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的維納斯》

《斷臂的維納斯》

斷臂維納斯,也稱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是一尊希臘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的大理石雕塑,高203厘米,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兩塊大理石連線處非常巧妙,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

基本信息

相關資料

高度:204cm
基座:7.2cm
身寬:63cm
全長:20gcm
胸圍:12lcm
腰圍:97cm
臀部:12gcm
肩闊:44cm
作為一座圓雕,這座雕像可四面欣賞,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儘管她雙臂殘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無損,給人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雖有很多復原雙臂的設計方案,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

簡介

據說它是在1820年,在希臘愛琴海米洛島的山洞裡被發現的,這座雕像高2.14米,用大理石雕刻。
斷臂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

作者不追求纖巧細膩,而以渾厚樸實的藝術手法處理。當這座雕像後來被法國獲得時,幾乎全國都沸騰了,把她看作國寶。現在收藏在羅浮宮里,成為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它是這樣優美,端莊,簡直美得使人無法 想像。因為雕像在發現時折斷了兩個手臂,阿芙羅蒂德的羅馬名字叫做維納斯,於是它就被人們稱為“斷臂的維納斯”。這個名字流傳開以後,“米洛的阿芙羅蒂德”這個原來的稱呼倒反而被淹沒了。

這座雕像自從被發現以後,一百多年一直被公認為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像一座紀念碑,給人以崇高的感覺,莊重典雅;但同時又感支親切,貌美婀娜,體態萬方。豐滿的胸脯,渾圓的雙肩、柔韌的腰肢,都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和溫柔,又有人類母親的純潔、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雕像的軀體採取螺鏇狀上升的趨向,略微傾斜,各部分的起伏變化富有音樂的節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從舒捲自然的衣褶中顯示出人體的動態結構,給雕像增添了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特徵

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體來塑造的。因此創造完美典型的神像,實際上就是古代人對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頌。這座女神像就鮮明地表現了二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動人的軀體,端莊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

作為一座圓雕,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有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儘管她雙臂殘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無損,給人的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雖有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設計方案,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 眾所周知,愛神維納斯的雕塑是斷臂的。但對於是當初就沒有雕塑雙臂,還是後來斷掉的,卻鮮為人知。不久前,有人發現上世紀法國艦長杜蒙-居維爾的回憶錄,才解開了這個100多年來的謎。

象徵

《斷臂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和美的女神,即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約公元前4世紀時,希臘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納在神話的基礎上加以想像和創造,用大理石雕成了這一藝術珍品,但後來遺失了。1820年在密羅斯島上,一個叫尤爾赫斯的農民在翻挖菜地時發現了一個神龕。裡面有個半裸美女的雕像。尤爾赫斯非常驚奇,但並不知道是維納斯雕像,便把它搬到家裡。這時有兩個法國海員剛巧來到該島考察水文。他們看到這個雕像,但沒有購買。幾天后,他們的船到了伊斯坦堡,在應邀到法國大使館赴宴席間,講起了尤爾赫斯的發現。法國駐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館秘書馬采留斯前去收買。然而在這期間,尤爾赫斯已把雕像廉價賣給了當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獻給君士坦丁總督的翻譯員。正當神甫準備把雕像裝船啟運時,馬采雷斯剛巧趕到。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讓,被神甫斷然拒絕。於是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在混戰中,維納斯雕像被拋在泥濘里,雙臂被摔斷了。官司打到米洛當局,米洛當局以8000銀幣將雕像賣給了法國人。現在該雕像收藏在法國羅浮宮。

100多年來,很少有人知道維納斯雕像斷臂之前的形象。後來在舊檔案中發現了杜蒙·居維爾的回憶錄,它記述了居維爾是最初在伊奧爾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過頭,握著一隻蘋果,雙耳還懸有耳環。然而至今無人能將此雕像復原。 。

斷臂之美

《斷臂的維納斯》 《斷臂的維納斯》

這尊雕像表達的是古希臘理想美的觀念,作品當然應是完美之作。古希臘雕刻家在雕鑿大理石像時,臂腕部分一般採取單獨製作的方式,製作好之後再與身體裝配在一起,所以,毀壞時雕像往往先從接榫處斷裂,於是美神失去了雙臂。這在有的人眼中算是美中不足,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美到了極致的表現。難道你沒有看到,女神雖失去了兩臂,不同樣使人感到美神的“完好無損”嗎?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殘缺美”。

