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的黎明》

《悲愴的黎明》

《悲愴的黎明》,是一部具有抒情悲劇風格、帶有“紅色”特徵的新創民族歌劇。主要演員有彭麗媛、孫麗英、萬山紅,還有韓延文、雷岩、孫健、孫偉國、秦魯峰、曲波、於乃久等國內外知名的歌唱家。演出由著名指揮家高偉春執棒。

簡介

《悲愴的黎明》《悲愴的黎明》
《悲愴的黎明》是一部抒情悲劇風格的原創民族歌劇,自1997年開始創作,歷經4年精心打磨,從一開始就追求全方位的出新是該劇的一大特色。在創作手法上,關峽把民族音樂元素和西洋歌劇的音樂思維融會貫通,將獨特的東方鏇律極盡西洋歌劇的各種音樂形式,如樂隊的交響性,聲樂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等,大大增強了該劇的震撼力與親和力。

2001年9月21日,《悲愴的黎明》在北京天橋劇場隆重上演。

創作班底

《悲愴的黎明》《悲愴的黎明》演出現象
《悲愴的黎明》以打造原創歌劇精品的氣魄遴選人才,聚集了當代國內最精銳的策劃班子、主創班底和最當紅的演出陣容。由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林、著名作曲家關峽、著名編導陳維亞、著名指揮家王恩悌、著名指揮家高偉春、著名舞美設計師鞠毅、著名服裝設計師曾力等組成豪華主創班底。陳維亞任總導演、著名歌唱家萬山紅任導演、著名電視主持人、導演田歌任電視導演。由非常知名的,大家所熟悉的倪益瑾曾慶淮田軍利趙安張宇任總策劃,由很知名和很有影響的張保振、周瑞增、張宇、關峽、字國瑞、盧平、方文權任總監製。主要演員同來自部隊文藝團體和地方院團的多位著名歌唱家擔任。來自總政歌舞團和總政歌劇團的彭麗媛孫麗英,來自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韓延文。加盟演出的還有秦魯峰、袁曉虹、孫健、孫偉國、曲波、於乃久、侯靚等國內外知名的歌唱家。演出由著名指揮家高偉春執棒。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合唱隊和舞美工作部、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中國廣播藝術協和合唱團等知名院團擔任舞美、演奏、合唱和舞蹈工作。

藝術特色

《悲愴的黎明》《悲愴的黎明》
《悲愴的黎明》同樣是一部具有抒情悲劇風格、帶有“紅色”特徵的新創民族歌劇。不同的是,該劇用“愛與死”兩大文學主題構成交織起伏的情感線和生命線,塑造了一群忘我犧牲的青年學生形象。劇作家孔遠用心和筆再現了那難忘的一幕,傾瀉了夥伴的無限懷戀之情,以一個倖存者的深切感受描述了在勝利即將來臨之際,那種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高歌了那一代人的忘我精神和英雄氣概,並深刻的揭示了他們的人性之美和崇高之美,使主鏇律題材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深化了該劇的思想性。

在藝術處理上,孔遠沒有選取“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通過一群青年學生,提示平凡人身上孕育的偉大精神,從而成功地避免了空洞的謳歌,蒼白的表述,使人物形象親切而感人。在題材上,劇作家用獨特的視角來表現這群青年學生的特殊經歷,劇作家所關注的是他(她)們的精神層面和感情層面,甚至有些哲學意味。在體裁上,《悲愴的黎明》是由“悲劇”原則構成的歌劇。在美學意義上,該劇把中國美學過去鮮有的崇高之美引入其中。在劇詞上,劇作家用敘述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以詩化的語言來表述。在結構上,該劇是有序幕和尾聲的三幕劇。這些特點使劇本的內容極富特色。

在音樂上,《悲愴的黎明》改變了中國歌劇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劇本至上”或音樂與劇本脫離的狀況,恢復了“歌劇是音樂的戲劇”這一原則,該劇在音樂上的最大特色是把民族音樂元素和西洋歌劇的音樂思維融會貫通,將獨特的東方鏇律極盡西洋歌劇的各種音樂形式。

為了適應新時期觀眾的審美特點,作曲家關峽在《悲愴的黎明》的音樂創作中採用了分段歌劇的形式,突出了詠嘆調的作用,儘可能的解決好用民族鏇律構成詠嘆調時必須遇到的問題。

在《悲愴的黎明》的創作中,作曲家關峽和劇作家孔遠是平等的。他們在感受相同,心靈相通的狀態下,一起努力創作,儘量減少繁複的情節和儘量使人物的言表心聲靠音樂來實現。這種和諧、平等、尊重的合作關係,不僅避免了劇本和音樂分離的狀況,同時也把音樂提升到了歌劇中應有的地位,保證了該劇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為西洋歌劇本土化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藝術地位

歌劇《悲愴的黎明》作為新世紀中國第一部原創歌劇,體現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深遠意義。 在飽受“缺乏新劇”批評的中國民族歌劇界,大型新創民族歌劇《悲愴的黎明》橫空出世,以其“新創”的嶄新面貌,填補了中國民族歌劇界“10年來沒有優秀新劇”的空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