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

《戰後》

《戰後》(After the Battle)又譯作《戰鬥之後》、《戰役之後》,由尤斯利·納斯爾拉執導,法國和埃及出品的電影,2012年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

基本信息

電影資料

《戰後》海報《戰後》海報

中文譯名:《戰後》(《戰鬥之後》、《戰役之後》)
外文名:BaadelMawkeaa(法語)、AftertheBattle(英語)
導演:尤斯利·納斯爾拉(YousryNasrallah)
主演:蒙娜·沙拉比(MennaShalabi)、巴瑟姆·薩馬拉(BassemSamra)、納哈德·艾爾·瑟拜(NahedElSebai)
編劇:尤斯利·納斯爾拉(YousryNasrallahOmarSchama)
攝影:SamirBahsan
美術指導:MohamedAtteya
配樂:TamerKarawan
監製:WalidEl-KordyGeorges-Marc
類型:劇情/歷史
上映日期:2012年3月(法國)
獲獎記錄:第65屆坎城電影節(2012)-金棕櫚獎(入圍)。

劇情梗概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是一位政府武裝成員,在2011年初的埃及革命期間,他參與了“駱駝之戰”並襲擊了示威民眾。之後他丟掉了工作,且遭受當地社區的驅逐,生活無望之後他遇到了一個有錢人,生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該片表現了底層人民對於革命和政治的態度,以及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人士對於革命和他人的態度。

穆罕默德是一個武裝部隊的成員,在埃及政府軍對民主革命的鎮壓中,他站在了政府的一邊。2011年2月2日,在塔希爾廣場上,他們襲擊了反對的人群。因為這件事,穆罕默德丟掉了自己的工作,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而且他的家庭也被所在社區驅逐。這一家人只好搬到了金字塔附近居住。就在全家人都非常絕望的時候,穆罕默德遇見了一個叫做瑞姆的年輕人。瑞姆在廣告業里工作,有錢但是世俗的瑞姆在開羅附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這種相識把埃及的兩個社會群體、兩種生存狀態聯繫了起來。

導演簡介

導演尤斯利·納斯爾拉導演尤斯利·納斯爾拉

尤斯里·納斯魯拉:1952年生,埃及電影導演。他出生在開羅一個科普特基督教家庭,畢業於開羅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1978年到1982年,他在貝魯特擔任電影評論家和導演助理。之後成為尤瑟夫·夏因的助理,其所屬埃及國際公司繼續發行他的電影。尤斯里·納斯魯拉的作品主要涉及左派、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流放驅逐等題材。

影片背景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捲北非,在突尼西亞之後埃及緊接著受到波及,2月2日,支持前總統穆巴拉克的駱駝隊伍沖入塔利爾廣場的集會抗議人群,造成嚴重踩踏事件,是為“駱駝戰役”。10月9日,倒穆成功後的民眾繼續在Maspero的電視台前集會,以要求全面民主選舉,遭到軍隊開火襲擊,導致3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是為“黑色星期日”。這場讓世界震驚的運動也打斷了導演納斯爾拉當時的新片計畫,於是他將鏡頭轉與關注這場革命,創作了以還原新聞全貌為努力的作品“戰役之後”。

影片評價

導演評價

劇照一劇照一

尤斯利·納斯爾拉在《戰役之後》中向人們提供了一張視角獨特的歷史遠景,展示出革命對普通人造成的持續不斷的影響。納斯爾拉表示:“2011年1月,我正有一部新片即將開拍,就在這時,革命突然爆發,影片拍攝也因此受阻。我拜訪了一些導演朋友,發現他們對街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的興趣遠遠大過他們自己手中的電影,我開始覺得有必要去捕捉那種可能轉瞬即逝的革命精神。”尤斯利·納斯爾拉坦言,自己在創作中受到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羅伯托·羅西里尼的影響,“我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很多羅西里尼的早期電影,學習他將歷史與現狀結合的敘事方式,《羅馬不設防》、《戰火》、《德意志零年》都是通過虛擬的故事將宏大的歷史與個人經歷相結合的作品。

1951年的歐洲》更是展現出一個國家站在歷史黑暗面、丟失了尊嚴之後那傷痕累累的靈魂。革命期間曾經每天都聽到的那句口號,至今依然在我的腦海中迴旋不去,‘生存、自由、尊嚴’。我們如何才能夠擁有它們?我們如何找到丟失的尊嚴?而對於那些曾處在歷史對立面的人來說,他們又將如何生存下去?”

