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檮杌閒評》

《檮杌閒評》

《明清稀見小說坊》,力求在明清小說園林的奼紫嫣紅中儘可能擷取不一樣的芬芳,奉獻給讀者。入選的小說雖然都不是名著,但卻在各自的時代廣為流傳,並因各自的與眾不同而獨秀一隅:或有迷幻的情節,或有奇巧的結構,或有漂亮的語言,或有婉麗的思致……

基本信息

簡介

明代小說,五十卷五十回,不題撰人。

據李保恂《舊學庵筆記》載有大字刻本,今未見。現存清刊本,藏復旦大學圖書館。清末另有石印本,改題書名為《檮杌閒評明珠緣》,或徑題《明珠緣》。
此書不題撰人。繆荃蓀《藕香簃別鈔》、鄧之誠《骨董續記》皆推測為李清所著。繆荃蓀《藕香簃別鈔》以弘光朝工科給事中李清曾為其祖李思誠辯冤,此書中敘及禮部尚書李思誠阻撓魏忠賢竊邊功請封而為權閹所惡事,疑為李清所撰。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稱此書“其所載侯、魏封爵制辭,皆不類虛構;述忠賢亂政,亦足與史相參”,記事亦有與李清《三垣筆記》相發明者,“總之,非身預其事者不能作也,謂之映碧(李清號)所撰。”當代學者歐陽健等亦持此說。

李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晚號天一居士,南直隸興化(今江蘇興化)人。天啟元年(1621)舉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崇禎十年(1637)內召入京,仕崇禎、弘光兩朝,歷官刑、吏、工科給事中,大理寺丞。力主發奮圖強,抵禦外侮。明亡不仕,閉門著書。史學頗有造詣,亦工文言小說。

此書主要描寫明代宦官魏忠賢與明熹宗的乳母客印月互相勾結亂政、篡權的歷史故事。小說以魏賢賢一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展示了明末社會較為廣闊的歷史畫卷。
關於魏忠賢的小說,是崇禎朝的熱門話題,先有長安道人國清之《警世陰陽夢》,又有吳越草莽臣之《魏跺賢小說斥奸書》、樂日舜之《皇明中興聖烈傳》。此書雖系晚出,但流傳較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清刊本影印此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據清刊本點校此書,收入《中國小說史料》叢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據清刊本點校此書,收入《明清佳作足本叢刊》。

內容

詩曰:
極目洪荒動浩歌,英雄淘盡淚痕多。
狂瀾一柱應難挽,聖澤千秋永不磨。
望里帆檣時蕩漾,空中樓閣自嵯峨。
臨流無限澄清志,驅卻邪螭淨海波。
且說堯有九年之水,泛濫中國,人畜並居。堯使大禹治之,禹疏九河歸於四瀆。哪四瀆?乃是江瀆、淮瀆、河瀆、漢瀆。那淮瀆之中,有一水怪,名曰支祁連,生得龍首猿身,渾身有四萬八千毛竅,皆放出水來,為民生大害。禹命六丁神將收之,鎮於龜山潭底,千萬年不許出世。至唐德宗時,五位失政,六氣成災,這怪物因乘◆氣,復放出水來,淹沒民居。觀音大士憫念生民,化形下凡收之,大小四十九戰,皆被他走脫。菩薩乃化為飯店老嫗,那怪屢敗腹飢,也化作窮人,向菩薩乞食。菩薩運起神通,將鐵索化為切面與他吃。那怪食之將盡,那鐵索遂鎖住了肝腸。菩薩現了原身,牽住索頭,仍鎖在龜山潭底。鐵索繞山百道,又於泗州立寶塔鎮之,今大聖寺寶塔是也。又與怪約道:“待龜山石上生蓮花,許汝出世。”歷今八百餘年,正值明朝嘉靖年間。七月三十日,乃地藏王聖誕,寺中起建大齋,施食放燈,蓮燈遍滿山頭。此怪誤認石上生蓮花,遂鼓舞凶勇,逞其頑性,放出水來。江淮南北,洪水滔天,城郭傾頹;民居淹沒。江北撫按官員,水災文書雪片似的奏入京師。正值世宗皇帝早朝,但見:

祥雲籠鳳闕,瑞氣靄龍樓。數聲角吹落殘星,三通鼓報傳玉漏。和風習習,參差御柳拂旌旗;玉露◆◆,爛漫宮花迎劍佩。玉簪珠履集丹墀,紫綬金章扶御座。麒麟不動,香菸欲傍袞龍浮;孔雀分開,扇影中間丹鳳出。八方玉帛進明皇,萬國衣冠朝聖主。
是日,天子坐奉天殿,眾官禮畢,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只見左班中閃出兩員大臣,當階俯伏。左首是玉帶金魚,乃工部尚書,奏道:“臣連日接得鳳陽等處水災文書,道淮河水溢,牽連淮、濟,勢甚洶湧,陵寢淹沒,城郭傾頹,淮南一帶,盡為魚鱉。臣不敢不奏,請旨定奪。”右首紅袍象簡,乃是通政司,手捧著幾封文書奏道:“臣連日收得鳳陽等處奏疏數封,敬呈御覽。”兩邊引奏官接了奏章,一面進上御前拆封。讀本官跪下宣讀,皆是水災告急。天子聽了,即傳旨道:“鳳陽陵寢重地,淮揚漕道通衢,爾等會推幹員,速往經理。”眾臣叩頭領旨。

天子駕起,諸臣退班,即於松蓬下會集閣部九卿台諫部寺各官,會議推得材幹大員朱衡。這朱衡乃江西吉安府萬安縣人,由進士出身,現任河南左布政。曾任中河,因治河有功,故眾人會推他,遂奏聞。旨下,升他為工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理河務。頒了敕書,差官齎送,星夜到河南開封府來。
朱公接了旨與敕印,即刻起身,走馬到鳳陽來上任。府州縣迎接過了上院,次日謁陵行香,回院。徐、穎、揚三道進見,朱公道:“本院櫟材初任,不如虛實,諸公久任大才,必有碩見賜教。”揚州道拱手道:“大人鴻材碩德,朝野瞻仰,晚生輩何敢仰贊一詞。”朱公道:“均為王事,但請教諸位謀略,共成大功,何必太謙。”鳳陽府推官上前打一躬道:“明日請大人登盱貽山,一觀水勢再議。”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