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真經》

《心靈真經》

《心靈真經》是著名作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殷謙的心靈感悟文集。它是《人經》三部曲的作品子集,對當今人們普遍表示“可以理解”的一些以時尚與潮流的“身份”出現的超低俗甚至庸俗的文化和社會現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人經》之“心靈真經”是著名作家殷謙的心靈感悟文集。它對當今人們普遍表示“可以理解”的一些以時尚與潮流的“身份”出現的超低俗甚至庸俗的文化和社會現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認為當代人們對一些違背原本積極的傳統道德的現象,除了喝彩與鼓掌就是保持可恥的沉默,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批判立場、獨立精神和真誠態度。基於此,《心靈真經》作者對美好事物進行了深入的探解,並希望普及於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的信仰,催生我們的理想,滋養我們的心靈。

媒體推薦

王蒙:《人經》三部曲反映了殷謙的人格修養和心靈世界的鏡像,因此,我從《人經》三部曲中看到的首先是殷謙本人,其次才是其它。在我看來,有其人必有其作,《人經》三部曲能對讀者的精神生活發生積極影響,能給讀者的精神生活提供光明,無論從內容還是思想上,它都是繼魯迅之後的最有實力的雜文隨筆文集。

賈平凹:殷謙作為一個道德高尚、才情洋溢的作家、文藝評論家,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具有保持非凡平衡的特點,無論他寫什麼說什麼,總是能為自己熱情的探索和不安的觀察找到藝術所表現的“史詩般”從容不迫的形式。正如很多讀者給他的評價一樣:“讀殷謙的文字,能讓我們心智成熟不少。”

池莉:殷謙是我所知道的最苛求完美的作家,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還是對生活對文學,他都是極力苛求完美。他認為只有傳統的世界觀才能把榮譽賦予藝術,是因為人們在外在的專注中領會了藝術的諸價值,並且深入到我們的內心之中,創造了一種幸福的形式。

作者簡介

殷謙,筆名北野。當代作家、詩人,著名文藝評論家,原籍北京,1977年5月25日出生於新疆伊犁,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文章6000餘篇(首),作品多次獲獎。殷謙目前主要從事雜文、散文和小說的創作,已出版長篇小說《花開花落》(曾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難得一見》、《因為隆冬》、《月也瘋狂》、《左手婚姻》、《無處釋放的青春》、《愛是寂寞撒的謊》、《你不在的西安還下著雨》;散文集《青春無?晦》、《四季迴響》;詩歌集《似水流年》;雜文集《晚風集》、《中國文壇的那些事兒》、《求職者的聖經》(上、下冊)等14部,作品陸續被國內外報刊轉(連)載,近期有作品入選現、當代名家名作《感悟愛情》(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一書,2005年被列入《國際藝術家華人知名作家庫》,2006年被加拿大溫哥華《世界日報》和《大華報》副刊聘為專欄作家。

寫作背景

曾幾何時,人們對社會和人之精神(Spiritual)面貌的異化以及墮落大概還沒有認真地察覺。每當談及社會以及人之精神的病蠱時,或一笑而過,或說:“人人都在這樣的世界,而人人都這樣,沒辦法。”大有隨波逐流之意,而他們所表現出的寬容或麻木,常令我回惑又驚愕。閒暇之時或百忙之中,我都會與好友許挺偶爾談論關於人與社會或生活環境等等話題,許挺的意思有點消極,大概是說,麻木的人之所以麻木是因為他們否認靈魂不死說,甚至根本就否認靈魂存在說。我是贊同的,倘若人皆信之,就應該不僅僅墮落著沉溺於自己的生存的世界。面對這個已被污染得混濁的世界,面對自己被異化的精神世界,我們竟然無動於衷,除了一些懵懂著的活人莫名其妙地喝彩與鼓掌外,更多的人就像與鼠共舞的懶貓,不是保持可恥的沉默,就是欣然接受奴役。

何為人生和價值、何為勇氣和真理、何為虔誠和愛情、何為精神和道德?這些字眼在大多數人的心裡已成為一個蒼白的符號,如果問突然問起這些問題,會被人所恥笑。而事實上,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真正的思想,他們在恥笑上述“弱智”問題時已經顯現出自己的anidiot了,淺顯的道理也許人人都明白,但知“道”而不“理”,等於無知。道乃真,理乃順,行不真則其行妄,心不順則其心惘。理就是打理,打理什麼?打理精神。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靈魂。靈魂在何處?靈魂在心裡。明明道而理之,精神則旺,旺則不死,靈魂不死生命則生生不息。如果靈魂死了,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故“人生苦短”成為人精神自殺的最能安慰自己的理由。繼而絕大多數人都屏聲斂氣、低眉順眼地跪倒在金錢和物慾面前,肉體隨之投降,靈魂隨之妥協,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墮落,社會環境和人之精神也就不健康了。

在這個病怏怏的世界,人之精神瀕臨死亡,所以出現了一種集體“脫序”的現象。我們正在體驗著惱人的“脫序人”的迷惘和痛苦和迷惘,我們把自己囚禁在自我之中,按照利己的思維來選擇性地汲取一些為己的道理,精神空間狹隘得只容得下自己,魂與靈(神)的世界殊途,甚至隔絕,與天地無關,與人不和,世界越來越小,人越來越自私,道理越來越狹窄,精神越來越頹廢,直到完全喪失價值系統。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將道德連根拔起,將尊嚴棄之敝屣,將人格失之殆盡。脫序之人已無為人之標準,在人慾橫流的驅動下過一把癮就死,不復有責任感、義務感,乃至連續感,他們生活在無將來也無過去的吝細的窄線上,惟所信持的是否定的哲學(thephilosophyofdenial),不但嘲笑和鄙夷別人的價值,而且還無知地毀滅別人的價值,不但圓滑勢利而且因利乘便,別無良心可言。

