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

《我的1919》

《我的1919》黃健中導演,陳道明和許晴主演。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巴黎和會事件為題材的,在這次會議上,西方列強強迫作為戰勝國一方的中國接受喪權辱國的戰後條約,從而引發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對於中國的意義當然遠遠不只是舉起了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戰旗,而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它使國人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泱泱文明古國,由於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的落伍,因而現代化實際上成為了五四精神最核心的關鍵字,這一歷史性的階段,對於這以後中國的百年歷史,應該說都產生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我的1919》《我的1919》

《我的1919》黃健中導演,陳道明許晴主演。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巴黎和會事件為題材的,在這次會議上,西方列強強迫作為戰勝國一方的中國接受喪權辱國的戰後條約,從而引發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對於中國的意義當然遠遠不只是舉起了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戰旗,而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它使國人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泱泱文明古國,由於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的落伍,因而現代化實際上成為了五四精神最核心的關鍵字,這一歷史性的階段,對於這以後中國的百年歷史,應該說都產生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演職人員

《我的1919》我的1919 (1999)製作團隊 職員表

黃健中.... 導演

黃丹.... 編劇

唐婁彝.... 編劇

張中平.... 攝影

曹彪 .... 製片人

張懷強.... 製片人

王大為 .... 製片人

我的1919 (1999)演員表

陳道明.... 顧維鈞

何政軍.... 肖克儉

許晴.... 梅

修宗迪.... 陸征祥

李建義.... 王正廷

Gerard Thirion .... 克里孟梭

Edward Meeks .... 威爾遜

Emmanuel Booe .... 勞合•喬治

Sarah Grappin .... 讓娜

Katia Tchenko .... 讓娜母親

Lucie Duchene .... 培德夫人

島岡現 .... 牧野

小野地清悅 .... 西國寺

Francois Gasco .... 奧蘭多

.... 裸男

王大為 .... 施肇基

郭靖宇 .... 魏宸組

薛山.... 岳昭煜

故事梗概

(圖)《我的1919》《我的1919》

1919年初,年輕的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剛剛跨上巴黎的顧維鈞就受到街頭妓女的奚落和一群傷殘退伍兵的洗劫。一戰後的巴黎已經推動往日的浪漫、飢餓、變態、仇恨瀰漫整個社會,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力爭取華工與法國工人同工同酬舉行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肖克儉年輕美麗的妻子梅,隻身帶著兩箱沉重的報紙、書籍從國內來到巴黎,顧維鈞受肖克儉的委託,到火車站接梅時,梅暈倒在車站大廳里。

一戰中國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處處受到歧視。日本野心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和會的辯論會上,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顧維鈞以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日本全權代表收野的一塊金懷表,激怒牧野,指責斥之為盜賊,這正落入顧的圈套。顧維鈞反詰:日本掠奪了中國山東省,是不是世界的盜賊呢?一塊懷表引起牧野如此憤怒,那么山東三千六百萬百姓丟失山東該不該憤怒,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呢?繼而,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主權、經濟等諸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發言獲得全世界與全國一致稱讚。

肖克儉獲釋後一直積極投入發動民眾、喚醒民眾的工作。但是,他的偏激也使他和朝鮮的革命者一起採取極端的手段爆炸日本代表團的旅館,恰巧,巴黎發生了刺殺法國總理,巴黎和會執行主席克列孟梭,一時間人們議論的矛頭紛紛指向朝鮮和中國。 顧維鈞和肖克儉對巴黎和會的前景,採取的鬥爭方式產生分歧。梅處在兩人之間,她從崇拜肖克儉,漸漸轉向同情、支持、繼而贊成顧維鈞。與此同時,顧維鈞住所女房東的女兒讓娜(一個法國沒落貴州家庭的姑娘),也對顧維鈞產生傾慕之心。 和會最終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孫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國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也在巴黎集會抗議。顧維鈞和中國代表團多方斡鏇,試團扭轉和會決定,均遭失敗。軟弱的北洋政府竟逼代表團曲從列強旨意,在和約上籤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既不願簽字,又無力抗爭,只好避走巴黎,最後代表團剩下顧維鈞和南方軍政府代表王正廷兩人。顧維鈞在尋找更好的外交鬥爭途徑時,被肖克儉領導的華工、留學生、華僑誤以為軟弱而遭毆打。法國姑娘讓娜鳴槍救出顧維鈞。此時,連同對中國始終冷漠、輕視的讓娜母親也同情中國,向顧維鈞表示:“中國不應該簽字,那是不公平的!”她讚賞顧維鈞的智慧和愛國情懷...

故事背景

(圖)《我的1919》《我的1919》

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顧維鈞無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作為一名年輕的外交官,他勇敢,機智,才華橫溢,具有極強的愛國情感,他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傾盡了全力。面對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待客的無禮,他表現得不卑不亢,嚴肅而自信,得到了對方的尊重;在巴黎和會的發言中,他機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個懷表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強占山東的強盜行為,這更是轟動了整個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誘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蔑視,體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可是,顧維鈞更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讓他悲哀,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只是在想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他領導的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膽怯懦弱,早已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拋到一邊。顧維鈞這邊還在義正詞嚴,據理力爭,那一頭卻一封封電報催著要代表團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籤字。我在想,當他接到這一封封要命的電報時,是多么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讓他悲哀。同樣是外交官,同樣是談判代表,他的同事卻害怕承擔責任,沒有人敢出席會議,出席會議也不敢發言,都把重擔往顧維鈞身上推,而當顧維鈞的演講取得成功時,又指責他“耍小伎倆,非大國風範”,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嫉妒,和這樣的同事共事,讓他是多么寒心。

幕後花絮

陳道明接受顧維鈞這個角色前,曾詢問誰導演這部戲,這對他很關鍵。答曰:黃健中。他點點頭,表示信得過。不過,他還是向黃健中發出了兩個疑問:

其一:你準備將影片拍成什麼樣?

