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後箋》

《毛詩後箋》宗旨在於申述毛義,故“從毛者十之八九,從鄭者十之一二。”(胡培翬《胡君別傳》)凡《鄭箋》有失毛旨者,必從本篇、本經或他經反覆尋考,力求貫通詩義,證明毛旨。

《毛詩後箋》

正文

《詩經》研究著作。30卷。清胡承珙(1776~1832)撰。胡承珙,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嘉慶進士,官至台灣兵備道。後因病歸家,沈潛經義,專心著述,閉戶十餘年,寫成《毛詩後箋》。此外還有《儀禮古今文疏義》、《爾雅古義》、《求是堂詩集》等著作。
《毛詩後箋》宗旨在於申述毛義,故“從毛者十之八九,從鄭者十之一二。”(胡培翬《胡君別傳》)凡《鄭箋》有失毛旨者,必從本篇、本經或他經反覆尋考,力求貫通詩義,證明毛旨。自註疏以外,唐、宋、元諸儒之說,凡有與《毛傳》意義相通的,無不廣徵博引;凡有與《毛傳》不相符合或相牴牾的,則取分析和批判的態度。至於名物訓詁及與三家詩文有異同者,務求剖析精微,折衷至當。就其研討《詩經》的觀點、方法及援引的論據而言,《毛詩後箋》與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往往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以馬氏說兩書“名雖異而實則同”。
胡承珙病中,還不停著述,寫完《魯頌·有》,便絕筆而卒。《泮水》以下各篇,由友人陳奐為他續撰成書。
《毛詩後箋》曾收入《皇清經解續編》。有《墨莊遺書》本和清光緒十六年廣雅書局刊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