這座雕像通體由一塊半透明的白雲石雕塑而成,站在雞血白紋的雲石底座上,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公認最美的。維納斯的面孔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之感。她沒有嬌艷,沒有羞怯,沒有絲毫的造作,她的外在的身體比例、內在神韻體現了千年來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純潔與典雅,形體美和精神美的統一。法國大藝術家羅丹說:“這件作品表達了古代最了不起的靈感,她的肉感被節制,她的生命的歡樂被理智所緩和。”維納斯半裸的軀體和半落的衣衫既展示了肉體的美,又有所遮蔽,有所節制。它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於人物的內在神韻,而不僅是外在的肉體。這的確是思落天外的天才的藝術表達手法。

斷臂美神的表情落落大方,寧靜而脫俗,臉上露出一絲淡得幾乎讓人察覺不到的微笑,讓人們從她的笑容中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正是這種超然的神態控制了赤裸的身體可能帶來的純肉體的感官愉悅,將人的心靈世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審美理想的境界。

斷臂美神的姿態莊嚴而崇高,典雅而優美,軀幹、肢體和多重衣紋的對比產生了一種微妙流動的韻律。她那半裸的姿勢使整個形象產生了巨大的魅力。她的腿部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遮住,露出精心雕刻的腳趾,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雕像的下半身尤其厚重,給人以穩定之感,對比之下袒露的上半身顯得更加秀美多姿。她的美似乎是無限的,所以,有人說她像一座紀念碑,有人說她像出自深淵的明珠,有人說她是一本關於什麼是美的大書……
正是因為失去了雙臂,她不再是神話中妒忌成性的美神,而是一個純潔、高尚、典雅的女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美神。

關於作者

《米洛斯的維納斯》在希臘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裡被發現了。它是這樣優美端莊,簡直無法想到哪位藝術家能有如此身手。考古學家們紛紛研究,幾經爭論之後,大家一致肯定這座雕像雕刻的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但對雕像的作者還是難以確定。因為自從公元前4世紀帕拉克西特以來,還從來沒有過這么完美的女裸體像。從表情和姿態來看,和帕拉克西特相近,但從人體的比例和人體各部位的和諧程度來看,又和列西普斯相似。於是人們對這座雕像的創作者是誰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後來,人們在這座雕像的基座上發現了銘文:“美安德羅河畔、安屈克亞的阿歷山德羅斯作”。經過專家的解讀和確認,認為這座雕像是希臘化時期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的作品。從銘文的書體看,應當是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作品。
從雕像的整體風格看,美神為橢圓形臉蛋,直鼻樑即俗稱的“希臘鼻”,平額,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髮髻刻成有條理的輕波紋樣式,神態平靜,笑容微露。這一切都是公元前5世紀一直沿襲下來的古典理想美的傳統,似乎不把它列入希臘化時期是沒有道理的。當然,人們對這座雕像的作者還有不同的看法。

發現過程

《斷臂的維納斯》 《斷臂的維納斯》

這座最為精美的維納斯雕像有一個極富喜劇性、有趣的發現過程。

1820年春天,在希臘的米洛斯島上有一座劇場的遺蹟。離它約500步的山坡上,一個名叫波托尼斯的農夫和他的兒子正在田裡耕作。令人驚奇的場面出現了:地面突然崩陷了,露出一個不小的洞穴。出於好奇他們走了下去,想看看裡邊有一些什麼東西。他們發現洞穴裡面有座神壇,還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大理石雕像。
波托尼斯立刻將這件事告訴村中的一位傳教士,傳教士趕緊跑來視察。訊息傳到了當時法國駐米洛斯島的領事布萊斯特耳中,他也跟著到洞裡去參觀。據他後來所寫的報告,他當時見到了一座六尺高的大雕像,還有兩座較小的,以及許多破碎不堪的雕像。