其二:是你自己有信心、有激情,還是作為一項任務,不得不拍?(“任務”,蕎麥註:本片是國慶50周年的獻禮片。拍成後,官方評價很好。廣電總局主管電影的副局長趙實對本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做了很高評價)

黃健中的坦然與真誠使陳道明相信他付出的是一個藝術家的良心和使命。

影片最後一場戲,陳道明十分看重。他認為,影片結尾的發言絕對不能慷慨激昂。顧維鈞在和會的每一次發言黃健中都是一次拍兩條,一次比較慷慨激昂,一次比較平和地處理。陳道明說,黃導,你最後選擇哪一種對我很重要。黃健中告訴他,全部選擇慷慨激昂的。陳道明說,如果和會第一次發言你選擇慷慨激昂,我希望“拒簽”的發言我要冷靜些,帶有比較沉痛的低調。黃健中說可以。陳道明說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台詞都沒有力量,必須有相當感性化的台詞。黃健中說不妨由你來寫。所以結尾這段台詞就是陳道明自己寫的。黃健中一個字也沒有改。拍攝的時候,陳道明說黃導我能不能一個鏡頭一氣呵成。黃健中又表示同意。這樣這個鏡頭從他離開座位走到台前一直到發言結束他離開會場,都是一條鏡頭下來的。

導演介紹

黃健中,中國電影導演,祖籍福建晉江縣,生於印度尼西亞泗水。1960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師從崔嵬、陳懷皚。曾任場記、副導演、導演。他的作品《小花》獲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龍年警官》獲第14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和廣電部優秀影片獎;《過年》獲第15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和廣電部優秀影片獎、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特別大獎及最佳女演員獎、台灣中時晚報大陸電影推薦獎; 《如意》獲新時期人道主義優秀影片獎;《良家婦女》獲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評審獎、第18屆西班牙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印度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該片在國際電影節先後獲八項獎。除導演外,十年來發表了多篇電影理論、評論文章,有《從電影的藝術容量談視覺元素》、《人、美學、電影》、 《日常生活元素的聚合體》《電影應該是電影》等。

獲獎項目

劇本獲第三屆夏衍電影文學獎一等獎

精彩視點

該片作為建國50周年獻禮影片中唯一一部歷史題材影片,選取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從一個外交官的經歷展示了80年前中華先驅的英雄壯舉,在今天看來,仍然令人深思。可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緻"。

影響

(圖)《我的1919》《我的1919》

拍攝在1999年的《我的1919》,敘述故事的年代與事件產生的年代相距已經整整80年,事件的當時性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講述故事的年代注定了對故事的講述。所以,影片儘管所塑造的主要"正面形象"顧維鈞、肖克儉等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故事的環境也在法國巴黎,但五四前後,以國家的現代化為背景的中西文化衝突,以魯迅、胡適、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反省,五四運動那種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精神在影片中都很少被感受到,影片整個敘事結構是以西方國家對中華民族肆無忌憚的欺辱和中國人對這種屈辱的義正詞嚴的抗爭為基本敘述框架的,影片極力渲染和烘托一種民族尊嚴和民族情緒,很少關注西方各國為什麼能夠如此無視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數千千萬人的民族利益;更很難回答既然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

評論

《我的1919》在製作上的精良,場景氛圍營造上的細膩,光調色調上的造型感,甚至表演上的激情投入應該說都使影片在工藝藝術上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故事,似乎它顯得多少缺乏歷史本身的厚重,也缺乏穿越這段厚重歷史的理性力量,它是一部融入了許多現實規定和現實情景而虛構出來的一部主流情節劇,1919的歷史提供了一個虛擬的舞台,演出的更像是1999那種慷慨激昂的國族想像。《我的1919》的虛構策略並不偶然,它通過國族想像努力融合國家意識與民眾心理,演繹了一出凝聚民眾同甘共苦、一致對外的耐人尋味的現實戲劇。

陳道明性格中有道家的清氣、隱逸之氣,他的一些角色總能給人一股清爽感,如八王、如劉非、也比如這個顧維鈞(比如我看曾江的黃藥師,也有很清爽的感覺)。劉非和八王的共同特點是帶點慵懶(恰似扮演者本人~)。英風俊朗中帶著繾倦慵懶,這種奇妙的綜合氣質,是單純的造型達不到的效果。劉非在表演上呈現出詼諧機趣的生活化特點,八王劍眉入鬢,悠然淺笑,蘊藉舒緩,英氣逼人,眉目流轉之際醉人無算。

《我的一九一九》我一共看過三次。後兩次都是在學校看的。此片是愛國主義教育片,學校一到什麼重大紀念日,就拿出來給學生放。還記得當時看片的情景,陳道明一出場,女生就尖叫;到了在巴黎和會上慷慨陳詞,“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那個此起彼伏的尖叫和雷鳴般的掌聲就更不用說了;到了顧維鈞為國事委屈,被不明真相的民眾暴打圍毆,陳道明那個狼狽,渾身是血,眼鏡破裂,衣衫破碎,頭髮凌亂,我卻看到銀幕上陳道明一言不發,面無表情,薄薄的鏡片後寫滿了淡定,身邊的女孩尖叫聲又起,“好酷啊!”——民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竊以為陳道明這時的酷,去形存骸,已然酷過了聶明宇的黑衣墨鏡皮手套;而到了片末,陳道明散發白衣,薄薄的鏡片蒼白的臉,一個人默默彈鋼琴,琴聲如訴,顧維鈞臉上卻無絲毫表情,仿佛哀莫大於心死,痛到深處已不知痛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