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瓮灌畦》

《抱瓮灌畦》

抱瓮灌畦是一個帶貶義的成語,這個成語出自《莊子》。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抱瓮灌畦解釋

抱著水瓮舀水澆灌田地,比喻安於拙陋的純樸生活。後用於諷喻安於拙劣、不求改進的落後保守思想。

抱瓮灌畦出處

出自《莊子·天地篇》

子貢小傳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子貢,春秋末衛國黎(今河南省濬縣)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小孔子三十一歲,“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不但利口巧辭,善於外交,而且才思敏捷,因此也頗為自負。最早子貢心氣很高,自認為一定能超過孔子。據東漢思想家王充在所撰《論衡·講瑞篇》中記載,子貢拜孔子為師一年後,認為自己已經比孔子強了;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到後來,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及”,“無得而逾”。當後來有人認為子貢比孔子高明時,子貢立即就加以否定,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肓人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

子貢心懷大志,有強烈的從政志向,他關心治國之方略,經常問政於孔子。《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子貢為最多。孔子非常欣賞子貢,曾多次稱讚他,說他能夠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賜之敏賢於丘也”(《說苑·雜言》),並把他比之為尊貴的“瑚璉”(宗廟之貴器)。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但被認為有影響力的卻只有子貢、顏回等少數幾位,由此可見子貢的才學在眾弟子中確實是出列拔萃的。

子貢在孔門中事跡頗多。他在成為孔子弟子以前,經商曹、魯間,富至千金。拜師孔子後,因思路敏捷,博學強記,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有一次,孔子與子路、子貢、顏回千戎山,孔子讓他們談各自的志向。子貢說他願遊說兩國之間,不動干戈使兩國相親如兄弟。孔子大為稱奇,稱子貢為“辯士”。

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們在陳國絕糧,子貢奉命說服楚昭王迎孔子等人楚,使師生脫離危境。

魯哀公七年(前488年),吳向魯征牛、羊、豬各百頭,吳要求魯國季康去會盟。季康派子貢前往說服吳人。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吳勝齊,吳王賜給魯國叔孫氏甲、劍等,叔孫氏不知如何答謝。子貢出面,圓滿完成了這一外交任務。

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魯、衛等國君會見吳人,吳人扣留衛侯。子貢說服吳太宰,使衛侯獲釋。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齊、魯會盟,子貢說服齊國返歸原屬於魯國所有的“成”地。

子貢的外交成就受到楚昭王、季康子等人的讚賞。他性格活潑,交往甚廣,處事考慮周到,左右逢源,辦事通達,所以,無論是經商還是外交,都很容易取得成功。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呂氏春秋》中記載有“子貢贖人”的故事。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因此拒絕了國家賠償給他的贖金。

孔子知道了,批評子貢說:“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你這樣做就不對了。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回國家抵償你的贖金,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你不拿國家抵償的贖金,就破壞了魯國的那條代償贖金的好法律。”

孔子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子貢這么雄厚的財力,無法不在乎這筆贖金,因為如果白白付出這筆贖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響。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贖金,那么即便看到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機會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數人也會放棄為本國同胞贖身。甚至於,即便有人有這個經濟實力,不僅有機會,而且有能力付出贖金而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但由於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如此之高的道德水準,因此他也會因為付出贖金後無法收回,而放棄為本國同胞贖身。

另一件事恰恰相反。孔子的另一高徒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聽了十分高興,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這兩個故事因為涉及到法律和道德,曾引起後世諸多討論,因篇幅所限,這裡不再多說。但子貢富有卻是不爭的實施,所以才能視贖金如無物。孔子一行周遊列國時,基本上是依靠子貢提供的經濟資助。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據說子貢武藝高強,端木也成為世代相傳的武林世家,這在許多傳奇小說中都有演繹。二月河在他的歷史小說《雍正》中曾經講到:辦差的李衛遇到了麻煩,就是端木賜的後人出手相救。

子貢還被認為是縱橫家的鼻祖。魯哀公時,齊國田常打算攻打魯國魯。孔子知道後,對弟子們說,“魯是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子張等請行,孔子都沒有答應。唯獨子貢請行,孔子答應了。子貢到齊後,說服田常,又由齊到吳,見吳王夫差,到越見越王勾踐,再至吳、到晉。子貢於所到之處,各說其當政者以利害,打動了他們的心裡,從而導致當政者改變了計畫。子貢也因此而改變了各國的形勢,緩解了魯國的危機,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孔子去世後,魯哀公前來致哀,子貢批評說:“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其他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然後離去,各奔前程,唯獨子貢守墓長達六年之久。

子貢晚年居齊,直至終老。

史稱: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收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後世一般認為,孔子之名聲之所以能傳揚天下,得力於子貢的宣揚。

東漢石畫像中有《孔子見老子圖》,孔門眾多弟子,注名者不多,子貢是注名者之一。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以子貢配祀孔子。唐朝玄宗時,追封子貢為“黎侯”;北宋真宗時,又追封子貢為“黎陽公”,後又改稱“黎公”。清代皇帝封其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抱瓮灌畦》《抱瓮灌畦》

抱瓮灌畦典故

子貢訪問南方的楚國,回來時又準備到晉國去,經過靠近漢水南岸的一個地方,看見一個老頭正在灌溉田地。他的灌溉方法很落後:先開好一條通到井底的坡道,然後抱著一個水瓮,一步步走到井裡去,取了水,再抱到田裡去澆。這樣一趟一趟地來回走,費力很大而功效極低。子貢對他說:“老人家,您為什麼不用汲水的七上八下為灌溉呢?例如有一種叫做‘桔槔’的,利用它來灌溉,一天能澆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難道不知道嗎?”老頭聽了很不高興,勉強笑道:“誰說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願意用那種玩藝兒。我這樣幹了一輩子了,還不是過來了,再說我也習慣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