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

《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

《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是經濟社會學和勞動力市場方面的經典研究,通過調查282個美國人找工作的過程,發現這些人的個人關係在他們找工作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說明了社會活動是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的。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美)格蘭諾維特張文宏等譯

叢書名:經濟與社會譯叢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214545
出版時間:2008-11-01
版次:1
頁數:23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人在職場
印刷時間:2008-11-0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32.00

內容簡介

通過探究工作關係人和社會結構之間的聯繫格蘭諾維特揭示了(人際)網路在溝通有關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學研究和有關找工作的個人動機的研究時的關鍵性作用。

作者簡介

馬克·格蘭諾維特,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JoanButlerFord教授,曾任該校社會學系主任,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最知名的社會學家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網路和經濟社會學。

媒體評論

誰會想到本書的書名如此平凡,卻提出了關於社會結構甚至社會政策的極其尖銳的問題。本研究對從一個精心設計的職業、技術、管理雇員樣本收集來的數據進行了巧妙而簡潔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有關勞動力市場的經濟理論的關鍵性議題,同時從社會網路視角,切入了社會結構理論的重要議題。
——Edward0,Lauman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這真是一項迷人的研究!格蘭諾維特的主要興趣,在於利用社會學理論方法,弄清勞動力市場中的各種聯繫的本質,通過這些聯繫(朋友和親戚),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得到了傳遞。
——HerbertParnes,IndustrialandLaborRelationsReview

目錄

中譯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致謝
導論
第一篇 邁向因果模型
第一章 “工作搜尋”與經濟學理論
第二章 關係人及其信息
第三章 信息流動的動力
第四章 空缺結構的動力
第五章 關係:建立與維持
第六章 生涯結構
第七章 某些理論性結論
第二篇 流動與社會
第八章 流動與組織
第九章 比較的視野
第十章 套用
後記:重新思考和一項新的議程
附錄A 研究設計與操作
附錄B 編碼規則與問題
附錄C 致被訪者的信和訪問程式
附錄D 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
參考文獻
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前言

很榮幸為《找工作》中譯本的讀者撰寫序言,因為這個主題與世界上最急劇增長的經濟的參與者——中國——特別相關。雖然本研究的原始資料是在30年前的美國收集的,但是我相信,本研究與中國的情況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正如我在1994年《找工作》第二版的“後記”中表明的,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展的後續研究揭示了:儘管經歷了技術創新的重大波動,但是關係網路在人職配置中的重要性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

