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納·突擊》

《愛爾納·突擊》

《愛爾納·突擊》以一個憨直樸實的士兵內心發展為經,以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為緯,烘托出可愛的士兵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名詞、由凡人小事中深發出的哲理,讓人在詼諧的氛圍中得到感悟。

基本信息

話劇簡介

作者:蘭曉龍

《愛爾納·突擊》《愛爾納·突擊》

一個蝸居窮山溝的楞頭青,走向了國際軍事比賽的領獎台;一個連親爹都歧視的“龜兒子”,贏得了中國軍人的驕傲;一個心理有殘缺的弱者,憑藉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證實了自身的價值…… 

這就是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的話劇《愛爾納·突擊》為我們演繹的一個普通人的傳奇經歷,一個特種兵的平凡生活。乍一聽似乎不可思議,觀劇時卻引人入勝。

該劇的表象是一個孬兵成長為一名合格軍人的歷程,而它的深層則是一個人的心理、心靈、精神和品格的冶煉經過;也是一個班、一個連、一支軍隊對士兵的鍛造,還可以聯想到一個民族對兒女的培育。然而,諸多的意義都融化在了主人公許三多鮮明而生動的形象中。

這個形象從出台到謝幕,串聯起一組組戲劇片斷,跳躍式行進,斷面式鋪展,折射著一行行人生足跡,描繪出一道道情感風景線,更多的是一處處性格的亮點,在大量鮮活的細節積蓄中,豐滿著一個典型人物的塑造。該劇處處洋溢著的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的軍營風情、獨特的人物、鮮活的個性、風趣的語言、機智的火花,都是戰友話劇團藝術風格的再現,是根植於那片肥沃土壤而生長出的新枝嫩葉。

反映的形象

《愛爾納·突擊》無疑是一部反映連隊生活,塑造士兵形象的上乘之作,如果把這齣戲比作一塊好鋼,那么鍛造它的大熔爐便是整個創作群體。而這一創作群體本身,又是另一個更大的熔爐所鍛造出的鋼。

具體的劇本

時間:1995~2001年

人物

《愛爾納·突擊》 《愛爾納·突擊》

許三多———愛爾納中國隊第二戰鬥小組成員,某機步團裝甲偵察連二級士官。

許百順———許三多的老爹,南方某山村的農民。

班 長———某機步團裝甲偵察連鋼七連三班班長。

伍六一———某機步團裝甲偵察連鋼七連三班班副。

連 長———某機步團裝甲偵察連鋼七連連長,後升為師屬裝甲偵察營副營長。

袁 朗———愛爾納中國隊第二戰鬥小組領隊,特種兵,中校。

三班士兵,周衛國,鄧友,醫官,警察。

劇目評價

觀眾如是說

《愛爾納·突擊》《愛爾納·突擊》

許先生是陝西省宏盛集團總經理,說起話來斯文中充滿了激情:“我曾經是一名軍人,一邊看戲一邊流淚,可以說這部戲勾起了我很多軍旅回憶,讓我感動。當兵前我和劇中人許三多一樣,也是個山里娃。就是那段永生難忘的軍旅生涯鍛造了我,培育了我,給予了我永不妥協、永不放棄的軍人品格。”漂亮開朗的陳愛玫,是西安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她看完戲後興奮地說:“從沒有看過沒有一個女性角色、沒有一句關於愛情的台詞、卻這么吸引人的戲,這太奇妙了。原來軍人是如此的純粹和無畏,他們身上表現的陽剛之美有著無與倫比的光華。感謝戰友,讓我對軍人和軍旅戲劇有了嶄新的發現和認識。”張雷是位一級士官,從寶雞專程趕到西安看這場戲,因為沒有買到票,他舉著自己的士兵證央求了好半天才擠進劇場,站了近兩個小時看完的戲。他說:“舞台上的每一個士兵都像我身邊的戰友,包括他們說話的神情,他們幹活的勁頭,他們爭吵的話語。但這部戲也給我很多教育和啟發,說實話,今年我打算退役,可許三多說服了我,回去我也要說服我父親,只要部隊需要,我是絕不會離開部隊的。”孫小姐是台灣清華大學文學所的博士生,看完戲後的第二天自己找到了劇組,要求購買該劇的劇本和錄像,她用理性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感受:“我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到大陸,更是第一次看大陸軍人的話劇,我十分感動,而我的感動在於,我們兩岸之間沒有距離,我們兩岸青年人的嚮往和追求也沒有距離,台灣現在很缺少這樣陽剛和正氣的藝術。如果這台戲能到台灣演出,它的衝擊力和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我相信台灣的青年會喜愛這樣的藝術作品,也會渴望這樣豐美的精神食糧。”當劇組把劇本和VCD光碟無償贈送給她時,她熱淚盈眶。
專家如是說

