會”,在全國有不同形式的支援聯絡會。日本民眾曾經積極支持侵略戰爭,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他們通過集會、講演與大江健三郎形成互動,豐富了相關知識和歷史認知,而更重要的是,勝訴將沖繩問題再次推到人們眼前,希求日本政府能夠調整、減少和撤除美軍基地,明確指出沖繩在日美安保條約下被迫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早已經注意到,日本媒體漠視大江健三郎訴訟案的原因在於:日本政府和媒體已經達成默契,對所有反對政府路線的社會運動一律不予報導或者少報導,而這種迴避的態度在有關日美安保條約的社會運動上表現尤為明顯,其中又以沖繩問題的報導最為突出。這裡試圖遮蔽的問題是:日本政府無視自己作為美國推行世界戰略的亞洲工具,無視生活於美軍基地的沖繩人在處於戰備境況下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的事實,這裡掩藏著日本對於歷史和未來走向的認知的奧秘。
儘管大江健三郎贏得了訴訟的最後勝利,然而他所揭示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故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期待大江健三郎新版《沖繩札記》的面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