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由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講座教授王德威2006在北京大學所作的八次講課錄音整理而成,探討了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的課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作者:王德威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0-9-1
版次:1
頁數:364
字數:292000
印刷時間:2010-9-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108034625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精選一批有特色的選修課、專題課與有影響的演講,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昧的現場氛圍。希望藉此促進校園與社會的互動,讓課堂走出大學圍牆,使普通讀者也能感知並轉而關注當代校園知識、思想與學術的進展動態和前沿問題。

作者簡介

王德威,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EdwardC.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 《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譁:三十與八十年代的中國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散論》《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FictionalRealisminTwentieth-centuryChina:MaoDun,LaoShe,ShenCongwen.Fin-desiecleSplendor:RepressedModernitiesofLateOingFiction,1849-l911、TheMonsterThatIs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FictionalWritinginTwentieth-centuryChina等。

編輯推薦

2006年秋天,我應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的邀請到中文系作短期講課。我的講課共為八次。六次為演講性質,各從“抒情”與中國現代性話語的主題,如啟蒙、革命、國族、時間/歷史以及創作主體等,做出觀察。另外兩次則為座談,範圍包羅較廣。我所援引的範例有“五四”到當代以來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學的佼佼者。而我所討論的文類,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詩歌之外,也嘗試了如小說、散文、戲劇、甚至音樂。我深深明白這一課題的難度,因此採取大題小作的方式,以實例切入,意在引起更多的論辯,而未必做出任何總結。
我另外寫出《“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作為序論,一方面補足課堂上未能顧及的背景和論式,一方面也試對同學們的提問作出較有體系的回答。我以為對“抒情傳統“的重新叩問,正是我們對中國文學何所來、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對一“有情”的歷史的召喚。
這次在北大講課身臨其境,得到學生們熱烈的反響和挑戰,讓我受益極大。參與座談的劉東教授、吳曉東教授、許子東教授等各從不同面向對當代文學和漢學研究提出批評,使我們的討論真正成為一個”眾聲喧譁”的場合。
——王德威

目錄

前言
序論
“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1.“有情”的歷史
2.“抒情”與“史詩”的辯證:比較文學的觀點
3.“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4.現代性下的“抒情傳統”
5.結語
演講
第一講導論——理念與問題
第二講 沈從文的三次啟悟
第三講 紅色抒情——從瞿秋白到陳映真
第四講 抒情主義與禮樂方案——江文也與胡蘭成
第五講 《江行初雪》·《遊園驚夢》·《遍地風流》——白先勇·李渝·鍾阿城
第六講 詩人之死——海子·聞捷·施明正·顧城

書摘

第一講 導論——理念與問題
很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在北大和大家一起討論我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個研究計畫。這個計畫的主題就是這次課程的題目: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這個題目當然是個相當廣泛的題目,所涉及的課題也相當的多,所以在今天以及未來的五講里,我只能片面地把我所感興趣、關注的課題提出來,請大家一起來討論。
提到“抒情”這個詞,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耳熟能詳——當我們講到某一個人的作品、為人,甚至生活風格時,都常常可以用“抒情“,的、“有致”的話語來形容。但是在文學批評的領域裡,尤其在現當代文學的批評領域裡,我們如何地看待抒情寫作,乃至於抒情風格——這個風格當然也指涉了文化生產、生活實踐,甚至是政治信念、國族想像上的風格這類的探討似乎還並不多見。所以我大膽地提出來。在我們對現當代中國的文學研究裡面,仍然有一個面向——抒情的面向——有待我們大家一起來研究。這是我一開始做這個題目的初衷。
談到抒情,我們必須要把我們的文學史眼光再放大,除了西方的資源以外,我們必須要回到傳統,只有參照傳統對抒情的不同解釋,我們才可以對中國文學的“抒情現代性”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是我最基本的構想。
首先,在開始進入正題之前,也許我應該跟各位說明一下我為什麼有這樣的研究動機。大家也許知道我過去的興趣多半是集中在寫實和現實主義的小說敘事以及敘事學方面;我曾經對茅盾老舍沈從文的作品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這本書已經翻譯完成了,在未來的一兩年可以在大陸有機會看到。我也對晚清的文學,尤其是小說,有相當的興趣;當然在陳平原老師面前談晚清文學,真有點“關帝廟前舞大刀”的感覺。我深受陳老師和其他學者的啟發,從個人的觀點,對晚清六十年里眾聲喧譁的小說現象有所發現。最近幾年,我又對於現、當代文學裡所體現的歷史暴力與書寫的問題做了一些探討,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比較特別,叫做《歷史與怪獸》 (TheMonsterThatisHistory)。再一次地,我從20世紀初年開始,以百年回顧的眼光來看、來討論中國知識分子以及作家如何借用文學來見證種種暴虐殘酷的歷史事件,他們刻骨銘心的遭遇,以及付諸紙上的各樣文章表現。這類研究做多了之後,我自己也覺得有點面目可憎起來了,因為講的都是怪獸了、暴力了,等等。所以我期望換個角度來觀察:也許在世紀之交的關口,我們可以重新梳理20世紀文學以及美學,對所謂抒情的面向做進一步的探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