《愛爾納·突擊》《愛爾納·突擊》

這部戲以當代軍人生活為藍本,濃墨重彩地表現一個小人物的成長過程,把英雄一下子拉近到觀眾身邊,讓戲劇界專家們為之耳目一新。從劇本創作之初就受到戲劇界專家們的好評,在歷經多次研討和反覆修改加工後,該劇被打磨得越發精緻和精彩,逐漸走向精品之列。《劇本》月刊的副主編溫大勇評價此劇:“細緻的寫法、細節的運用、個性化的色彩、機智而賦予哲理的語言和喜劇性處理,使這部作品塑造的人物令人難以忘懷。”“梅花獎”獲得者吳軍滿懷激情的表演也是一次突破,他對角色的把握和處理別具一格。陝西文聯副主席、文藝評論家蕭雲儒說:“我非常喜歡這個戲,看後能給人一種對人生價值的估量和啟迪。”原中央歌劇院副院長劉恩榮說:“這部戲運用了大量軍營生活片斷,很少用僵硬的套話作台詞,語言清新自然,風趣幽默,人物性格鮮活,讓觀眾含著眼淚開懷大笑,抿著笑嘴體味崇高,感受到的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從普通人中走出的英雄,這英雄的形成還有很多偶然性。這是真實的,也是打動人的方式,是該劇的成功所在。”

演出單位

戰友話劇團是一個具有66年的光輝歷史的戲劇團體,曾創作演出過《戎冠秀》、《戰鬥里成長》、《槐村莊》等許多優秀劇目,湧現出了胡朋、胡可、田華等一批知名老藝術家。但這部戲中蘭小龍、孫文學、魏金虎、吳軍、王旭峰、高志強、彭澎等主創演人員,卻是一個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年輕集體,他們傳承著老“戰友人”的傳統,熱愛軍隊、熱愛生活、熱愛士兵,積極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自己的雙手深深插入火熱的軍營生活,撈取鮮活的生活素材,為軍旅戲劇的繁榮發展而努力著。戰友話劇團近年來先後推出了話劇《熱血甘泉》、《這裡通向天堂》、《綠蔭里的紅塑膠桶》,電視劇《中國儀仗兵》、《我們的連隊》等多部有影響的作品,都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許多作品都與當代軍人和火熱的軍營生活息息相關。主演吳軍說:“這部戲不是我在演,而是部隊中那些生龍活虎的兵們在演,是他們給了我塑造人物的源泉和靈感,舞台上的鮮活來自生動的生活,士兵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不過是他們的代言人。”導演魏金虎告訴筆者:“這部戲的每一個演員和舞美工作人員都參與了導演工作,他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角色和語言精心揣摩,精益求精,就像一個精緻的鐘表,我不過是那個按下開始鍵的人。”戰友話劇團政委郭自強認為,今天的成績只能說明我們過去深入生活的一點積累,只有更好地深入部隊、深入到官兵們中去,才能提煉和創作出不愧於這個偉大時代的藝術精品來。團長翟迎春一語點題:“‘戰友人’都有一種情結,我們稱此為英雄情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