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語言學》

《模糊語言學》

本書深入研究和探討了模糊語言學以及它與辭彙學、詞典學、詞源學、修辭學和語用學的關係,廣徵博引,取材豐富,思想新穎,深入淺出,論證充實,富於實踐指導意義。

基本信息

模糊語言學模糊語言學

作者:伍鐵平
ISBN:9787810094641
定價:20.2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時間:2001-1-1

內容簡介

《模糊語言學》是以一種多元融合的思路展開自己的思考與闡釋的,其主要脈絡就是從多個層面闡釋語言模糊性的思想淵源、語義描述、語言功能等。模糊語言學作為語言學宇模糊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近30年才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進入21世紀後,國外語言學界對語言模糊性的探討開始從各個不同層面逐步深入。由於語言模糊性的討論涉及諸多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假說。其理論的科學性和獨到之處,令人耳目一新。本書對理論語言學和其他跨學科領域學術研究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書榮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並有20多位專家、學者發表了本書的書評。

作者簡介

伍鐵平伍鐵平

伍鐵平男,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28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語言學會理事。1945年起,先後就讀於貴州大學西南聯大先修班、清華大學化工系。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外語學院俄語系。曾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國外語言學》雜誌主編、國外語言學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於語言學理論,尤其是國外語言學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普通語言學概要》(合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語言和文化評論集》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漢法德俄英西文對照<國際歌>》(商務印書館);《歐仁·鮑狄埃》(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語言與思維關係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語言學是一項領先的科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主要譯著有:《詞的語法學導論》(合譯,科學出版社);《普通語言學綱要》(合譯,商務印書館);《詞典概論》(合譯,商務印書館);《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人的思維和人工智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要論文有:《正確理解拉法格的<革命前後的法國語言>》;《語言辭彙的地理分布》;《論漢語中的從兒稱謂及有關現象》;《男性直系親屬名稱的類型比較》;《從語言學的頜先地位談到它在方法論上對哲學研究的意義》;《開展中外語言學說史的比較研究》等。

理論貢獻

《模糊語言學》借鑑國外模糊理論,結合漢語實際,從普通語言學的高度,對模糊語言學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為中國模糊語言學的體系建構作出了理論貢獻,堪稱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著作。該書語料翔實富贍,論證全面深入,注重哲學層面的理性思考,尤其在模糊理論與辭彙學、修辭學詞源學等的結合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語言模糊性的思想源流31
第一節西方哲學視野中的語言模糊問題34
第二節中西哲學思想碰撞中的語言模糊問題43
第三節符號學與語言模糊性48
第四節認知語用學框架下的語言模糊性問題64
第三章認知科學——心理學框架中的語言模糊性72
第一節語言模糊性的心理學動因72
第二節語言模糊的認知科學闡釋82
第三節“範疇論”與“原型理論”86
第四章語義模糊性的理據、描述方法與邊界條件102
第一節語義範疇模糊性的產生102
第二節典型理論與語言模糊性113
第三節語言模糊性的語義學描述117
第四節模糊語義的彈性空間125
第五章模糊語用論的幾個重要問題133
第一節基於語用學原理的語言模糊性討論136
第二節自然語言模糊性和語用目的模糊性151
第三節格式塔理論與基於詞義、句層、篇章若干層面的語言模糊性闡釋156
第六章後結構主義譯學理論與語言模糊性164
第一節後結構主義譯學理論165
第二節模糊性與不確定性辨析169
第三節語言模糊性所引發的有關不確定性的延伸解讀179
第七章模糊語言在日常交流與教學行為中的效用186
第一節日常交往行為中的模糊、隱含與關聯186
第二節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模糊容忍分析194
第三節數詞、量詞、顏色詞、稱謂語與語言模糊性203
第四節習語及其模糊性210
第五節語言的模糊性對英語教學的啟示213
第八章社會生活中的語言模糊性問題222
第一節法律範疇的模糊語言問題223
第二節商務活動中的模糊語用問題232
第三節語言模糊性在外交話語中的功用236
第四節新聞語言及其模糊性241

後記

就西方文化思想發展與演化進程而言,人們對模糊現象的關注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希臘哲學家、梅加臘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利德斯所提出的連鎖推理悖論(osrtiesPardaxo)。但是,當時深受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的影響,人們無法對這一現象加以合理解釋。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LA.札德(LA.Zadeh)提出的模糊集合論為模糊現象的詮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由此引發了學界對語言模糊現象的關注與探討,因而才有了所謂“模糊語言學”的問世。應該說,模糊語言學作為語言學與模糊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近30年才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始,眾多國內外學者紛紛從語義學、辭彙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角度對語言的模糊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許多成果和進展。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先生以及陳治安、張喬等相繼出版了模糊語言學研究專著,使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開始啟動。他們主要從辭彙學、修辭學等層面提出問題,並進行了有意義的闡釋與探討。

文摘

充分證明了,在人的認知當中,不但有原型存在,而且相鄰範疇之間,即不同成員之間的邊界或界限也是模糊的,甚至是重疊的,因為原型成員擁有與其他成員最大的共同屬性特徵,但卻擁有與相鄰範疇成員較少的共有屬性特徵,而且原型成員與非原型成員之間還存在模糊的等級差別。而這些劃分的屬性顯然都與人的認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毫無疑問,這也會進一步增加範疇化原型的模糊性。拉考夫、科爾曼和凱(Lakoff、Coleman&Kay)的相關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bachclor”(單身漢)、“mother”(母親)和“lie”(謊言)三個範疇的原型性,而且也揭示了它們的邊界模糊性及其成員資格上的級差性(gradience)。(轉引自吳世雄、紀玉華,2004)這些理論為從範疇化原型理論的角度討論語義範疇的模糊邊界指明了方向。張敏(1998)指出,儘管原型有時用來指範疇內的最佳成員或典型代表,但更確切的意思則是指作為範疇核心的圖式化的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這樣一來,一旦體現在語言上或是通過語言才能得以體現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模糊語言及其相關模糊特性。
儘管對於原型理論還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批評,但無論如何,原型理論為闡釋語言模糊性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也從不同理論層面解釋了語言模糊性的成因和特徵。目前,一般認為原型理論的一些缺陷主要包括:沒有充分考慮語境的影響,忽略了“偶數”等比較特殊的情況,以及原型理論對範疇邊界問題關注不夠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