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思賦》

《愁思賦》,是三國魏文學家曹植所作的賦,大約作公元223年(魏文帝黃初四年)以後,很現實的表達命途的無可捉摸,只有死才是真實的無奈。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愁思賦
年代:三國
作者:曹植
體裁:

作品原文

愁思賦
四節更王兮秋氣悲,遙思惝怳兮若有遺。原野蕭條兮煙無依,雲高氣靜兮露凝璣。野草變色兮莖葉稀,鳴蜩抱木兮雁南飛。歸室解裳兮步庭前,月光照懷兮星依天。居一世兮芳景遷,松喬難慕兮誰能仙。長短命也兮獨何愆。

作品簡析

此賦所寫情景與《贈白馬王彪》之“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與“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的秋暮傷懷極其相似,故此賦大約作公元223年(魏文帝黃初四年)以後。
曹植的詩多少有些昂揚的色彩,他的賦則常常展示出他內斂、玄思的一面。這篇《愁思賦》絲毫沒有附加以往的功利色彩,在解構愁思這種情緒時,完全將自己置身於無邊的秋景,與星月的寥廓之中,比對出個體的渺小;也沒有像寫遊仙詩時那樣,慕求自由與長壽,而是很現實的表達命途的無可捉摸,只有死才是真實的無奈。永恆只屬於造物主眷屬的天地,個體永遠不能擺脫自然法則的時間制約,無論是他本人還是細微的生命體都消解不了這種亘古的悲劇性。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3)三國魏文學家。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黃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有較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206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