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春色圖》

《江城春色圖》

《江城春色圖》是清代的一幅文物,現在藏於故宮博物院。

《江城春色圖》《江城春色圖》
名稱:清袁瑛江城春色圖
類別:中國古畫 、扇面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金箋,墨筆,縱16厘米,橫 48.5厘米。《江城春色圖》扇面的作者袁瑛,是乾隆年間供奉內廷的宮廷畫家,曾師從於黃鼎、張宗蒼,故其繪畫淵源亦屬於“婁東派”。但畫家在吸取古法的同時,更注重再現自己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感受,這在當時以“摹古”為指歸的山水畫壇中是極為可貴的,整個畫面以清潤開朗、蒼勁率意的筆墨描寫了陽春三月草木勃發、清新盎然的江城之景,別有一番新意。扇面採取平遠法,左側以中側鋒乾筆渴墨繪山崖斜出,略施皴擦,層層疊疊,險峻巍峨。崖下近、中、遠三景層次分明,放眼望去,蒼蒼茫茫、參差起伏的丘石雜樹近乎占據了半個畫面,與陡峭的山崖在空間上構成了橫向和豎向的延伸,不僅將畫面層層推進,同時使視野變得更加幽遠開闊。其間,亭台樓宇或隱或現;江渚之舟,悄然停泊,為畫面平添許多生活氣息和空寂靈動的氛圍。

畫面右半部分留有大片空白,雖不著一筆,卻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技巧傳達出了江平如鏡、水波不興的江南景致。同時,江面的大片空白與錯落紛繁的山石樹木在視覺上又形成了虛與實、簡與繁的強烈對比。畫面右側題“江城春色,賜扇寫為雲老太翁正,時壬辰三月,二峰袁瑛”,墨筆秀潤,收住陣腳,下鈐一“臣瑛”白文方印。至此,畫面構圖開闔有度,平穩均衡,置景虛實相生,營造出一派林重水復、可游可居、令人神往的山水意境。

展讀整幅扇面,筆法蒼勁,墨氣淹潤,一股清新灑脫的氣息撲面而來。細觀之,樹木枝權的勾勒以及枝葉苔點的點虱,無不沉穩老辣而又不失飄逸。雜樹叢中幾處積墨的運用,不僅使畫面顯得曠達幽遠,而且起著調節畫面重心的作用。遠處的淡墨苔痕用筆看似混沌,但骨力強勁,絲毫沒有輕浮之嫌。此圖作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是袁瑛創作盛期的作品。

袁瑛,生卒年不詳。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記載,袁瑛字近華,號二峰,元和(今江蘇蘇州)人。童時侍其叔袁鉞習山水;稍長,從徐北山學花卉寫意之筆,頗有骨力。乾隆三十年(1765)應李因培之薦,供奉內廷。山水晚年益加精密,出入,用筆沉厚,宗黃鼎法而變以己意。嘗作《喬木高居圖》最妙,張問陶有詩題贈。前後居京師四十年,後官粵東開平縣知縣。乾隆五十年(1785)歸隱葑溪,築賜詩堂以居。

史書上關於袁瑛的記載很少,但從傳世作品如《普寧寺圖》(1769)、《喬木高居圖》、《江山秋色圖》(1784)、《泰山漢柏圖》中,我們可以品味其藝術創作的風格和體貌。《石渠寶笈》續編、三編共著錄其作品九件,其中有一件是他與姚文瀚合畫的《盤山圖》軸。此外,亦有他與方琮等繪製的八開《山水合冊》傳世,冊中第一、六開為袁瑛所繪。此二幅在用色上都呈現出古雅清淡的特色,山石畫法上明顯表現出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特點;而在後一幅作品中,又有元代盛子昭的畫風遺蹟。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畫家在“四王”基礎上轉益多師的藝術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