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納突擊

愛爾納突擊比賽是國際上強度最大、條件最艱苦的偵察兵比賽。前身為始於1992年的國際偵察兵競賽,由愛沙尼亞國防部、國防軍司令部等機構主辦,邀請各國特種隊參加,地點選在堪稱世界作戰環境最惡劣的愛沙尼亞東北部的原始森林裡,競賽以高難度、大強度、遠距離、多課題和“驚險慘烈超乎想像、真槍真彈酷擬實戰”而聞名世界。

愛爾納突擊

愛爾納突擊點擊查看大圖
始於1992年的國際偵察兵競賽,由愛沙尼亞國防部國防軍司令部等機構主辦,是遠距離敵後滲透偵察作戰對抗學習活動,邀請各國特種隊參加,地點選在堪稱世界作戰環境最惡劣的愛沙尼亞東北部的原始森林裡,競賽以高難度、大強度、遠距離、多課題和“驚險慘烈超乎想像、真槍真彈酷擬實戰”而聞名世界。
愛爾納比賽是國際上強度最大、條件最艱苦的偵察兵比賽。它強調在模擬實戰的背景下要求參賽的小分隊在“敵占區”內完成長距離、多課題偵察作戰任務。參賽隊員要在長達4天3夜近80個小時的時間裡,在環境惡劣的原始森林中,攜帶30-35公斤的裝備器材及生活用品,避開分布在各交通要道和必經之路的大量假設敵的圍追堵截,長途奔襲近100公里。中途還要分別進行攀登、劃舟、埋排雷、森林、沼澤地奔襲等14項技術科目的考核,期間只有不到3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它旨在通過很強的實戰性和苛刻的比賽規則檢驗參賽的各國偵察兵在複雜地形和體力超常消耗的情況下,熟練使用手中裝備以及協同作戰的能力。
中國與愛爾納突擊
1998年,中國特種兵首次應邀參加此項比賽,成為歐洲之外唯一被邀請的參賽國。今年,由廣州軍區挑選的10名偵察兵(其中兩名是預備隊員),代表中國特種兵第三次走進了這一賽場。這次參賽的國家還有愛沙尼亞、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挪威、丹麥、瑞典、瑞士、芬蘭等11個國家的28支代表隊,美國也首次派出了由國防部訓練處桑普特準將帶領的觀察團觀摩了比賽。8月2日至8月5日,經過4天3夜的緊張角逐,由8名參賽隊員組成的我軍兩支代表隊,在地形生疏、語言不通、賽情複雜的賽場上頑強拼搏,終於在14項技術科目中奪得了7項第一,並獲得了“最突出表現隊”殊榮,捧回了“優勝者”獎盃。為此,愛沙尼亞國防軍總司令艾爾·莫斯,特意為我國特種兵贈送了代表愛沙尼亞國防軍標誌的紀念牌。
78小時的競賽,休息時間不超過3小時。我軍偵察兵穿叢林過沼澤挑戰生理極限,長途奔襲150公里以上,走過了“人生最難走的一段路”
競賽的實戰性很強,規則也異常殘酷。隊員們要在長達4天3夜共78個小時的時間裡,在環境極其惡劣的原始森林中,長途奔襲150公里以上。中途還要分別進行攀登、過繩橋、劃舟、埋設地雷、通過雷場、獲取偵察情報、戰場救護、飛刀、識別武器裝備、乘車射擊、晝間自動步槍集體射擊、夜間遠距離射擊、2.5公里森林沼澤地越障奔襲等14項技術課目的考核。全程還設有9個控制站,隊員只有按規定時間前後不得超過5分鐘到達每個控制站後(無論早到或遲到1分鐘都要扣分,超過20分鐘扣42分),才臨時賦予該站競賽項目,並確定下一站位置。行動路線由隊員自行選擇,但交通要道和必經之路均設有大量的假設敵進行圍追堵截。身負裝備器材、生活用品和食品達35-40公斤的隊員只有不停地奔走,才有可能按規定時間到達各個控制站,全程休息時間決不能超過3個小時。