當時希臘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一個人幸運地發現了一件有價值的古代雕刻品,他不僅有權據為己有,還可以在民間市場上買賣。所以,發現一件珍貴的雕刻藝術品就等於獲得了一次發財的大好機會。鑒於此,法國領事布萊斯特便向波托尼斯表示,他願出高價收買雕像。回去後,他一面趕快寫信給駐在君士坦丁堡的上司報告這件事,一面請求批准匯款來收購。不知中途出了什麼差錯,過了兩個月仍杳無音訊,上司還沒回信答覆該採取何種舉措。

發現者當然不願意再等待了,他需要的是儘快拿到現款。於是他與另一個法國人暗中接洽,想把那座大的雕像單獨出售。這個法國人叫都爾費,是法國派駐米洛斯島的一名海軍少尉。他也馬上寫信與君士坦丁堡法國大使館的秘書馬賽留斯伯爵聯繫。法國大使館官員接到都爾費的來信後,命令馬賽留斯伯爵親自到米洛斯島接洽這件事,並授權他不惜任何代價務必要購到這座希臘的古雕刻。可是,當這位勢在必得的大使抵達米洛斯島後,事情已發生變化。

這座雕像在發現之初就已經名聲在外,各種訊息不脛而走,訊息靈通的人士都在打這座雕像的主意,連希臘王子也想擁有這座雕像。就在法國人忙著接洽購買雕像期間,先前曾到洞內看過雕像的傳教士受希臘王子的委託,也要購買雕像,而且出手不凡。他和發現者已把價錢談好,只等著付款取貨,維納斯雕像由傳教士經手運到一艘懸掛希臘國旗的土耳其貨船上,正準備運走。

馬賽留斯伯爵抵達米洛斯島,獲悉發生的情況後,馬上與發現雕像的農大波托尼斯進行交涉。馬賽留斯伯爵認為,雕像之前已經允諾賣給都爾費,不能再轉售給另外的買主。於是,馬賽留斯伯爵一面下令法國軍艦阻止這艘船駛出,一面向米洛斯島當局投訴,請求公平解決,並表示希臘王子付多少餞,他願意付同樣的代價。美神維納斯雕像的歸屬問題成了一場箭在弦上、不得不打的大官司。

官司的結果可想而知,米洛斯島當局自然判決馬賽留斯伯爵勝訴。於是,馬賽留斯伯爵立即付款給雕像發現者波托尼斯,並取得了必備的收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運送維納斯雕像的土耳其貨船水手和法國水手不知什麼緣故發生了衝突,參加群毆者共有一百多人,雙方各不相讓,分別動用腰刀和短槍互相攻擊,情勢異常嚴重。維納斯雕像已經包裝好,擱在一輛馬車上準備運走,此時無人照管,不知被誰從車上推到在地。幸運的是只有雕像的腳部破裂了一塊,整體上沒有什麼大的損傷。今天的人們關注的是維納斯的殘缺的雙臂,而對這個似乎是無關緊要的腳沒有留意。

法國候補軍官杜蒙?杜維爾(Dumont d'UTville)關於《米洛斯的維納斯》的考證報告以嚴謹的考證方法敘述了這座維納斯雕像的發現過程,並正式發表。杜蒙?杜維爾曾經調查雕像並描繪草圖,這個報告發表在當年的《藝術會報》上,後來被許多刊物轉載介紹。杜蒙?杜維爾不但對考古學有很深的造詣,同時精通希臘文。由他所做的考證報告基本上是比較嚴謹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座《米洛斯的維納斯》的來龍去脈。

杜蒙?杜維爾對《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的發掘過程,以及法國人如何購得雕像有較為詳盡的記載。農夫發現了上半身石像後,隨即告訴他的鄰居,也就是當時法國在米洛斯的領事布萊斯特,布萊斯特叫他儘量小心搬動石像,農夫就將這座石像搬進他的草房裡。布萊斯特立刻開始各種活動,設法使這件藝術品及早運回法國。

當時幾個強國為了增加美術館的收藏,都在努力爭購藝術品。這對法國尤為重要。因為當時正是拿破崙戰敗之後,以往被拿破崙從各國收集來的許多藝術品都被送還原主,羅浮宮博物館為了補充藝術品,正在盡力收集藝術品。所以,法國不惜一切代價購買這件珍貴的藝術品。

