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春醒》

《桃園春醒》

《桃園春醒》是中國作協會員當代著名實力派作家閻連科的當代小說,2010年4月1日由黃山書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桃園春醒》是由“打老婆”引發的一場荒謬的暴力寓言。在春天的桃園裡,一場“桃園結義”演變成一場暴力事件。作者觸及了農村的一些問題,發人深省。《洪水捲走的透明十二歲》記錄了作家12歲時家鄉發生洪水的一段童年往事。
《桃園春醒》是“當代中國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選定為作家的成長背景,如作家和故鄉,作家和親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經驗、受教育經歷等等。我們選擇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由此讀者可以看到這個作家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即英雄出處。這樣一套書既能體現這一批當代作家的精神源頭,又能展現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加以與文字風格相配的插圖,必將給讀者呈現一份完整而精彩的當代作家檔案。

小說目錄

桃園春醒
洪水捲走的透明十二歲

作者簡介

閻連科,河南嵩縣人。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8年應徵入伍。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情感獄》《最後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黃》《日光流年》《受活》,散文集《回望鄉土》,中短篇小說《天宮圖》《年月日》等。《耙耬山脈》獲上海市1994-1995年中篇小說大獎,《黃金洞》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其作品曾獲軍內外獎20餘次。閻連科寫出了中國的《百年孤獨》——《受活》,這位獲獎無數的中國當代最為重要的作家完全無愧於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的榮譽。本套叢書中的《桃園春醒》更是這位中國荒誕現實主義大師用一場荒謬的暴力寓言向我們警示人性的酷烈、盲目。

作者前言

黃山書社的一位年輕的編輯來信告訴我,出版社正在策劃出版一套當代作家的選集,編輯宗旨是通過作品來反映當代作家的成長道路,如作家和故鄉,作家和親人,作家的童年經驗、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說:“我們選擇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由此讀者可以看到這個作家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他們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頭。”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們選擇”這組詞,猜想大約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選出來的,而是編輯與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選出來的,自然也有了編輯的主動與理解的投入。這樣的通過出版社編輯主體參與策劃的一套作家文叢,應該是獨具一格的。
從編輯部給我提供的目錄來看,大多數是當代最重要的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反映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創作的信息。我是這代作家的同代人,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我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雖然我現在沒有時問重溫一遍這些作品,但看到這些熟悉的篇名,都會讓我的思緒回到那個時代,——一個作家與時代的起落同命運的時代。我想提一下的是選人方方的作品集裡的《祖父在父親心中》,這篇小說是在一個沉悶的年頭髮表的,那個時候的文學創作處於相當疲軟的時候,但是一股剛勁的清新的氣息卻在地下慢慢地流淌,我正是在那個時候先後讀到了方方的這箇中篇以及王安憶《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張承志《心靈史》張煒《九月寓言》楊爭光《老旦是一棵樹》,閻連科的《年月日》等等,慢慢的,文壇的風氣出現了轉機,萎靡的風氣沖淡了,中國的作家終又找到了一個嘹亮的音符來發出自己的獨特的聲音。這些聲音,與作家們在八十年代發出的稚嫩的聲音不同,既繼承和深化了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部分;又體現出九十年代社會轉型中的獨立思考和我行我素的追求。1993年人文精神討論興起,人們主要是藉了媒體力量,對“兩張”的走向民間的創作趨向有很多推崇,而對於當時文壇上最有風骨的一批知識分子寫作,諸如方方、王安憶、楊爭光、閻連科、劉震雲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卻遠遠重視不夠。而這些作家又經過了近二十年的寫作實踐,各自形成了自己成熟獨特的創作風格,而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方方的厚重而開闊的知識分子的敘事特點卻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成為當代文壇上的一個亮點。
再往上推,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後期。我看到了選人葉兆言選集中的《懸掛的綠蘋果》,也讓我想起很多往事。這篇小說發表之初,我為之寫過評論,並且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引起過不錯的反響。但當時關注的人似乎不多,葉兆言兄至今還把它列入選集,可見私心裡還是喜歡的。這篇小說發表在探索風氣瀰漫文壇的八十年代中期,許多打著“先鋒”、“探索”、“創新”的稀奇古怪的作品滿天飛,而這篇作品卻以日常生活為描寫題材,以不動聲色的筆法進行了人心深處的探索,表達了在社會輿論的認知定勢與人性自由流向的對照下,人在選擇生活道路時本能所起的作用,還涉及到非理性和神秘的領域。作家把這些現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內容加以表現,解構了時代生活的本質論和因果論。這種敘事方式,為後來成為創作主流的新寫實小說開啟了先河,有著更長久的生命力。
總之,這一代作家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崛起於文壇,在藝術創新、形式探索、尋根以及先鋒等一系列思潮的激勵下,一步步走出了籠罩在中國文學創作領域長達幾十年的政治陰影,靠著自己的人生體會和審美經驗,憑藉著文學表達的獨特形式,慢慢地走向成熟,經過了三十年的艱苦跋涉,終於形成了當代文學創作的一片絢爛風景。我在論文《從“少年情懷”到“中年危機”》中描述過當代中年作家如何在文學領域獨領風騷三十年的理由和原因,這真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的一道奇觀,如今,出版社願意用這一套文叢來保留或者說體現,這三十年來文學道路和作家成長的痕跡,以示後人從中可以獲得某些啟迪。我以為是很有意義的創意。這是這套文叢在一開始策劃時就含有的獨特意圖,我希望通過讀者的流通與閱讀,能夠使這樣的編輯意圖得到很好的傳播,文學的力量就是這樣慢慢地產生的。
2009年12月11日於上海黑水齋

小說看點

(1)《桃園春醒》編選視角獨特,以成長史、家族史為紐帶!
(2)名家的完整回憶檔案,追懷成長的源頭!
(3)文學名家親自參與編選,皆為公認的最優秀作品!
(4)時隔多年後,《傷心太平洋》重現於世!
(5)《桃園春醒》自期刊“收穫”後首次亮相書林!
(6)黃山書社首次出版成套類文學名家讀本!
(7)當代文學著名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傾力推薦!
閻連科的新作《桃園春醒》是由“打老婆”引發的一場荒謬的暴力寓言。在春天的桃園裡,一場“桃園結義”演變成一場暴力事件。一場看似無聊的鬧劇卻暗藏著人性的暴烈、盲目,並且觸及了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中國問題”,發人深省。《12歲》記錄了作家12歲時家鄉發生洪水的一段童年往事。閻連科關注的這些問題是農村的,也是中國的。他善於在自然環境的烘托下展露人性的複雜和詭譎,情節緊張、扣人心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