“穿叢林,過沼澤,我們走過了人生最難走的一段路。”這是所有參賽隊員的共同感受。此話不假。競賽場設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地區東南部的原始森林區,2400餘平方公里(正面30公里,縱深82公里)的競賽區域裡,原始森林的覆蓋率達到90%,松枝、腐葉層層疊疊,枯枝、朽木七橫八叉,青苔遍地,無路可走。其中沼澤地占50%,有相當一部分沼澤地下有流沙,若“一不小心”陷進去就可能永遠上不來。最糟糕的還是那些無名的毒草,碰一下,皮膚便會立刻紅腫,像針刺般痛,幾乎每個隊員手上都有毒草留下的紀念:被刺的地方脫了一層皮。愛沙尼亞晝夜溫差大,氣候多變。78小時的比賽時間裡一天是烈日炎炎,有兩天是暴雨如注,有一天又莫名其妙地下了兩場冰雹。一身“迷彩”的隊員們,時而熱得汗流浹背,時而凍得渾身發抖,整個人就像剛從水裡撈上來一樣,作戰靴里隨時都可以倒出一攤水來。
開賽後的第二天清晨,一夜無眠的一小隊在控制站突然受領到任務:到湖中的小島上獲取偵察情報。翻譯王憲清主動請纓,穿著一條褲衩便跳進了刺骨的湖水之中,等他爬上岸後,隊友們借著晨曦發現:王憲清除了叼著情報的嘴是紅色的,全身都已凍得發紫,隊友們趕緊用“八寶粥”空罐煮了一罐生薑水,幫他驅走風寒。
二小隊隊員左勇,比賽第二天便被又濕又滑的青苔弄了個“四腳朝天”,左膝被一塊尖利的石頭碰傷,腫得像個“小饅頭”。按競賽規則,他完全可以退出,隊里也想讓預備隊員頂替他,但他硬是咬牙挺住了,全隊的止痛片都被他吃了個精光。
對於二小隊隊長陳新智來說,競賽最後的那段2.5公里的快速奔襲,無異於惡夢一場:70多小時的啃乾糧、喝涼水,把他的胃折騰得“舊病復發”,每走一步都感到胃裡“翻江倒海”。偏偏這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又是黑壓壓的一片沼澤地。但陳新智毫不猶豫地沖了過去。沒想到,一腳踩下去竟陷到腰部,這時一陣胃痛襲來,他只覺得自己還在不斷地下陷……“隊長,快來幫幫我!”在前面開路的隊友的一聲呼喚喚醒了他。陳新智強打起精神,看見不斷下陷的隊友,當即命令隊友撐著自己的身體向前挪動。不一會兒,泥漿便淹過了他的胸部,好在隊友踩到了一塊稍硬一點的地方,反過身用力把他拉出了“深淵”。
面對1000多名假設敵的圍追堵截,有3支參賽隊因交完罰分條而退出,其餘的外軍參賽隊交罰分條每人都在5張以上,而中國隊交罰分條人均不到兩張
為讓競賽更具實戰性和對抗性,愛沙尼亞在賽場派出了1000名國防軍戰士和民衛隊員,充當假設敵,對參賽隊員實施前堵後追。按規則,每名隊員在競賽開始時,口袋裡都裝有10張罰分條,每被假設敵抓住一次就要交出一張,每張扣罰6分,10張交完就算“犧牲”。如果一支小隊有兩人退出,就取消整支隊伍的參賽資格。而遇見假設敵,參賽隊員只能想方設法規避,實在無處可逃就得束手就擒。否則,就會耽誤到達控制站的時間,被扣10倍以上的分。在競賽中,有3支參賽隊因交完罰分條而被迫退出,餘下的參賽隊交罰分條每人都在5張以上。而中國隊交罰分條每人平均不到兩張。
一小隊隊員唐海軍是參賽隊員中的唯一一名士兵,平時身體棒得很。可沒想到,關鍵時刻卻拉起肚子,競賽途中,不一會兒就得“蹲蹲點”,好在有跑得快的底子,一次他被兩名假設敵發現後,撒腿就跑,遠遠把假設敵拋在身後,還調皮地沖他們招了招手。這事不知怎么被當地記者知道了,在報上寫了這么一段:“這名年輕的中國特種兵衝過封鎖線後,回頭向假設敵招了招手,仿佛在說,你們想追上我還得跟我學著點。”
比賽的第一天下午,二小隊的4名隊員不幸遭遇了假設敵,除了隊長陳新智快速跑進了密林,其餘隊員都被“抓”了。這時,唯一的一條路已被封鎖了。陳新智靈機一動:乾脆和被抓的隊友一道大搖大擺地走,讓他們以為自己已經交了罰分條。這一招果然奏效,假設敵還笑嘻嘻地招呼這幾名“俘虜”一同合了個影。
一小隊也是有驚無險地順利過關。那天下午,一小隊必經之路上有一座小橋,當時10多名假設敵在橋上防守。隊員們一番偵察之後發現,離大橋10多米處的下游,有一棵老樹倒在河中,自然架起了一條獨木橋。可走近一看,獨木橋不僅在“敵人”的視線範圍內,而且橋上生滿了青苔。但別無選擇的隊員們還是選中了這座獨木橋,他們緊貼著“橋身”,終於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假設敵的眼皮底下爬了過去。
