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府

鳳陽府

由於泗州城被水淹沒,泗州改治鳳陽府虹縣,虹縣改名泗州脫離鳳陽府。 析壽州置鳳台縣,鳳台縣直屬鳳陽府。 至此鳳陽府轄兩州五縣,分別是壽州、宿州、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和靈璧縣。

政治地位

明朝

鳳陽是明中都,與明南都(今南京)明北都(今北京),並稱明三都。為明朝三大政治中心之一。為明朝風水寶地龍脈地氣所在。

清朝

清初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和鳳廬。鳳廬就是鳳陽和廬州(今合肥)的首字。
安徽轄皖南道皖北道,鳳陽府是皖北道治所,轄江北諸州府(除安慶府之外),鳳陽府是皖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中心。也安慶、徽州(今歙縣)並稱安徽三大城市

鳳陽縣建置沿革

周代設鍾離國,至秦朝設鍾離縣,東晉設鍾離郡(省級,東晉初為國家分郡縣兩級、後為州郡縣三級),後鍾離郡更名徐州再名北徐州再名楚州最後名西楚州均為省級。隋代設豪州,後因豪水更名濠水,豪州更名濠州,元初改濠州為臨濠府,後復命濠州,朱元璋控制濠州後更名臨濠府,明代臨濠府更名中立府再更名鳳陽府至清亡。民國置淮泗道與鳳陽縣。

名稱由來

之一

明初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立府為鳳陽府,府治由舊城遷往新城
舊城是今鳳陽縣臨淮關鎮,新城是今鳳陽縣府城鎮

之二

朱元璋取“丹鳳朝陽”之隱喻,取“鳳凰山之陽”之意。

給這片土地取名鳳陽

起止年代

起始結束

洪武七年至民國元年(1374——1912)

總計

539年。

下轄州縣

初期不穩定時期

鳳陽府轄區在明初變動比較平凡。
明初轄州為和州、滁州、壽州、六安州、泗州、虹州、宿州、潁州、亳州、邳州、徐州十一個州。

穩定時期轄區

一,明初到清雍正年間
五州十三縣,五州分別是壽州、泗州、宿州、潁州和亳州。鳳陽、臨淮、懷遠、定遠三縣直屬鳳陽府管轄,其他縣由轄州代轄。
二,雍正年間到民國初年
兩州壽州和宿州,五縣鳳陽、臨淮、懷遠、定遠、靈璧和虹縣。
由於泗州城被水淹沒,泗州改治鳳陽府虹縣,虹縣改名泗州脫離鳳陽府。
臨淮縣城被淮水淹沒,臨淮縣併入鳳陽縣。
析壽州置鳳台縣,鳳台縣直屬鳳陽府。
至此鳳陽府轄兩州五縣,分別是壽州、宿州、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和靈璧縣。

鳳陽府地理

水系

鳳陽府全境為淮河流域,南部以江淮分水嶺與廬州府、滁州為界

氣候

鳳陽府為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地跨淮河兩岸,習慣上認為淮河以南屬於亞熱帶,淮河以北屬於暖溫帶。

民國以後

民初

中華民國費鳳陽府,置淮泗道於鳳陽縣,後費道直屬安徽省,後鳳陽縣政府遷至鳳陽縣蚌埠鎮同時蚌埠鎮為安徽省會。

蚌埠脫離鳳陽設市

1947年蚌埠脫離鳳陽縣設市鳳陽縣政府更名為蚌埠市政府, 在府城鎮組建新鳳陽縣政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