精彩書摘

第一章“工作搜尋”與經濟學理論
目前研究的主題與經濟學的勞動力市場理論存在某些重疊。在古典的觀念中,勞動力是商品,像小麥或鞋子一樣,因此從屬於市場分析:僱主是勞動力的買方,雇員是勞動力的賣方。工資(或按照更精緻的公式來表達,一名工人通過從事一份既定工作所自然產生的全部收益)以價格來類推。供給和需求按照通常的方式運作以建立均衡。勞動力價格在短期內波動直到達成一個市場接受的單一價格。對於同類的工作而言,工資差別和失業是不可能的;支付高於勞動力均衡價格的報酬的公司將吸引那些工人離開支付較低工資的公司。供給超過需求將降低勞動力價格。失去雇員的公司同樣將被迫提高工資。短期失業的工人會為工作而投標,因此將工資降低到某個點,他們與目前正在工作的工人一起在一個新的更低的均衡工資水平上被僱傭。這個雅致的包裹將工資、失業和勞動力流動聯繫起來。
然而,像完美的商品市場一樣,完美的勞動力市場也僅僅存在於教科書中。顯而易見,失業是存在的。關於工資差別,近期的一部勞動力經濟學教科書概述了許多經驗研究,甚至“在缺乏集體討價還價的情況下,僱主將繼續不確定地向同一地區、嚴格可比的工作條件下相同等級的工人支付不同的工資……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市場工資”(BloomandNorthrup,1969:232)。雷諾茲在紐哈芬(NewHaven)的一項詳細的經驗研究中得出了如下結論:勞動力流動和工資決定因素或多或少是獨立的;勞動力流動並不對工資產生影響,“勞動力的自願流動……似乎更多地取決於工作獲得上的差異而非工資水平上的差異”(Reynolds,1951:230)。布朗,在其有關大學教授的研究中,將學科分為過度供給和過度需求教師的兩個類別。
他自然假定,屬於過度需求學科的工作變動者將比屬於過度供給學科的教師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雖然在這個方向上有某種傾向,但他報告說這不是“決定性的”,“通過將學科分為過度供給和過度需求來反覆地解釋市場行為中的差異,並沒有產生所期望的任何結論性證據,如關係”(Brown,1965b:117,118n;關於過度供給和需求指標的根據,參看第87-91、354、361頁)一些因素對完美的勞動力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慣性、社會和制度壓力對經濟學理論所預期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施加了限制(參見Kerr,1954;Parnes,1954)。工會的協定和社區的限制阻礙了僱主調整工資以滿足供給和需求(參見Reynolds,1951:第7-9章)。與當前討論最相關的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
市場的新古典理論一般將市場參與者掌握完全的信息視為一個完美市場的必要條件。在斯蒂格勒被廣泛引用的價格理論的論述中,這被描述為一種充分條件(stigler,1952:56)。但是,在試圖構建商品市場中行動者行為的博弈論模型時,正如舒必克(Shubik,1959)所指出的,精確地說出“完全的信息”的含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新古典綜合理論的創立者,避免對此問題做出正面回答,他說,“對於我們的論點來說,任何交易者(買方或賣方)完全了解市場環境是不必要的”(Marshall,1930:334)。他認為,只要每一個參與者嚴格地按照他的供求計畫行事,將最終達成均衡價格。在這個論點中,他似乎假定:買賣雙方至少意識到參與交易的所有人的身份及他們當前的出價(或價格)——而了解他們的全部供求計畫是不必要的。斯蒂格勒評論道,“紐約市家政服務市場是不完美的,因為一些女僕的工資低於某些潛在僱主願意支付的工資水平,而一些女僕的工資高於失業女僕願意接受的工資水平”(Stigler,1952:56)。人們會質疑,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因為報酬過低的女僕並不清楚許多潛在僱主的身份,支付過高工資的僱主也不知道在較低工資水平上誰是可以僱傭的。顯而易見,知道這些人的身份是決定在何種條件下他們將提供(或購買)服務的先決條件。
關於不同勞動力市場中工人實際上掌握了多少信息,並沒有達成一致,然而,似乎清晰地存在相當的無知。雷諾茲堅持認為,工人所了解的“其他公司工資和非工資的就業條款的知識多於自己的公司……但是工人聲稱對其他公司的了解多數是不精確的”(Reynolds,1951:213)。對僱主一般狀況的了解甚至更少;然而,所有人都承認,幾乎沒有僱主了解所有或多數潛在求職者的情況,而這些人將要填補已經開放的職位空缺。僅僅在過去10年中,經濟學家開始提議研究信息在市場中如何被獲取和傳播的問題。所提出的多數模型涉及“搜尋行為”,買賣雙方積極地試圖確定彼此的身份和出價。理性行動者運用邊際效益原理以使功效最大化滲透進這些模型中。斯蒂格勒最先提出了這類分析,聲稱“假如搜尋成本等於期望的邊際收益,那么將會達到搜尋的最佳狀態”(Stigler,1961:216)。按他的觀點,消費者的搜尋成本被近似地按照他們接近的賣方的數量來測量,“主要成本是時間”(Stigler,1961:216)。他並沒有考慮買賣雙方如何確定彼此的身份,這是勞動力市場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對一般的商品市場具有某種套用價值。確實,人們希望明確區分搜尋的兩個階段:(1)發現買方(或賣方);(2)確定他們的出價。對雷斯(Rees,1966)的一些評論加以改編,我們可以將搜尋的第一階段稱為廣度搜尋,將第二階段稱作深度搜尋。這種二元分類不太適用於高度標準化的商品市場,在這裡一份出價的本質像制定出價的人的身份一樣直截了當。但是,例如,在勞動力市場中,僱傭或提供服務的一份出價的本質存在許多微妙之處,收集有關每一個出價的信息將比發現誰做出了出價更耗費時間。實際上,一位工作搜尋者必須在兩個方面做出權衡:他所發現的正在出價的人越多,查明每一個出價的可能性越小。
當然,某些深度的搜尋活動將優先於僱傭,特別是在高層次的工作中。在商品市場中,某人以每蒲式耳K美元的價格提供小麥,一般能夠確保你可以從他那裡購買。在最壞的情況下,他賣給你的少於你所需要的(小麥完全是可見的,像古典商品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