其他評價

劇照二劇照二

★《戰鬥之後》揭露了受幾十年根深蒂固專制統治和偏見影響的社會態度,對片中的兩個陣營都進行了批判。瑞姆那種看似道德的做法,實則是影片意欲揭露的“偽善”的一部分,而並不代表導演自己的觀點。本片的視覺風格非常多變,既有冷靜理性的一面,也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這樣多樣的視覺風格是因為導演拒絕將自己的角色塑造成簡單而又符號化的人物。

導演尤斯利?納斯爾拉和另一位編劇奧馬爾-夏瑪在本片中用了一個在情節上幾乎是過於簡單的故事,來揭露埃及多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並沒有隨著獨裁者的垮台而消失。本片的三位主演都是埃及頂尖的演員,選角無可挑剔,流暢的運鏡和出色的布光,為全片帶來了豐富的戲劇性,新聞報導以及真實事件的片段也被很好的穿插在影片中。但因為本片所要探討的主題太過龐雜,以至其中一些值得深入的話題僅被輕輕觸及,並未深入探討。(評論者:JAYWEISSBERG-筱瑋譯)
★革命和愛情的故事,原本可以拍得轟轟烈烈,極之煽情。但導演沒有譁眾取寵,他選擇了相當低調的手法,從一個受了許多挫折,喪失了自信和自尊心的反英雄角色著手,描述了他從為了維護當政者沖入廣場到他最後加入革命民眾在廣場一起吶喊的一段心路歷程。我們也看到了女主角的轉變,從一個熱衷於保護動物不受虐待,空談女性主義,男女平等的女人轉變成了一個真實生活的參與者。兩個主角的關係也從情慾轉變成友情和真誠的關切。

影片是在Nazlet村實地拍攝,此前導演在這個村里拍過電影,與村民已經建立起友情。片中的臨時演員也都是村民,因此整部片子給人很真實的感覺,不單顯示了在這場革命中處在夾縫中的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也顯示了村民在希望和現實的矛盾之間的遲疑,他們恐怕被背叛。導演已拍攝過多部成熟的作品。他對場面的駕馭和氣氛的營造能力,顯示了他深厚的功力,我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好片。(影評人:梁均國)

劇照三劇照三

★與很多同類影片相似,導演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中,選擇了一個受衝擊最大的社會底層人士穆罕默德,和一個生活無憂的中產階級形象瑞姆。穆罕默德所代表的小百姓,對於何謂革命何謂政治毫不關心,只惦記國家能夠恢復正常,迎來曾經如織的遊人,好賺錢餬口。而有著平等博愛理想的時尚女性瑞姆,始終為國家和同胞著想,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讓國家進步,開啟民智。

隨著兩個人交往的加深,以及對於穆罕默德家裡的拜訪,瑞姆逐漸了解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底層人士的生活情況和處世哲學。而兩個人之間矛盾衝突的爆發,則將埃及民主革命對於普通百姓的影響表現的十分到位。在影片結尾,彌留之際的穆罕默德又一次開始攀登童年時的金字塔,而隨著其喘息漸弱,影片鏡頭緩慢的移向金字塔的頂端,長達一分鐘的空鏡將金字塔的高度表現的令人窒息。

導演也用這樣一個相當明顯的鏡頭表現了自己的看法,革命也許是正確的,但是革命之路長的令人心悸。看了《戰鬥之後》,不禁令筆者想起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的伊朗影片《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同樣是講社會問題和國家政治環境,後者能夠在緊扣故事的前提下,用一個個真實豐滿的人物,完成對社會的描寫,可謂潤物細無聲;懷著同樣目的的《戰鬥之後》,不小心用時長來作為講故事的前提之一,其中某些分支劇情較為平淡。同時女主角瑞姆的角色過於理想,難稱立體。

榮譽與花絮

2012年5月17日,埃及導演尤斯里·納斯魯拉攜新作《戰鬥之後》亮相第6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角逐金棕櫚大獎,這是尤斯里·納斯魯拉首次入圍坎城電影獎。電影節開幕後第二天《戰鬥之後》舉行了首映式,尤斯里·納斯魯拉攜三位主演盛裝亮相紅毯。他表示,希望通過與喜劇演員的合作,反映時局變化中小人物命運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