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史》

《戊戌變法史》

《戊戌變法史》是作者湯志鈞所寫的歷史圖書,2003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戊戌變法史戊戌變法史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1版(2003年7月1日)

叢書名:社會科學文庫.史叢

平裝:787頁

正文語種:中文

ISBN:9787806812006

條形碼:9787806812006

ASIN:B002W5RQ1M

內容簡介

《戊戌變法史》內容簡介:戊戍變法是中國近代資產階段改良派的變法運動是中國走向共和的歷史進程中重要的政台事件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瓜分危機和割地狂潮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培養骨幹著書立說公車上書救亡圖存組織學會發行報刊使維新變法運不斷高漲,其失敗的原因及留給後人的歷史啟示是發人深思的。

作者簡介

湯志鈞,1924年6月生。江蘇常州人,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東海大學客座教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史學”學科規劃組員(80-90年代)。1994年退休後,從事科研工作,並出版專著多種。

主要著作有《近代經學與政冶》、《經學史論集》、《戊戍史論集》、《戊戍時期的學會和報刊》、《鱗爪集》、《莊存與年譜》等。編有《章太炎年譜長編》、《康有為政論集》、《章太炎政論選集》、《陶成章集》、《戴震集》等,主編有《近代上海大事記》《西漢經學與政冶》,另發表論文百餘篇。

書籍評價

從體系上說,湯志鈞先生修訂本《戊戌變法史》是一種敘述史學,還沒有進入分析史學的境界,中國是史學大國,所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也主要是用來形容史籍的眾多,可迄今還沒有哪一部中國史書被稱為“經典著作”。魯迅讚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總體上卻把二十四史評為“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無論是太史公首創的紀傳體史書,還是後人發展起來的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史書,用現代史學觀念審視,無一不是敘述型的史學模式。這種史書實際上是由人物加事件的史料堆砌,缺乏揭示歷史本質規律的分析,沒有歷史研究的理論深度。這本新版的《戊戌變法史》仍然重複舊說,認定1888年康有為就“準備把改良主義思想同儒家今文學說結合起來,用改良主義的觀點對儒家學說作重新解釋。”《戊戌變法史》修訂本 第114頁 眾所周知,“改良主義”思想是十九世紀中葉,國際工人運動興起後歐美資產階級反對社會主義的思潮。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時,這種改良主義思潮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傳入中國,湯先生卻硬說康有為已經學得了改良主義思想,並“準備把改良主義思想同儒家今文學說結合起來”,而且立竿見影,“用改良主義的觀點對儒家學說作重新解釋。”這不是無中生有編造歷史嗎?
通讀湯志鈞新修《戊戌變法史》全書,很難看清中國人通過戊戌變法到底學到了哪些西方先進理論,戊戌年間中國人的知識結構思想內涵有什麼變化提升?顯然,作者對西學對於戊戌維新思想的影響重視不夠,對維新派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艱辛過程反應冷淡,而這正是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特徵。因此,湯志鈞先生新修《戊戌變法史》喪失了應有的歷史深度和理論深度。同時,新修《戊戌變法史》仍然沿襲對個別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架構,忽視了對整體社會思潮的研究。把康、梁、嚴、譚等人的思想作個案研究是必要的,但就戊戌思潮研究而論,還必須研究當時一般的社會思潮,研究思想家和一般人的思想差距和互動。在這一方面,吳廷嘉教授的《戊戌思潮縱橫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作了極有創意的探索。她從不同的角度、運用系統網路分析、層次和中介研究、結構分析等歷史研究方法,縱橫論述了戊戌思潮興起的原因、過程、高潮、性質、特點和作用,並把它同西方啟蒙思潮和日本明治維新進行了比較,走出了敘述史學的死胡同,展現了分析史學的新面貌。雖然不能稱為戊戌變法史研究的“經典學術專著”,但卻提供了一種研究新範式,生面別開,令人神旺。
從史料上說,湯志鈞先生新修《戊戌變法史》以史料詳實見長,但最大的問題是,作者對許多資料不加甄別、剪裁,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是照單全收。例如,大段大段地引用《康有為自編年譜》,陳千秋、梁啓超、梁啟勛、龔壽昌等人的回憶錄,清廷諭旨,朋僚函札,報刊文章,他人著作目錄,以及國內多家報刊早已發表過的畢永年《詭謀直記》全文長達4頁2900字,把這本研究性的著作像“拉橡皮筋”一樣拉長,從而模糊了史學研究和史料彙編的界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