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莎之筏》

《梅杜莎之筏》

《梅杜莎之筏》1818年這幅畫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畫中表現的是1816年7月發生的法國"梅杜莎號"巡洋艦的海難事件。"

簡介

《梅杜莎之筏》梅杜莎之筏

《梅杜莎之筏》是席里柯藝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義傑作。畫中表現的是1816年7月發生的法國"梅杜莎號"巡洋艦的海難事件。"梅杜莎號"在艦長的錯誤指揮下,擱淺在茅利塔尼亞海灘,艦長和一群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丟下的150餘名乘客,只好搭制簡陋木筏飄泊大海。數天之後,慘劇發生:人們飢餓難耐,互相殘殺,啃吃死者的肉,最後,木筏被救,15條生命奄奄一息。席里柯以金字塔形構圖,把焦點集中在筏上的倖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金字塔形"的塔尖上搖動紅巾的人,喻示著法國人民在苦難鬥爭中的希望。

作者

泰奧多爾·席里柯出生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盧昂的一個律師家庭,少年時就熱愛繪畫,後全家移居巴黎,17歲時師從於韋爾內的父親卡爾·韋爾內,兩年後又轉到格羅(1771-1835年)畫室,在這裡同學的還有比他小7歲的德拉克洛瓦,他們在這裡共同接受古典主義學院派的教育,後來都成了浪漫主義大師。與老師背道而馳的席里柯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美術陳列館,對提香、拉斐爾的藝術十分推崇。

創作

《梅杜莎之筏》19世紀初,法國海軍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馬雷任遠洋船“梅杜莎號”的船長,這艘巨型船在駛往非洲途經布朗海峽時觸礁沉沒,船上有權勢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遺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員。他們為生存造了一隻木筏漂泊海上,半個月後得救的時候,筏上生還者《梅杜莎之筏》只有15人,上岸後又死去2人。這宗海難事件激起法國人的強烈不滿,受到社會各界輿論的譴責,富有正義感的畫家席里柯從這一真實事件出發,創作了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

畫家為了描繪這起真實事件,閱讀了生還者的回憶文字,並訪問了倖存的人,請他們作指導,還自己做了一隻類似“梅杜莎”的木筏,親自在海上漂泊,以獲取真實的環境、氣氛和對大海風浪變幻的體驗。他構思良久,先後構圖多幅。為了能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和景,他親自到病院觀察垂死的人的情態,為了描繪死者的肉體色彩,他將解剖的死人體浸于海水中觀察其色彩變化,他還請黃膽病人為他做模特兒,據說病中的德拉克洛瓦就做過他的模特兒,他的藝術觀和創作直接影響了德拉克洛瓦。  

賞析

這幅畫描繪了遇難者呼救的緊張瞬間,他們居高呼喊遠方的救生船。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後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嚮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後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激情正是浪漫主義精神所在,但畫中那座人體構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義的遺風,在這幅畫中浪漫主義的激情和古典主義造型交織在一起,構成由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傑作。這幅畫巨大的畫面,結構宏偉、氣勢磅礴。情節激動人心,構思大膽富有戲劇性,構圖嚴謹充滿律動,畫中席里柯人情感激越。人體塑造堅實有力度,光影對比強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鬱,顯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這幅傑作的問世,開闢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道路。

評價

法國歷史學家彌列什讚揚說:“籍里柯獨自一人憑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來,法蘭西本身,我們本身在《梅杜莎之筏》上被表現出來了。”可是當這幅史無前例激動人心的作品1819年在沙龍展出時,受到古典主義畫家猛烈的攻擊。安格爾看了以後說:“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莎之筏》從羅浮宮博物館內剔除出去,我不想看這種東西,這只能算是解剖學的表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死屍樣的人物,實在敗壞觀賞者的趣味。”在當時最能理解這幅畫的是一位比籍里柯小七歲的青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當籍里柯在畫他的《梅杜莎之筏》的時候,允許我去看他作畫,他給我這樣強烈的印象,當我走出畫室後,我像瘋人一樣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為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浪漫主義之獅的德拉克洛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