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

《外交案例》

《外交案例》總結了外交史上的19個案例,給予參考。

19個經典案例剖析,40年外交經

《外交案例》外交案例
驗總結,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的外交探索與實踐。
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里,外交的作用上升,事實上中國的外交已經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吳建民同志這本《外交案例》用作教材我認為是一件好事。
錢其琛

【基本資料】

作者: 吳建民 著
出 版 社: 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2-1
字數: 172000
版次: 1
頁數: 357
印刷時間: 2007/12/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008758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政治 軍事 >> 政治 >> 外交、國際關係

【內容簡介】

2003年7月,吳建民卸任中國駐法大使,就任外交學院院長,在錢其琛副總理和外交部的領導及外交學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外交學院開設了"外交案例"課程。本書即在此基礎上編寫而成。
全書集中了19個案例,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第二類是1991年到2003年中國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類是危機處理,特別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19個案例內容充實,富有教益。
《外交案例》的體例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背景中國外交面臨的選擇、具體操作過程、啟示。前三部分儘可能把主要情況介紹清楚,"啟示"部分大體上是作者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錢其琛同志為本書撰寫序言,指出:"吳建民同志這本《外交案例》用作教材我認為是一件好事。"

【作者簡介】

吳建民:1939年生於重慶。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61-1965年,常駐布達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總部,任代表翻譯。曾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紐約)任二秘、參贊等職,任中國駐歐共體使團及比利時使館參贊。1991-1994年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1994-1998年,歷任中國駐荷蘭大使、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1998-2003年,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展覽局主席。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外交大智慧
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
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
韓敘大使1989年在美國棕櫚灘論壇俱樂部的演講
第二部分 逆境外交
1989年斯考克羅夫特兩次訪華
中國與第一次海灣危機
1991年美國國務卿貝克訪華
1992年李鵬總理出席安理會首腦會議、達沃斯論壇年會並訪問西歐
第三部分 首腦外交
1993年江澤民主席出席APEC首次峰會
江澤民主席與席哈克總統互訪故鄉
胡錦濤主席出席埃維昂南北領導人對話峰會
第四部分 外邊外交
1996-1997年的日內瓦人權鬥爭
駐法使館是如何參與我國
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
第五部分 使館工作
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股權重組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建立
中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
中國參加“伽利略計畫”
第六部分 危機處理
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
中國對“9·11事件”的快速反應
駐法使館是如何應對“非典”危機的
書摘插圖
顧維鈞在1919年
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
顧維鈞1888年生於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學。1912年,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顧維鈞,接受了剛剛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的邀請,返回中國擔任總統府英文秘書。1915年,顧維鈞出任中國駐美國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會。
顧維鈞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有人曾問過晚年的顧維鈞,搞了一輩子外交,最得意之舉是什麼?他回答說是巴黎和會。其女兒顧菊珍說:“中國現代史表明,先父顧維鈞是在國際會議上對列強說‘不’的第一人。”以顧維鈞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使Et本通過和約竊取德國在山東權益的企圖受挫,在中國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案例著重研究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拒簽對德和約的情況。
一、背景
(一)中國與“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中國人覺得在歐洲打仗離中國很遠,與我關係不大。中國政府遂宣布中立,並照會各國,聲明在戰爭中不參加任何一方。交戰國均表示承認中國為獨立國。不久,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協約國為拉中國參戰,曾許諾“保證中國會取得大國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對德奧宣戰。中國宣布參戰後並沒有派兵到歐洲作戰,但曾派遣華工前往法國和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為協約國集團戰地效力,並且為協約國家提供了大批糧食等援助。
“中國參戰後,協約國相繼向中國保證,支持中國享有國際大國地位,並於9月8日對中國所提出的參戰條件作了答覆,同意:一、庚子賠款暫緩5年償還(俄國只允暫緩一部分),不另加利息,並撤銷對德奧的賠款;二、增加5%關稅的原則,具體辦法另行議定;三、天津周圍20里內中國軍隊可以暫時駐紮,以防範德奧兩國僑民的行動。”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持續四年零三個月之後,以德奧集團的徹底失敗告終。
(二)中國出席巴黎和會希望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897年,德國借“教案”事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次年3月6日,被迫與德國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除了賠償數百萬兩白銀外,條約還規定將青島及膠州灣租借給德國99年,山東正式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其在中國的權益理應歸還中國。而且,中國在一戰中對德宣戰,是名副其實的戰勝國,因此,自然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作為安排戰後新秩序的巴黎和會成為中國收回山東的最佳場所。中國朝野許多人士都期望通過巴黎和會廢除幾十年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以戰勝國的姿態在和會上一下子改變近八十年來受屈辱的歷史。1919年1月,中國派出以外交總長陸徵祥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
(三)日本力圖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1914年8月,日本政府以“承擔日英同盟的義務”為藉口,打著“保衛東亞和平”的幌子,宣布對德作戰,並對德國的租借地發動了進攻。日軍出其不意在其租借地不遠的後方龍口登入,向青島推進。這一舉動,事先並沒有通知中國政府,顯然是對中立國領土的侵犯。德國由於在歐洲戰場無法分身,在青島的抵抗只不過是象徵性的,僅兩天的工夫,戰爭就結束了。德軍投降之後,日軍進入並接管了包括青島在內的整個德國租借地,緊跟著控制了青島至濟南府的鐵路。
隨後,1915年1月剛從東京返回的日本公使要求特別會見袁世凱總統,公然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要求的內容共分“五號”,即五部分,其中“第一號”規定:要求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準許日本修建自煙臺(或龍口)連線膠濟路的鐵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