當時停泊在米洛斯島的法國軍艦艦長曾力勸布萊斯特趕緊收購這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布萊斯特對這件價值連城但又價格不菲的藝術品不敢貿然行事,打電報回國,希望批准匯款以便收購。同時,布萊斯特加緊行動,和農夫波托尼斯以及島上長老等人簽訂了契約,要求在法國政府正式命令未到達之前,雕像不能賣給另外一辦,布萊斯特擁有優先購買的權利,以保證萬無一失。
在《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發現的第三天,法國巡洋艦“拉蓬狄號”進港,艦長托立雅克看到發掘出來的雕像後,馬上向駐斯彌爾奈總領事大衛通報了有關事宜。隨後,法國軍艦“拉雪夫萊特號”抵達米洛斯島,麥特雷爾中尉和候補軍官杜蒙?杜維爾二人就在這一軍艦上。
考古學有極大興趣的杜維爾從未見過如此傳神的作品,兩人認為它是生平所見古希臘雕刻中最美的。兩人對這座雕像凝視半晌,情有獨鍾,激動的心情不能自已。只是他們所在的軍艦沒有安置雕像的設備,否則二人可能立刻購買下來,運回國內。

第二天,“拉雪天萊特號”出航到達君士坦丁堡,杜蒙?杜維爾立即寫報告,並附有他對米洛斯島的發掘現場描繪的位置圖,這些資料後來都在《藝術學報》、《海事年報》等刊物上發表。

當時駐斯彌爾奈的總領事大衛接到托立雅克的報告後,馬上轉報給君士坦丁堡的公使館,並請示是否以政府的款項購入。法國公使里維埃爾(Riviere)侯爵接到大衛總領事的報告的同時,也接到杜蒙?杜維爾的報告書。他毫不猶豫,立刻決定自己出錢買下,並派書記官馬賽留斯乘“列斯達佛都”號船赴米洛斯島。這艘船五月三十日出航,離發掘日期已經過了足足六個星期。

這時,為這件剛出土的藝術品展開的爭奪戰已經漸趨白熱化。米洛斯島上暗中進行著各種活動,大家想盡辦法來爭奪這件藝術品。島上一些有勢力的人士想將這件藝術品贈送給當時在希臘諸島中有相當權威的君士坦丁堡炮兵工廠的事務官尼古拉?莫路齊(NikolakiMourouzi)。布萊斯特很快阻止了這一非分的想法。後來有位希臘傳教士凡爾琪(Verghi)因挪用寺院公款而被告發,想購得這座雕像作為禮物送給尼古拉?莫路齊,以獲得他的庇護。這位教士巧言相勸,軟硬兼施,向發現者以及島上的長老們高價買下。教士請工人將雕像從卡斯楚扛到海岸,傳說是用麻繩捆綁石像,拖曳著它經過漫長的海岸,以致使雕像的肩部、背部和衣服褶紋部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破損。然後把雕像裝載到懸掛著土耳其國旗的船上。就在該船將要離開時,因風向的原因不能駛出港口,只得停靠在碼頭。

英國當局也風聞此事,立即派出了開赴米洛斯的軍艦,想搶先買下雕像。

這時候,法國船隻“列斯達佛都”號抵達該港口。代表法國公使來的馬賽留斯到達米洛斯島後,馬上和布萊斯特會面商議,立刻宣布該買賣無效,命令將雕像歸還給法國人。馬賽留斯登入後,立刻拿著布萊斯特最早和農夫所簽的契約,並說服長老,最後以約550法郎的價格購得了這件稱得上是無價之寶的藝術品。

1820年5月25日,馬賽留斯將雕像和若干斷片一起裝載在“列斯達佛都”號上。第二天,這隻船離開米洛斯島。馬賽留斯在船上便寫好目錄,把雕像上半身和下半身,頭髮上部,左足的一部分,握蘋果的手掌,不完整的胳膊上部斷片,以及三根石柱等,都放置在中間甲板上的船艙內,船經羅德斯、塞布德斯、薩伊達、阿歷山多利亞、比抗埃斯、雅典等地,環繞著地中海各地而到達斯彌爾奈。維納斯雕像在這裡又被裝到“拉利翁奴號”上,並於10月24口到達君士坦丁堡。

