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春之祭》

《春之祭》,是美籍俄羅斯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樂作品,被英國古典音樂雜誌《Classical CD Magazine》評選為對西方音樂歷史影響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該劇於1913年在法國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曾引起了一場大騷動,遭到了口哨、噓聲、議論聲,甚至惡意凌辱的侵襲。而在音樂家和樂師們中間,引起的震動則比一場地震還要劇烈。

基本信息

簡介

《春之祭》描寫的是春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祭祀蒼天時的情景。西方人春天的時候要祭祀的是阿波羅太陽神,但是他們祭祀的方法是讓一個少女在祭壇上跳舞至死。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方式。這支曲子首演是在巴黎,一演完就很遭爭議,有的人很支持讚譽,有的人就持異議,最後爭來爭甚至拳腳相加,所以它在音樂史上屬於爭議比較大的作品。

《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春之祭》描寫了俄羅斯原始部族慶祝春天的祭禮,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主義色彩。《春之祭》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繫 。該劇於1913年法國香榭麗舍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曾引起了一場大騷動,遭到了口哨、噓聲、議論聲,甚至惡意凌辱的侵襲。

在音樂家和樂師們中間,引起的震動則比一場地震還要劇烈。面對如此帶有衝突的和弦、調性與節奏的音樂,有人表示贊同(以拉威爾為其代表),有人試圖仿效(普羅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樂家是一種竭力反抗的態度。就連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轉向了“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創作。

腳本

(圖)《春之祭》《春之祭》

“讓我們最後再看一眼石器時代的一個生活場景吧……一個假日。構想這是一個人們慶祝春天太陽的勝利的假日。當所有人長途跋涉走入樹林享受著樹木的芳香:當他們用早春的青枝綠葉編織成芬芳的花環,並拿花環把自己打扮起來。當人們跳起歡快的舞蹈,當所有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人們歡呼雀躍。在他們中間,藝術誕生了。他們非常接近我們。他們當然要歌唱。歌聲飄過湖面,傳遍了所有的小島。熊熊的火焰閃動著黃色的光芒。火焰旁邊人群移向昏暗的空場。白天洶湧的湖水此時變得寧靜平和,發出淡藍色的幽光。在夜的歡笑聲中,獨木舟的剪影在湖面上自如地滑動。”

曲目

(圖)《春之祭》《春之祭》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Earth L Adoration de la Terre)
1. 引子(Introduction )
2. 春天的徵兆(The harbingers of spring Dansre des adolescentes)
3. 劫持的遊戲(Mock abduction Jeu du rapt)
4. 春天的輪舞(Spring rounds Rondes printanieres)
5. 對抗部落的遊戲(Games of the rival tribes Jeux des cites rivales)
6. 聖者登場(Procession of the Sage Corege dr Sage)
7. 大地的崇拜(聖者)(Adoration of the Earth Adoration de la Terre)-大地之舞(Dance of the Earth Danse de la Terre)

第二部分:獻祭(The Sacrifice Le Sacrifice)
8. 引子(Introduction)
9. 少年神秘的環舞(Mystical circle of the adolescents Cercles mysterieux des adolescentes)
10. 讚美被選中者(Glorification of the Chosen One Glorification de l Elue)
11. 召喚祖先(Evocation of the ancestors Evocation des ancetres)
12. 祖先的儀式(Ritual of the ancestors Action rituelle des ancetres)
13. 獻祭的舞蹈(Sacrificial dance Danse sacrale)

評論

(圖)《春之祭》《春之祭》

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改編而成的三幕歌舞劇《春之祭》明顯繼承了德國表現性舞蹈的傳統,並且已經包含了皮娜•鮑什基本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在她稍後的作品中都得到了繼續發展和不同程度的演繹。歌舞劇的最後一部分《春之祭》在首演後不久就被改成了一部獨立的同名作品,並成為烏珀塔爾舞劇團演出次數最多和最成功的作品。

除了更接近於舞劇的第二部分之外,這是迄今為止最後一部從傳統意義上進行編舞的作品。它同時標誌了戲劇手段的不斷極端化和逾越對傳統舞蹈的理解這一發展過程的結束點和轉折點。可以說,通過《春之祭》這部作品,一個狹義上的舞蹈藝術階段走向終結,緊接著出現了一系列被稱為烏珀塔爾概念的現象。蒙太奇的原則,把語言包括在內,對六十年代的藝術發展史的加工等都變成了決定性的風格特點。就這一點來說,從《春之祭》出發來介紹烏珀塔爾舞劇團是完全合理的,這部作品也使皮娜•鮑什第一次獲得了廣泛的認同。