我們時代的社會和人之精神面貌之所以異化和衰頹,是因為原本已有的傳統文化倒退了,精神旗幟倒下了,這個由一元文化理念主宰的社會,個人的精神空間得不到伸展,長久以來,人們都服從一種絕對“權威”的聲音,所以人們的心中容易產生偶像,將在一時間湧出的大師、名人、明星等供上神壇,然後盲目地頂禮膜拜。人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偶像,所以把自己個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成長、想像衝動、個性伸展都定於一尊,並且將它樹立為自己人生的標桿,主動接受這種外在之異化力量的主宰,人們順從它的驅使和擺布,根本就沒有自由或能力拒絕它的奴役。當我們接受並習慣於西方那些流行文化的洗禮之後,我們逐漸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再也無法抗拒西方流行文化主宰的時候,我們只能乘上這架由西方開來的流行主義的馬車行駛在人生之路上,而我們的後代亦復如是。所以我們的時代才會出現一種可怕的病態:《最小說》成為人們精神食糧的首選,郭敬明成功地綁架了巴金,以最“流行”的東西摧枯拉朽地戰勝舊有的價值規範和嚴肅的文學傳統,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學淪為社會文化最底層的、最可憐的精神產物。

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溺愛,幫助孩子們去主動接受這種外在的異化力量的主宰和奴役,為自己心中的偶像而活,人們都想成為別人的偶像,當我們的信仰完全喪失以後,於是有很多人瘋狂地加入“拜權教”、“拜金教”、“拜物教”、“拜名教”,成為這些“新教”的信徒,高舉自己的武器,並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破壞和毀滅精神家園的戰役中來。沒有了嚴格的要求和尺度,我們就會給那些有害的、粗糙的、幼稚的“文化”和“藝術”給予過高的評價,從而鼓勵大師、名人、明星及偶像們肆意地踐踏藝術,無恥地褻瀆文化,隨意地羞辱文學,更加助長了他們玩世不恭的傾向,我們跟著瘋子揚黃塵,將原本神聖的文化藝術淪為任意妄為的道德放縱和話語遊戲。於是我們的膝蓋如此的鬆軟,所以一次次地下跪;我們的眼淚如此的廉價,所以一次次地膜拜;我們的心靈如此的脆弱,所以我們開始懷念起了狼。而事實上,無論是姜戎們的冷漠的“嗜血癖”,還是六六們的陰冷、怪異的體驗,還是郭敬明們的無聊而幼稚的“催淚圈套”,都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殘缺和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去推崇和隨順。因為他們的寫作,更多的是對“西方現代派”(WesternModernism)文學的話語模仿,並沒有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之伸拓和創新,也沒有包含強烈的現實感,這些表面上熠熠生輝的作品,其實就是晨光下的露珠。

在這個已經衰弱到扶不起來的病態的精神環境下,我們被一種顢頇的異化性力量所遮蔽。輕逸取代了沉重,物質取代了精神,享樂取代了痛苦,肉體取代了靈魂,人們原本脆弱的精神家園又被市場經濟時代(Themarketeconomyera)的商業原則操控和駕馭著。很多不能稱之為文學的東西,在市場的滋潤下成為“文學”,很多不能稱之為作家的人,在熱媒介瘋狂的炒作下成為“作家”,並且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資源,繼而賦予他們的名字以一種能推動市場機器的巨輪之魔力,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商業時代的英雄和新寵,成為年輕一代的偶像,甚至精神領袖,而實際上,他們就是被異化為文學商品的生產者。精明的出版商看到了人們脆弱的神經,良心被金錢腐蝕了,更加滋長了他們為名利而寫作的欲望。這些已經被封為“領軍人物”甚至“文學大師”、“著名作家”的人的作品銷量大的驚人。而我們很多人,也就是他們的冬粉,已由80年代跟風趨時的“拜新教”,一躍而成為90年代的“拜錢教”和“拜名教”忠實的信徒。

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心靈的家園,一次次地主動接受著這些污染源。面對這樣的問題以及困境,我們如何恢復和重建起自己的健康的精神家園,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這是我們從現在開始正視並必須尊重和選擇的問題。我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軟弱,克服這惡劣之外部環境的拘執,清醒而勇敢而地重新舉起我們的精神旗幟。

我的最新作品《人經》正是以這種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人經》分為“心經”、“情經”、“女經”三部曲,勇敢與腐蝕我們美好心靈和健康精神的敗壞性文化風潮劃清界限,清醒地與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對抗的姿態,以便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處於一種活躍的增殖狀態。換句話說,《人經》是一部引導人們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靈的文學作品,只有經由對抗,我們才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只有介於一種有益的、積極的緊張關係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會復甦正常,我們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們的心靈才能重生。

《人經》拒絕不偏不倚和隨順妥協,拒絕公允妥洽和跟風趨時,她是脫序人的諾亞方舟,是恢復和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確理解的讀者的共識。將對一切邪惡、冷漠和無知用萬鈞之力擊毀之。《人經》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深入的了解,並希望普遍於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的信仰,催生我們的理想,滋養我們的心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