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文史哲》

《文史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山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刊登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的重要學術陣地。

基本信息

簡介

《文史哲》《文史哲》

本刊作為一家學術名刊,至今在同類刊物中仍然保持著三項殊榮,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而知名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一向以學術為本位,以創新為生命不斷發掘新的選題,展開新的色鳴,受到國內外讀者,作者的高度關注及好評。

創辦人

《文史哲》《文史哲》

《文史哲》創刊於1951年5月,個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創辦《文史哲》的關鍵人物是華崗。華崗(1903——1972),浙江省龍游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黨內宣傳部門高級職務。抗戰初期,因公開指斥王明錯誤而被王明撤掉《新華日報》總編輯之職;以後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傳部長、中共上海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並任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1949年9月,華崗應召從香港赴北京參加政協會議,途中因健康原因滯留青島,經中共山東分局向中央請求暫留青島工作。接著,擔任山東大學(微博招生辦)校長、黨委書記,直至1955年蒙冤入獄。他任山大校長之前,有重要著作如《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史》《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社會發展史綱》等,都早為國人熟知。林默涵在1982年著文說:“中年以上的人對華崗同志是很熟悉的,許多人跟他一起工作過,更多的人讀過他的著作。他是一個革命活動家,又是著名的史學家、哲學家。”華崗既是黨的高級幹部,又是著名學者。他任山東大學校長的五六年間,成為山東大學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創辦《文史哲》,是華崗對山大的重要貢獻之一。

特色

《文史哲》《文史哲》

《文史哲》雜誌致力於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著力打造的特色。學術研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其一貫的學術風格,“昌明傳統學術,鍛鑄人文新知,植根漢語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文史哲》的辦刊宗旨。《文史哲》自創刊以來,始終堅定不移地恪守“學者辦刊,造就學者”的原則。“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是學界五十多年來對《文史哲》的廣泛稱譽。

榮譽

《文史哲》《文史哲》

《文史哲》已經發行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期發行量五百餘份,是中國大陸發行量最大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之一。世界著名大學圖書館大都訂閱、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學更將《文史哲》雜誌與《歷史研究》、《考古》、《文物》列為她所認可的四家中國大陸學術期刊。由於始終如一地堅持“學術為本,質量立刊”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文史哲》幾乎囊括了所有相關重要獎項。1999年,獲得首屆“國家期刊獎”。2003年,成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選的學術期刊之一。2009年,榮獲“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期刊”稱號。2011年,榮膺“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殊榮。

英文版

2014年6月25日,“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ofChineseHumanities首發式在青島舉行。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鬍紹軍,山東大學副校長陳炎等出席會議並致辭。陳炎在致辭中說,《文史哲》英文版的發行,再次體現出山大人在中國文化復興大業中的勇氣和擔當,希望《文史哲》英文版樹立高標準,積極關注現實問題,使它成為世界學術舞台上代表中國人文學術水平的一張名片。胡紹軍在致辭中回顧了山東大學與青島的淵源,並從時代需求和繼承發展的角度論述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意義。教育部社科司規劃處處長徐青森、全國哲學社會規劃辦公室調研處處長洪波肯定了《文史哲》英文版的創刊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積極影響,希望《文史哲》英文版保持鮮明的中國風格、時代風格,堅持高水準的學術品位,提高中國人文學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文史哲》英文版系與歐洲著名學術出版社博睿(Brill)合作推出,致力於向世界介紹中國人文研究最新以及最富代表性的成果。英文版採取專題形式,每期集中探討一個海內外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為了保證學術質量,《文史哲》英文版組成了由世界一流學者及國內權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用最高的學術標準,最高的質量要求,最純粹的國際化取向,把英文版辦成在國際學術界影響廣泛、並能使國際學術界從整體上了解中國當代人文學術發展成果的視窗,是《文史哲》編輯部的是矢志目標。《文史哲》英文版的創刊,意味著為中國人文學術跨越語言的藩籬和既有的客群範圍,直達英文世界那些對中國文明感興趣的人們,又搭建了一條津梁,希望在世界文明對話等重大問題上,讓西方主流學術界更多地聽到中國學者的聲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