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浙江大學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發行的一張醫學光碟。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該VCD主要講述急性腦血管中最常見的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三種疾病。具體內容包括腦部血管解剖;腦血管疾病的原因;腦血管疾病的病理;重點講述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影像檢查、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由浙江大學醫學院製作,片長37分鐘,適合醫學院校教學和臨床醫師參考使用。

基本信息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腦出血
書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ISRC:CNM220601880
作者:浙江大學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單位:浙江大學
出版日期:2001
片長:37分鐘
語種:中文
載體:VCD
類別:醫學光碟

內容介紹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蛛網膜下腔
急性腦血管疾病俗稱中風,亦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它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迷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等症狀的一類疾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這類疾病來勢兇猛,病情變化迅速,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但如能早期診治與護理,對疾病的預後會起到良好作用。下面分別敘述這類疾病的特徵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是指人腦某一局部一時性的血液供應不足。其症狀與腦內相應受累的供血區有關。因此,本病亦可分為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者表現主要為發作性一側上肢或半身的活動不靈、言語障礙、半身麻木等;後者以眩暈和耳嗚最為常見,可伴有嘔吐,亦可出現復視、吞咽困難、面部麻木等。症狀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一般不超過24小時,常反覆發作。

該病的病因主要與腦動脈硬化有關,TIA發作雖然是短暫性的可以恢復的腦血管病,但它的發作說明頸內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損害已達到難以代償的程度而影響了腦血液供應。若不及時治療,病變將進一步發展,以致腦血管梗塞。所以TIA是缺血性中風的先兆。如能在這個時期內及時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有可能推遲或防止持久性癱瘓的發生。

2、腦血栓腦血栓也稱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病因主要為腦動脈硬化和腦動脈炎。臨床症狀一般在數小時至一兩天內逐漸加重。頸內動脈系統的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偏癱感覺障礙、言語障礙;椎動脈系統的血栓形成症狀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的表現基本相似,只是症狀持續而且比較重。

3、腦栓塞在醫學上,我們把人體血液循環中出現的並且隨血液流動的異物,如心臟瓣膜上脫落的贅生物、凝血塊、動脈粥樣硬化斑脫落的碎塊、脂肪組織及氣泡等稱為栓子。當栓子堵塞腦血管,就會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出現與腦血栓相同的臨床症狀,這就是腦栓塞。與腦血栓相比,腦栓塞起病更快,立即出現腦的局部症狀,而且以起病當時最為嚴重,甚至可以昏迷。腦梗塞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一個診斷,它泛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腦動脈血管閉塞或堵塞後出現的缺血性中風的表現,包括腦血栓和腦栓塞。也就是說腦梗塞是腦血栓和腦栓塞的總稱。

4、腦出血腦出血也稱腦溢血,是指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腦出血後,血液在腦內形成腦血腫。由於血腫的占位及壓迫,產生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等表現。病因主要是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少數是動脈炎、腦血管畸形和動脈瘤破裂、腦瘤出血、血液病等。多在勞累、生氣、情緒激動後突然發病。主要表現如下。(1)局部症狀:半身癱瘓、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眩暈、視力障礙等。(2)全身症狀:頭痛、嘔吐、嗜睡、昏迷等;由於出血部位和出血多少的不同,腦出血病人的表現也有輕有重。輕型者可能僅有局部症狀,嚴重者可在數小時內死亡。

5、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表面或腦底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進入蛛網膜下腔。病因主要是顱底先天性動脈瘤,其次是腦血管畸形。起病急驟,常在用力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發病,多為青壯年。病人突然出現劇烈的全頭痛和嘔吐,頸項強直,輕者意識清楚,重者可以昏迷甚至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953072.html
2、http://www.19med.com/products.asp?id=2094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