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實用對聯大全》

《最新實用對聯大全》

《最新實用對聯大全》包括對聯基本知識、春聯、嫁娶聯、壽誕聯、輓聯、宅第喬遷聯、勵志修養聯、妙趣聯、名家楹聯、名勝古蹟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最新實用對聯大全》收集了一些經典的實用對聯,以及對聯故事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對聯,又稱楹聯,是根據漢字字義字形、詞性與聲韻等特點構成的。其特點是要求語言、聲調、內容、形式(字數)都對稱,而較之舊詩詞活潑自由得多,加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魅力奇妙,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目錄

第一篇對聯基本知識
一、對聯的起源及發展
二、對聯的分類
三、對聯的特點
四、對聯的用字方法
五、對聯的邏輯關係
六、對聯的修辭手法
七、對聯的作法
第二篇對聯趣事
河上骨與東坡詩
蘇小妹母女對聯訴衷情
老農難住唐伯虎
唐伯虎妙對陳白陽
于謙智對僧人
戴大賓妙對
乾隆點探花
粗毛野獸石先生
原來如此
紀曉嵐妙對乾隆
侍郎是狗?尚書是狗?
智斗群魔
袁世凱對不住中國人民
魯迅巧對老師
華羅庚妙聯
“賊二爺”對縣官
郎中巧對
贖當頭
本色不改
焉知魚不化為龍!
春滿乾坤爹滿門
蘆葦和竹筍
魏源巧對舉人
文武相爭
母狗和公羊
閹豬人的春聯
中山智見張之洞
郭沫若免罰
文徵明巧對結連理
祝枝山巧對戲財主
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第三篇對聯薈萃
一、名家楹聯
二、名勝古蹟聯
三、節日四時聯
通用春聯
十二生肖春聯
社會各界春聯
通用春聯橫批
節日聯
四、嫁娶聯
通用嫁娶聯
賀四時嫁娶聯
賀月份嫁娶聯
社會各界嫁娶聯
各類嫁娶聯
通用嫁娶聯橫批
五、壽誕聯
通用壽聯
男女雙壽聯
賀男壽聯
賀女壽聯
社會各界壽聯
通用壽聯橫批
壽幛
通用誕聯
各類誕聯
六、輓聯
通用輓聯
挽男聯
挽女聯
社會各界輓聯
各類輓聯
通用輓聯橫批
挽幛
七、宅第喬遷聯
通用宅第喬遷聯
各類宅第喬遷聯
通用宅第喬遷聯橫批
新居大門橫額
新房賀幛
八、行業慶典聯
祝賀慶典聯
行業聯
店堂聯
九、勵志修養聯
修養聯
治學聯
治家聯
處世聯
勤政聯
勵志修養聯橫批
十、妙趣聯
析字聯
偏旁部首聯
疊字聯
迴文聯
歇後語聯
謎語聯
人物名聯
頂針聯
成語俗語聯

精彩書摘

一、對聯的起源及發展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聯語,是由兩串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諧、語意相關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多用來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對聯紮根於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詩經的對偶規範、諸子百家的學說、辭賦的修辭文采、駢文的對仗聲律、唐詩的風範格韻以及民間的桃符形式為一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集情意韻形之美,收雅俗共賞之效。這一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學傳統藝術形式,源遠流長,歷經千餘年不衰,深受社會各界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枝精緻奪目的奇葩。
對聯的起源可以遠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過年時懸掛在門兩邊,畫著傳說中鎮邪除妖的神荼和鬱壘神像的桃木板。後來桃符逐漸簡化,上面只畫符咒或只寫“神荼”、“鬱壘”的名字。這種桃符每年除夕更換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但這種桃符只是為了求神滅禍、祈求吉祥,沒有獨立使用對仗句子的意識,還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對聯。五代時,符咒和“神荼”、“鬱壘”的名字逐漸被聯語替代。據說這源於後蜀國君孟昶的一個突發奇想的旨意。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題寫對句,比試才華。群臣寫來寫去,孟昶都不滿意。最後孟昶索性自己提筆寫出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來這種過年在桃符上寫聯語的形式慢慢傳人民間,深受百姓的喜愛,越傳越廣。雖然這副五言聯並不一定是我國的第一副對聯,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從文學自身發展規律來考察,對聯的形成是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的。《詩經》、《楚辭》、諸子百家著作、漢賦、唐詩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對偶句,是對聯的原始形式。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詩經》中已出現了一些對偶句,如《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詩經》中的對偶句排列整齊,且字數相等,對後世的唐詩和對聯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迪作用。
春秋末年,各國封建統治者紛紛搜羅一些文人志士,為鞏固他們的政權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中逐漸湧現出了不同學派,各流派互相辯難,爭芳鬥豔。我國思想領域裡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湧現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莊子等名人,並產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的一系列學術體系。諸子學說論述精闢,特別講究語言的精練,文章中大量的對偶句可以看做是對聯的早期形式,如:“情慾信,辭欲巧”,又如《尚書·益陳謨》中提到的“滿招損,謙受益”,《論語·雍也》中“乘肥馬,衣輕裘”,《論語·述而》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
《楚辭》起源於戰國時的楚國,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離騷》是辭賦之祖,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騷”體對後來“賦”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其樸素的對仗形式,又為對聯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化昌盛的時期,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學家的賦,對仗工整,較之單行散句有著更為獨特的美感形態。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對語言工整華麗的進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體——駢文。駢文中對句很多,較之漢賦中的對句,在句式的對仗工整及音韻的和諧方面又進了一大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