戰場救護,也是對特種兵綜合素質的一個考驗。如果傷員對救護的方式方法不滿,他就不交出手中的情報,讓參賽隊要么扣分,要么無法參加下一課目的比賽。在到達F控制站後,二小隊面對的是一個車禍現場:一假設敵被一越野吉普“撞倒”在四輪之間,那時剛好下起了冰雹,地上的傷員大喊大叫,不肯與救護隊員配合。隊員們沒有像別的參賽隊那樣把傷員從車底下一拖了事,而是推走“惹禍”的吉普車,然後,輕輕為傷員包紮,並給予安慰,隊員們和藹的態度讓傷員在感動不已中交出了情報。二小隊成為這個課目中唯一沒有被扣分的隊。
強行軍150多公里,我軍偵察兵竟無一人腳上起泡。當地報紙評價說:“來自中國的特種兵就像安泰一樣,有永遠用不完的力氣,仿佛還能再進行一次這樣的競賽。”
78小時的長途奔襲,許多外軍的特種兵一瘸一拐地到達終點後,不是沉浸在走出“死亡”的喜悅里,而是一屁股癱在地上,急匆匆地脫去腳上的那雙又厚又硬的皮靴,可憐起那雙傷痕累累的腳來……而中國的特種兵,卻依然保持著良好的戰鬥隊形跑至終點,一個個面帶微笑地回答記者提問。當各國觀察員和圍觀民眾聽說中國特種兵的腳“如鐵腳板一樣,無一人起泡”時,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地報紙則評價說:“來自中國的特種兵就像安泰一樣,有永遠用不完的力氣,仿佛還能再進行一次這樣的競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集訓期間,隊員們除了進行射擊、軍事地形學、英語會話、戰場救護、汽車駕駛、製作爆炸裝置、操作電台等技術培訓之外,每天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身背20公斤的沙袋、腿綁2.5公斤沙袋跑5公里,隔天則是腳穿硬皮鞋跑10公里,接著又是蛙跳、鴨子走、百米衝刺、20至60公里不等距離的晝、夜間負重行軍等。日復一日的磨鍊,才練就了一雙鐵腳板。
這次競賽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檢驗參賽隊員戰勝飢餓疲勞、身陷絕境而不懼,突遇險情而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此方面,我軍參賽隊員既展示了過硬的體能、技能和智慧型,也表現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質。
競賽第二天,二小隊來到亞克拉河邊,橋被重兵把守。他們決定讓左勇向反方向跑,吸引敵人的注意,其餘人從橋下過河。隊長陳新智踩著河中的石頭,三步並作兩步迅速到達對岸,可劉金成過河時腳底一滑,險些跌入橋下那道較深的河溝。早有準備的陳新智把攀登繩拋了過去,劉金成一把抓住繩子,借勢一躍,化險為夷。
飛刀是這次比賽中的一個高難度項目。要求隊員使用制式匕首,邊運動邊對10米外的人體靶實施準確投擲。去年比賽時,27支參賽隊只有2人的飛刀中標。今年比賽時,當外國選手的刀都落在人體靶之外時,我軍兩個隊的參賽隊員劉金成和王憲清在跑動中手腕輕輕一抖,“嗖、嗖”,匕首直飛靶心。第二天,當地的報紙對此進行了大幅報導。
中國隊員在整個競賽中的良好表現和昂揚的精神狀態,成為愛沙尼亞媒體炒作的“熱點新聞”。有一篇報導這樣評價中國特種兵:“中國隊員說話的聲音像禮物一樣給人特別的感覺,他們在競賽中總是面帶微笑,看不出他們有半點疲勞。”在F控制站參觀比賽時,美國考察團團長桑普特準將不無感慨地對中國駐芬蘭武官(兼駐愛沙尼亞)劉蒙說:“我是60年代的老兵,參加過越戰,看了你們中國隊員的比賽,真讓人興奮,他們精湛的技術和勇猛的作風,也真讓人不可思議。要是我年輕一些,我一定會上場與他們比試比試。”

相關條目

軍事 競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