黃金分割律

在奧林匹斯神山上的眾女神中,美神維納斯是人們談論最多的一位,也是人們茶餘飯後最佳的談資。人們大多不把她當作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把她看做愛和美的化身,把她人格化、擬人化、形象化了,成為美的具體體現物。追求女性體格最完美的標準從最古老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維納斯在人們的心目中代表了女性身材、體格最完美的標準。可以說維納斯是當今各種選美比賽的淵源。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選美標準大部分都依據《米洛斯的維納斯》身材各部分的尺寸。

她的體形符合希臘人關於美的理想與規範,身長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體美標準,即身與頭之比為8∶1。由於8為3加5之和,這就可以分割成1∶3∶5,這就是“黃金分割律”,這個比例成為後代藝術家創造人體美的準則。
什麼是“美”?“美”有標準嗎?可以稱得上“美”的人不少,但一個女性究竟有什麼樣的體型才算是“最美”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找不到一個大家公認的“最美”,但一個最起碼、最基本的美的標準卻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分割律”,或者說“黃金分割點”。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美”都是遵循這一規律的。那么,什麼是“黃金分割律”呢?

要了解“黃金分割律”,還要從古希臘的藝術創作談起。古希臘人在美術中的每一項都有一種理想。這種理想由自然狀態逐步演變,形成一大套章程法典。他們總結出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比率,稱之為“黃金分割律”(Golden Mean)。在中世紀,人們認為這個比例富有無比的神秘性,把它命名為“神授比例”。

古希臘女人理想的身材是頭略小而臀較闊,頭部的長度和身長的比例正好是一比七(即頭一身七)。希臘人在人物雕刻上的瑰寶“維納斯雕像”就是他們這一理想的典範。希臘神話中的赫拉女神也擁有標準的黃金分割律身材。

古希臘雕刻與“黃金分割律”有著密切的關係。古希臘很多雕刻都是按照“黃金分割律”的比例來進行創作的。希臘人建築上所用的柱子,和符合“黃金分割律”的人身一樣,有著一種節奏性的和諧,柱頭和柱身的比例也是一比七。“黃金分割律”線上條、面積、體積上的體現則比較明顯,古希臘人運用的也最多。他們的“黃金分割點”十分有名。面積上以長方形為最美,且長方形的邊長和高的比例是七比一。在立體建築物方面,如台階、窗門,以及整個建築的高低比例都符合“黃金分割律”,即七比一。至於為什麼“黃金分割律”會產生協調之美、和諧之美,則永遠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這完全是人類千百年來審美感受積澱的結果,並非天然存在這樣一個客觀的規律供我們發現。

在古希臘“古典”的藝術理想世界裡,最主要的特色是“人本主義”——以人自身的感受和愛憎為基本的標準。“黃金分割律”的和諧美是和人性相通的和諧美。古希臘神殿的柱子有所謂“科林斯柱式”,柱頭和柱身比例是一比七,這些高聳的柱子和神像的高度之間的比率也是七十比十。柱身中段略肥而兩端瘦削,這也取材於人體體態上的美趣。

希臘人擅長用人的抽象形體創造出“美”的藝術造型,這是卓越的智慧。這不是“模仿自然”或“描摹自然”,而只是自身審美感受中“理想”的再現。希臘藝術家除注意到“黃金分割律”、“黃金分割點”外,還兼顧到“完善的人格”。藝術上的理想主義和道德追求一樣,有著一定標準,它是一種完善的“美”的追求。因此希臘雕刻家塑造的“維納斯”依照一定的美化形式。在造型藝術世界裡,“完善的人格”和“完善的體格”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當然要相提並論,共同成為古希臘人追求的對象。希臘美學上的“理想”和“完善的人格”、“健康的體格”一脈相通。這些環環相扣的標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理想的完善”這一最高標準。各種理想在古希臘人眼中完全標準規範化了,是一種純粹化了的藝術邏輯,體現在美學上就是一種最高的境界。

其實,維納斯並不是真有其人,而是許多藝術家依照希臘神話中的故事,按照各自的審美理想雕刻、繪畫出來的“理想美”的女神。惟其如此,維納斯成為跨越時空、亘古不變的美的典範,全世界的藝術家都要對她畫了又畫、雕了又雕,永不停息,永不生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