(圖)皮娜·鮑什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歌舞劇的最後一部分《春之祭》從根本上來說還是遵循了歌劇的場次順序,並沒有與異教的俄國產生聯繫。兩性之間的鬥爭不是在大地的崇拜這一部分中才產生的;這種區分是早就預定的事實而且也是情節發展的出發點。這一部分著重表現了一個少女的獻祭。唯一的場景布置就是在舞台上鋪了一層薄薄的泥土,這樣就使整個空間具有了一種遠古時期的競技場的感覺:一個生與死的較量的場所。這個舞台也為舞蹈演員們營造了一個“物理的”活動空間。大地已不僅僅是與劇作內容相關的比喻,而且還直接影響著演員的運動,賦予它們一種天然的重量並且表現出了獻祭儀式的殘忍。因此《春之祭》又一次用身體將這個故事書寫到了地面上:一開始光滑的地面到最後變成了一片混亂的戰場。泥土沾到了女人們薄薄的衣衫上,塗滿了她們的面頰,沾滿男人們裸露的上身。

總體來說,由三部分組成的歌舞劇《春之祭》是對同一個母題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是通過不同的舞蹈藝術表現的:開始的部分類似於雕塑藝術的手法,第二部分採用了悲喜劇的電影製片手段與其相對應,最後一部分則是對這一主題的擴展。處於中心地位的是性別之間的對立和男女之間的陌生感。因此很明顯這部作品重點表現的就是女人的角色,女人作為客體和犧牲品的角色。

儘管皮娜·鮑什1978年對題材進行了現代化處理,但這裡的祭獻儀式還是有著很強的命運色彩。在《春之祭》中,皮娜•鮑什將她的表現焦點尖銳地集中到了婦女祭獻品的受難這一非常野蠻卻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情境中。這部作品可以理解為是對現實世界的一個比喻,現實世界也一直在無情地促進祭獻品尤其是女性祭獻品的犧牲。因此《春之祭》以及皮娜的其他幾部作品都是對這一現象的揭露。與約翰·克萊斯尼托的舞劇不同的是,她沒有去試圖揭示這些現象的社會背景。烏珀塔爾舞劇團就是要毫不妥協的面對社會的苦難,並且用舞蹈的情感表現力將這些事情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斯特拉文斯基

(圖)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年1971年)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

原學法律,後跟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業餘學習音樂,終於成為現代樂派中名符其實的領袖人物。他曾師從里姆斯基一科薩夫學作曲。1939年定居美國,並先後入法國籍和美國籍。作品眾多,風格多變。其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作品如管弦樂《煙火》(1908)、芭蕾舞劇《火鳥》(1910)、《披德魯什卡》(1911)等具有印象派和表現主義風格;中期作品如清唱劇《俄狄浦斯王》(1927)、合唱《詩篇交響曲》(1930)等具有新古典主義傾向,採用古老的形式與風格,提倡抽象化的"絕對音樂";後期作品如《烏木協奏曲》(1945)、歌劇《浪子的歷程》(1951)等則混合使用各種現代派手法如十二音體系、序列音樂及點描音樂等。啞劇《士兵的故事》(1918)包含舞蹈、表演、朗誦和一系列由7件樂器演奏的段落,卻沒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創作風格的不羈。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較多,主要的有:

(1)舞台音樂:芭蕾舞劇:《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婚禮》、《士兵的故事》、《普爾欽奈拉》、《阿波羅》、《仙吻》、《牌戲》、《奧菲斯》、《阿岡》;歌劇:《夜鶯》、《瑪弗拉》、《浪子的歷程》; 清唱歌劇和音樂話劇共3部。

(2)管弦樂:《煙火》、《管樂交響曲》、《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C大凋交響曲》、《協奏舞曲》、《三樂章交響曲》、《弦樂隊協奏曲》、鋼琴與管樂協奏曲,鋼琴與樂隊《隨想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與樂隊《樂章》,樂隊《變奏曲》。

(3)合唱作品:共七部。

(4)其它作品十多首。
代表作:舞劇組曲《火鳥》;舞劇《春之祭》、《彼得魯什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