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頭會》

《柴頭會》

中國民間習俗。

簡介

城關柴頭會,據《武夷山志》載: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及一切日用品於城坊售之,故得名。柴頭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51年農民領袖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在太平軍的影響下,武夷山(當時的崇安縣)和全國各地一樣,四鄉農民紛紛起來抗捐抗稅,反對奴役壓迫。縣衙門官吏見勢頭不妙,便加緊對農民進城買賣的檢查,下令不準農民攜帶兇器、鐵器之類的東西進城。凡進城者,只允許挑柴木,攜帶竹、木家具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866年,四鄉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擔等衝進縣衙門,迫使縣官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絲稅”、“明筍稅”、“茶葉稅”等,並立即張榜公布,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這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一天在城關舉行盛會,名為“柴頭會”。

柴頭會柴頭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